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论文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论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思考又这样行动,为什么事情总会这样发生有这样结束??诸如此类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就是为专门研究这一类关于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科学。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客观的看待社会上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也能够解释很多我们无法用社会法制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前者主要是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者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其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受到广泛采用的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伯特的定义,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心理学力图从个体的内部特征(比如人格、心理过程)和外部影响(社会环境的效应)来理解其社会行为。而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社会互动”的

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包含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思想,把个体放在人际关系和集体中,乃至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中去考察。

社会心理学家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把这些社会心理现象的规模与水平采用分析的观点,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还有应用社会心理学三个层面。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应用社会心理学时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学科。学习社会心理学应该要懂得从各个社会心理学角度认识自我,把握他人,增强个人的独立性,是自己拥有能力去适应社会。

在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内容中,有一点是我们需要清楚了解的是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学会用社会化的基本知识分析人的成长,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与自我实现。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和建筑,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关于社会化的定义,也存在着两方面的关注点。社会学的社会化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化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心理学的社会化偏重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的形成及一般的社会学习过

程。霍兰德认为,我们的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自我意识在社会知觉的前提下,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到自我意识的过程,都需要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够拥有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反之,在反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使个人的人格问题上有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印象是指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的形成遵循几项法则。简单的说,当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是把自己对他人所认知到的各种品质累加起来,就是印象形成的加法原则;平均原则则是在所有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后在平均起来;在自己的主观对他人进行好坏评价后,对他人形成的整体印象,这就是加权原则;中心品质原则是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是受到某种特性重大影响。这些印象形成的原则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常常避免不了的,也有很多因素导致我们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偏差 ,而这些因素也是在社会交往中常会出现的现象。

在生活交往中,我们往往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即外表很深刻,便据此判断他人的好坏或对他人认知的偏差,这就是首因效应。很多时候,人们会利用这一心理现象,使他人对自己印象深刻,获得他人的认同。与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指的是在相处一段时间后,人们对他人获得的新信息比以往的信息感知更加强烈,留

下更深刻的印象。卢钦斯认为,当两种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明显,而当两种信息继续出现时,则近因效应较为突出。此外,由于我们对人知觉时有一种情感效应,因而常使人对他人的评价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被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效应。这种现象经常会有,比如成绩差的同学,老师就会容易推断出这个学生平时贪玩,学习不努力等,长相漂亮的人别人都会给较高评价,广告用明星代言等。我们往往会被他人的光环影响,而失去了客观的判断。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 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并懂得应用社会心理学增强未来自身职业技能,发展事业道路。同时,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完善自身人格,并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会论文

教师心理应激的调适

摘要:应激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适当的应激状态,可以使机体处于激活和唤起中,提高人的整体应变能力与反应能力。但是,如果长时间地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则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教师由于受着学校的物理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及个人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处于高强度的应激状态。了解与掌握使教师产生心理应激的应激源,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师的心理应激进行调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应激;应激源;心理应激;调适

应激是指人对知觉到的或突然遭遇危险情景时所做出的心理、生理综合反应,它能使机体处于激活和唤起状态,以至使应变的整体反应能力提高。心理应激是心理上的一种紧张或压力状态,,心理应激是人生中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警觉水平,激励我们做好准备以适应和应对各种情景与生活事件的挑战。从这一点来看,心理应激对人适应环境是有益的。可是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下,或者心理应激过于突然、过于强烈,以致超过了个体的适应和应对能力,那么,他的心身健康、工作以及他的关于自己日常生活的情感与生活的质量等,就要受到这种应激的损害。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应激或精神压力对人是有害的。一个人在工作中会面对来自工作和职业组织中的各种压力。会使我们尽全力履行我们的职责,但过重的心理应激又会使我们身心受损。面对工作中的压力,人们需要学会适应各种不同压力情景,保持个人与组织的活力。教师也是如此。

一、教师的应激及应激源

教师的应激

教师一般每周在讲台和办公桌前度过的时间大约要占到觉醒时间的一半。其余时间要分配到自修、兴趣爱好、社会交往、第二和第三职业以及家庭生活中。社会角色的多元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是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时间的分配、角色之间的冲突以及高强度的体力、脑力付出,使教师普遍面临应激的状态。 教师的应激源

诸多心理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情景中的许多因素与应激有关。容易引起应激的物理环境因素有照明不足、空气污染(包括办公场所中同事抽烟造成的污染)、空间拥塞、噪音、气温过高或过低等等;个人应激物包括工作太重、烦腻、工作冲突等等;人际应激物主要涉及令人烦恼的上下级关系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组织应激物包括参与决策机会太少、学校规章制度的冲突使人无所适从、太多或太少的组织结构、工作负担过重,报酬不合理等等。教师工作情景中的应激物作用于自身,通过他们的个人特征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他们的家庭、婚姻和一些内部冲突也会汇集起来,成为工作中应激的压力。一些个人人格特征,可能使人把一些本来十分容易、常规性很强的工作也变成竞争性很强、很累的工作,对过度赞许的非理性的欲望也往往会使奖赏变成鞭挞。

二、教师应激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应激的调适

教师应激调适可分为两种方法:问题解决法与情绪调节法。

(1)问题解决法

问题解决法是指能在采取适宜行动的基础上直接排除应激物,使应激引起的不良情绪最直接、最快速地消解,可以及时弥补教师也许还来不及发现的损失,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满意感和自尊心,使自己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胜利感和控制感。但是,如果直接行动有悖于社会规范,则可能对他人和自己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例如,学校某职工造成了你的经济损失,最直接的对应行动就是夺取他的财产,让他受损失。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使你触犯道德规范或法律。因此教师在使用问题解决法应对应激带来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拟采取的行动的社会文化可能性(是否符合社会文化、习惯的要求)、道德可能性、法律可能性和现实条件可能性(即能否办得到)。

(2)情绪调节法

情绪调节法是一种间接的调节方法。教师可以在不改变应激物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反应来削弱或消除应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弱化应激情绪反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维持自己的希望和勇气,并重新恢复自尊。一般来说,在应激物无法改变或没有必要改变的情况下,使用情绪调节法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必须使教师明白的是,如果应激物有可能改变,而且不改变无法保证能否真正摆脱应激困扰,情绪调节法就显得无力了。在这种情况下,情绪调节法不但不能解决应激带来的消极后果,还可能带来新的应激因素。其实,情绪调节法也不完全都是情绪的,其中也有大量对情绪起转移作用和抑制作用的行为或行为方法。从紧张时扶扶眼镜、拉拉衣角到大量抽烟、酗酒、使用药物等等,都是情绪调节中常见的方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瓦茨把抽烟、酗酒、药物使用等调节方式称做“反调节因素”。长期使用这些反调节因素会不断干扰甚至最后破坏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有节制地采用。

(二)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上面的情绪调适技术,是解决应激造成的情绪问题的众多方法中的一小部分。问题出现了想办法解决问题固然重要,如果教师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能力,预先防范应激造成身心健康的问题,应该是更重要、更有利的。广大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心理保健能力,有必要做到以下三点:

(1)了解自己,提高心理保健意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充分了解自己,可以使自己在挑战性的工作与任务面前,如竞争上岗、教学大赛、能力评估等活动中更加胸有成竹,知道怎样运用自己周围可利用的条件,怎样与他人合作,怎样更有效地计划决策,怎样行动,怎样克服工作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包括来自自身的困难)等,客观评价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同时,要善于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应问题,及时予以调整。教师了解自己应该是全方位的:自己的观念、价值、情感、态度、能力、气质、性格等等。外部的应激物总是通过我们个性中的非理性薄弱环节来引发不良的应激后果的,常常使人有意无意、有理无理地处于高度的、持续的应激之中。自己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一种冷静、客观对待自己的态度,其次,需要同事或朋友的评价和帮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获得对自己个性比较科学、准确的评价。一些教师出现心理不适后,在通过自身的调整一时不能见效的情况下,应该主动求助他人。心理上的不适与身体上的不适一样,不及时调整好,都可能积累成大的问题。通过求助来解决心理不适的问题与通过求助来解决身体不适的问题一样,也是一件自然、体面的事情。身体不适找内外科医生,心理不适

找心理医生,这应该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生活的最基本常识。

(2)优化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既可能是对应激不良适应的结果,又可能是后继身心健康问题的引发原因。一些研究发现,安排好工作之外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安排好闲暇时间,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把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满意感迁移到工作活动中去,可以提高一个人对工作的满意感。广大教师应选择健康、积极、富有建设性的生活方式,使闲暇成为促进健康、发展个性、有利成长的个人拓展空间。从事有意义的爱好、不断学习提高,以使自己能够胜任各种重要的社会角色(如父母的角色、丈夫—妻子的角色、朋友的角色、师生角色等),并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掌握有关知识与方法

教师个人若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调整的方法,则很有利于个体的自知、自励和自我治疗、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相信广大教师在这方面是极易做到的。心理健康的知识、生理健康的知识、生活知识、社会知识,以及积极健康的爱好、兴趣,都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整个生活质量,教师应积极地掌握与培养,学校领导者也应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开展多种有益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

(三)社会支持

1. 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 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 理解的情感体验与满意程度, 与个体的感受有密切关系。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 个体认知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不同, 对压力的体验也不同,认知方式是个体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 它决定了个体对所见、所思事物的处理和组织风格, 理解的情感体验与满意程度。在同一工作环境压力下, 有的教师不是头痛便是焦虑, 而有的教师却干劲十足、生龙活虎, 这主要由教师个体感受力的差异所致。比较低的压力阈限与机体的孱弱使得人容易感知压力。自我效能感也是认知因素之一。20xx年弗瑞德曼曾对新教师进行有关自我评价的检测, 并将其结果称为“理想之梦的破灭” 。被检测的教师都表示当他们发现自己不能做到理想中的成绩时,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急剧下降。教师的自我期望与自身能力的不一致, 教师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职业期望及教师的自身素质或能力水平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 是造成过度职业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客观支持包括来自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支持

(1)学生的支持

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信息渠道多样化及行为不良问题的增多。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个性、思想及在课堂中的地位不断变换的生命个体。面对这些变化, 有些教师束手无策, 只感叹“现在的学生难教”。可以说, “学生因素”是形成教师职业压力的最重要的外因。首先, 信息化社会, 学生在学校接受正面教育的同时, 也面临着社会上美与丑、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的尖锐矛盾冲突, 接受的信息可谓良莠不齐。这样, 要做一个具有良知、尽职责的教师, 似乎比以前需付出更多; 其次, 现今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张扬, 教师在“给予学生主体地位”的呼声下, 教学崇尚学生的个性自由。但当学生拥有这份思想上的学习自由时, 却往往把它扭曲成纪律上的随便。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这种“个性自由”还真无所适从, 但责任感及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望又使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面对这种局面,焦虑与压力便可能产生。

(2)家长的支持

家长对教师的高要求、高期望。转型期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不时地让教师感受到压力。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需投入大量的心力与情感, 而其成就常常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或公正的评价。他们的绝大部分成绩无人知晓, 可每一点差错都有可能被社会所渲染, “差师”的称谓即是此种态度的产物。如果一个教师不幸被评为“最差教师”, 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特别是有人宣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就这样把不成功的教育责任都干干净净地推到了教师的身上。而这种两难境地和不被理解则是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

(3)学校同事和领导的支持

许多学校采用的是陈旧的管理方式, 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强, 教师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之双重需要得不到满足。管理人员未将教师个人的需要融入到学校的发展需要之中, 与教师的关系简单地成为“劳资”关系。部分教师的需要和理想得不到尊重, 使得教师在自身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面前产生职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是教师经常面对的问题。教师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并产生关系, 既包括与上司的关系、与教师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也包括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上司的关系不和是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因为上司可以控制教师的职务和工作权限, 给予或撤消对教师提升的机会。

三、学校在教师心理应激调适中的作用

教师所产生的应激,大多来自学校工作中的应激源。单单靠教师个人的自我调节是显然不够的,需要学校做出一定的努力,排除现实的应激源,使教师从过度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一般来说,学校可以在充分调查与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善教师的高强度应激状况。

(一)物理环境的改善与工作的再设计

(1)改善教师工作条件

教师办公场地的拥挤、强噪音、气温过热或过冷,场所中存在的有毒化学物质、空气污染、照明欠佳以及缺乏安全保证等等,都可能成为教师面临的长期应激源。学校领导要致力于

消除恶劣的工作条件,创设有利于减轻教师过度疲劳的工作环境,提高教育教学场所的安全感与舒适感。

(2)通过工作再设计使工作丰富化

工作丰富化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也是克服与减轻应激的有效措施之一。工作丰富化的再设计主要能起到克服工作的单调性,使人摆脱工作厌恶感的作用。工作的厌恶感也是应激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学校在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再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的内容(例如,调整工作内容、调整工作岗位、改变工作性质等,让教师担负更大的责任、提供长期发展的机会等等)使工作丰富化;也可以通过改进核心的工作特性(例如,技术的多样化、任务的意义、工作的自主性等等)来使工作丰富化。在实际工作丰富化的过程中,学校也要注意教师在对待工作丰富化的态度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尽管多数人喜欢丰富化的工作,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如此,有些人则喜欢比较单调的、按部就班的、重复性的工作,对于这些人来说,丰富化的工作反而可能成为应激源。然而,由于大多数人喜欢丰富化的工作,因此适当的工作丰富化设计仍然不失为应对应激的好方法之一,只需要对少数不适者做特殊处理便是了。

(二)完善岗位制度,加强过程管理

学校规章的改善与岗位的明确定义、绩效评定的不公正、报酬不公平、规章制度缺乏灵活性、工作程序不清、岗位变动频率太大、岗位职责界定不明等等,是学校组织与岗位职责问题形成的应激源。要消除此方面带来的应激,学校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让每个教师都知晓,以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感,并促进教师自我评价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被人评价中的不确定感往往是应激的直接来源,教师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活动与评价(目标)联系起来,能够自我评价,就不会受困于应激了。在绩效评价公平的基础上,坚持报酬的公平性,教师就不会因为愤愤不平而倍感压力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规章制度的执行需要有一定的弹性,过分刚性的做法往往会使一些具有特殊理由的教师感到委屈和不平。工作程序不清、岗位调动或工作内容变化太快,可能使教师经常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也不利于教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因此,理清工作程序、保持岗位的相对稳定是减少教师应激的过程性措施之一。

(2)岗位职责的明确界定、工作负荷适当,都是工作过程中重要的减压措施。岗位职责的明确界定,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地预测和安排应激的活动,可以减少不

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工作负荷恰当也是重要的减压措施。当学校一些管理人员与教师承担时间紧迫或力不从心的工作时,就会造成工作负担过重,工作超负荷,这时,一般适应综合症就会乘虚而入,因此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减负;工作太少或工作单调时,由于工作负荷低,也会产生应激。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会出现无聊、烦闷、抱怨、自尊心下降等等不良情绪,并感到身体乏力和精神疲劳,因此需要适当增加负荷。

(3) 学校组织结构的完善化,如果学校组织结构过度集权,教师过度缺乏参与,会带来诸多抱怨和不满,造成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导致应激。因此,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教师适度参与,也是减压的措施之一。工作中形式主义太多、过度专业化、各部门之间过分相互依赖和相互冲突,都是教师压力与应激的来源。因此,发展一个务实、平等、部门之间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是减少应激的重要组织措施之一。

(4)学校组织信息沟通的畅通化,沟通不良、组织中缺乏必要的绩效反馈、目标之间的冲突以及不确切的信息(传闻、流言)等等,也都是学校组织中应激的来源。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归结于学校组织内部的沟通不畅,因此,学校组织要充分考虑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改善,开辟多种信息通道,广开言路,使学校组织内上下左右都积极地交流起来。充分的、正面的、导向积极的信息和舆论环境,是保证教师处于低应激水平的重要组织措施。

(三)开拓教师职业发展道路,挖掘教师潜能

传统的学校组织只对教师过去的职业经历感兴趣,根据过去的经历把一个人安排到一定的岗位上去。然而,就教师自己来说,则更关心他们自己的发展前途。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在学校中的职业发展前途不明了,就会产生应激状态,因此,学校组织进行教师的职业生涯计划管理,可以避免教师由于前途未卜而发生焦虑。另外,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也是造成工作应激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应该为管理人员和教师设置明确的、特定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明确的目标不仅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具有激励作用,而且可以使他们清楚了解学校的期望,消除角色冲突,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降

低他们的应激水平。同时,及时提供达成的反馈信息& 也会使学校管理人员与教师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绩效,也有助于减少角色冲突、减轻应激反应。

(四)创造支持性团体气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在一些具有较多层次的学校组织中,容易形成一种缺乏灵活性、不太关心教职工的组织气氛。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严重心理应激。要消除这种应激因素,可以建立较分散、较灵活的组织结构,让学校中下层管理人员和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决策,使学校组织中的横向、纵向沟通更加通畅。这种学校组织结构会创造一种支持性的组织气氛,防止或减轻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作应激。学校还可以将现代心理咨询引进帮助教师消除应激影响的措施当中去,让受困于应激压力的教师和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技术所提供的专业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