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论语十则导学案及答案

第 10 课 《论语》十则 清潭中学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名言、警句。 2、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并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感受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儒家文化的魅力。 2、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自身修养。 一、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 《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__________和 的言行 的一部书,共 篇。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 ,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 家、________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愠( ) 三省( ) 罔( ) . . . . 殆( . 恕( . ) ) 凋( . 焉( . ) ) 诲女( .. 是知也( . ) ( ) ) 弘毅( . )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2、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孔子对 老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3、 《论语》 “诲汝”章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 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 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 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 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5.试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对文中语句进行归类。 、 、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三、课外作业 一)课内精读 ⑴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 ) ⑵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 ) ⑶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⑷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 ) ⑸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 ⑹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 ⑺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 ⑻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3、下面句子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 D、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做好读书笔记。二、课内探究 1、 “学而”章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 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 乎?”《泰伯》 ( ) ⑼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 ⑽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 《卫灵公》 ) 1. “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分) (6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⑷温故而知新( ) ⑸学而不思则罔( )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 ) 2. 《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分) (3 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分) (3 4.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 分) 5.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 分) 6.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分) (4 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分) (4 8.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 。 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 分) (4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5 分) 10.翻译下列句子: 分) (4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12.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1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14.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分) (4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勤奋好学。 二)拓展

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 (节选自《论语十则》 )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 ) 1. 《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 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 (3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 ,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 。简答:重视“修 身”和主张“兼爱” “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 分) 注: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非攻,是不发动战争。四、心得。 第 10 课《论语十则》参考答案: 一、3、A 4、D 5、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不亦乐乎;择善而从;死而后已;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1、 “君子” ,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 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 , 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 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 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 3、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 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曾子曾经说过: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 ” 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三、 一) 1.⑴表并列⑵表转折⑶表并列⑷表承接⑸表转折⑹表承接 2.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3.学习方法;学

 

第二篇:《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

2.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1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说-悦 女-汝 知-智)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三、自学检测: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____ ,与_____ ,_____ ,_____ 合称“四书”.

3、给生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 乎 愠( ) 三省( ) ....

传( )不习乎 曾( )子 罔( ) 殆( ) ....

诲( )女( )知之乎 弘( )毅( ) 凋( ) .....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有:

3、本文主要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探究,交流疑难。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本则:

2、第二则:

重点词语翻译: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 2

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第三则:

故:______ 知:______ 可:______ 以:______ 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翻译本则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

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00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

诲:______ 知之:______ 为:______ 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本则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1、第六则:

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本则

2、第七则:

三:______ 行:______ 焉:______ 其:______

善者:______ 从:______ 改之:______

翻译本则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3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______ 弘:______ 毅:______

仁以为己任:______ 已:______

翻译本则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______

4、第九则:

岁寒:______ 然:______ 后凋:______

翻译本则

5、第十则:

以:______ 行:______ 其:______ 欲:______

加:______ 于:______

翻译本则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诲( ) ....

汝( ) 不知为( )不知是知( )也 松柏之后凋( ) ....

2、选择: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A.表示顺接; B.表示转接。

4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死而后已( )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任重而道远( )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仁以为己任( ) ..

(3)之:A.指示代词,“这”;B.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C.结构助词,“的”;D.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请同学们要记住!)

(4)固定句式:1、不亦??乎?→不是??吗?

2、??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愠( ) ..

学而不思则罔( ) 吾日三省吾身( ) ..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有朋自远方来( ) 人不知而不愠 ( ) ..

思而不学则殆( ) 传不习乎 ( ) ..

不亦说乎 ( ) 学而不思则罔 ( ) ..

思而不学则殆 (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 ...

吾日三省吾身( ) 是知也 ( ) ..

诲女知之乎 (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三、下列句子中的“而”:

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 ②表转折关系的有________,

③表并列关系的有________。

5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 任重而道远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四、填空。

1.《论语》主要是记录________及其_______言行的书,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 ?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 ?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 ?

3.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4.__________ ,__________ ,是知也。

5.三人行,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 ,不亦乐乎 ? _________ ,不亦远乎?

7.岁寒,________________ 。

8.其恕乎!__________ ,__________ 。

六、 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3.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 。

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6

9.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___ , 并阐述为________ ,_________ _。

七、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拓展提升】

1.《论语》的伟大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中国有句俗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真正学好半部《论语》,就可以去当官治理天下了。当然这是一句夸张的话,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确实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论汇集,正如《圣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希伯莱人的先知耶稣的言论汇集一样。孔子和耶稣都是他们的母亲与人“野合”而生的,即都是私生子。私生子们似乎都特别的聪明,因为他们是最热烈的爱情的产儿。一个大思想家对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是一百个。乃至几百个帝王将相之影响的总和都难以比得上的。孔子和耶稣对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比的影响就是如此。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自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却证明了《论语》的非凡价值。《论语》在中国的地位,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它是历代中 7

国人的人生宝典,至今仍是我国教育部门规定的青年学子的必读书。

孔子及其《论语》曾经长期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

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2.有关《论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 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3. 《论语》名句集锦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子谓《韵》:"尽美焉,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闪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