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实施了一年多月的“学习共同体”,旨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一、我的具体做法

1.科学分组,合理搭配优中差

我班共有55人,我把它分成11小组,每组5人,组长由学习成绩优秀又性格外向,有较好的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员成绩一般优中差各占一个,组内设一个专门监督落后生的监督员。

2.形成有效评价机制“学习共同体”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强调的不是个人,是集体。个人的成绩好不是好,小组全部好才是好,小组成员间互相制约。平时上课中只表扬小组和辅导“老师”,不具体到人,小组内一个同学没完成作业,全部要受罚。制定量化评价办法并公布,评价时的标准是以全组人的量化积分。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是大家的事情,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带动学习差的学生,将个人力量凝聚为团体精神。

3.及时的指导,明确学习任务的分配

初期老师要加强指导,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法,给每个人都分好工,具体到上课时每个人应该干什么,课下每个人干什么。规定好组长和组员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好要求,制定评价办法,让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实施“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后,同学们为了本组的荣誉,不仅自己认真努力, 而且还积极督促带动本组其他同学一同学习、携手共进。不仅如此,还要吸收别组经验,洞察别组缺点,并积极主动请教老师问题,以更有利地赶超别组。

二、捆绑式学习的优点

1.开展“学习共同体”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3. “学习共同体”,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 “学习共同体”,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以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

5.小组合作后的汇报,有利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存在问题:

1.抄作业的现象。部分同学由于担心作业没有完成或没有全对而导致本小组被扣分或不能加分,就采取“抄”的办法。

2.在“学习共同体”小组内的后进生的“待遇问题”。后进生在学习小组内不受欢迎。导致学习小组丧失竞争意识和动力。

3.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4.“学习共同体”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捆绑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5.个别学生屡教不改,虽多次被扣分,多次请家长,仍无所谓,照常做一天学生坐一天教室。

6.因本年段学生总体成绩较差,个别小组就连小组长有时也未能全部完成作业,组长虽经多次异人,仍不见起色。

等等都有待在后面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良。

四、小组捆绑式评价用语

1.从你们组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同学都是很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孩子。

2.老师为你们组的进步鼓掌(喝彩)。

3.机遇并不偏爱那些聪明的同学,只要你们肯动脑筋,成功一定会属于你们!

4.你们组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非常好(棒)!

5.发挥一下团队精神,再试试,别怕。

6.你们看,好多小朋友在组员的帮助下,把心里的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

7.真是好样的,你们组的回答是非常出色的。

8.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力量大无比。

9.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瞧!困难的题目对你们来讲不再是一座大山了吧!

10.组员的掌声证明你的发言很精彩。

11.非常好!你们真是一群智多星!

 

第二篇:学习共同体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东师二附小 伏凯

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书中及作者对教育的坦诚。走进这本书,走进作者佐藤学教授,我觉得特别熟悉,特别亲切。创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的提出,使我由衷地欣赏他,敬仰他。品读这本书,如绵绵春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又似习习春风轻轻抚慰着我躁动的心灵,让人心平气和,让人心满意足。

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一书中谈到,“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由此,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担负着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使命,必将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把课堂理解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其本质是在批判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新型课堂教学生活世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生活世界活动,更是一种立足于生活世界基础之上的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的专业世界活动。“教师和学生既是一个个现实性存在的个体,也是一个个

可能性存在的个体”。[2]这种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确立共同意义,其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借助主体的交互式实践形成共同体,并寻求与其他课堂共同体建立联系。从现实学校教育情境来说,这种平等、互动、对话的学习共同体关系虽然仅存在于部分课堂生活或部分课堂群体之间,但它却是“几乎所有的师生都潜在地祈求着的人际关系”。 读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了东师附小明确提出了“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以打开时间的墙壁,促进时间分配制度的弹性化和科学化;打开空间的墙壁,促进育人环境的开放性、人性化和多功能性;打开学科的墙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教学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打开人员间的墙壁,促进组织文化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合作性;打开学校与社会的墙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让这个学校大家庭成为共同体,靠共同愿景凝聚人心,建设适应开放式学校环境的文化。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教师、家长、市民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

我想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在丰富我们知识底蕴的同时,是想让我们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指导自己的人生,确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校现在的教研活动安排、节约型校园、开放教室都有书中的影子。相信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下,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学校会脱颖而出,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从而持续地发展下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