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

一本好书需要一个懂书的人来欣赏。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所有知识的源泉,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真让我受意非浅,终身难忘呀!

《少年维特的烦恼》记叙的是:维特只身一人来到瓦尔海姆,认识了天使般美丽纯洁的少女夏绿帝,并对她一件倾心。可绿帝已经与阿尔伯特定了婚。维特他很矛盾,于是便去了很远的地方。回来时,绿帝很开心,可维特依然放不下这段感情,最后举枪自杀。

少年维特的经历是坎坷的,可他也遇到了自己爱的人,我不禁为他而感动。同时,维特也是一个重情意的好人,他不想让绿帝难过,有不想失去一段来之不易的友情,最后他居然舍弃自己,成全他人。维特太伟大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情义两全,才能解脱痛苦。

其实,作为一个人,一个高级动物,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应该成为冷血动物。认的心是热的,都是有感觉的。遇到困难的人应该伸手解救他们,不能鄙视他们,抬高自己。就像维特一样舍己为人,可维特也不应该想不开,因为世界是奇妙的,在这个地方失去的,也许会在另一个地方得到。请那些在绝望与痛苦的人们打开心结,不要想不开,应该感受大自然的奥妙,跟别人交朋友。

这就是我的感受,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我知道这本书是在记叙一个人痛苦、坎坷的人生道路。不过,即使我遇到困难,我也决不妥协,即使前面是高山峻岭,我也要翻过去,看到艳阳满晴天。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书信体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书中,歌德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忧郁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从维特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我们年青时的影子,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

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歌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歌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

本书从多处反映出作者对贵族阶级和庸俗的市民的厌恶,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这也是启蒙运动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但这些放在如此强烈的爱情边上,就像明月旁边的星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是只有青年才有的爱情,无所顾忌的爱情。如果说夏绿蒂一开始还带着一丝理智,妄图拒绝维特的攻击的话,那么最后当她听到维特疯狂的倾诉时,她简直对来势汹涌的爱情毫无招架之力,她彻底陷落了。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维特的死也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结果。因为即使没有礼教等这么许多方面的阻挠,这么猛烈的爱情,经过时间的冲洗,也难保周全。所以维特的死,也是一朵娇艳的玫瑰凋零,只有经过采制,香气才能久存不散。歌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这段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候定格成了永恒,这才有了这部书的不朽。这也是这部书吸引我之处。在这部书里,歌德用诗一样的语言谱写了一首不可能存在的爱情叹歌。书的体裁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书信体读来更有真实感,更利于感情的宣泄。故事时间跨度不大,但情感跨度却非常大,这是作者独到之处。其中涵盖了主人公从倾慕到陷入热恋再到以死殉情的全部心理历程。这本书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形式来看,这部小说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的影响;但从气势上来说,不免输于《悲惨世界》等宏篇巨制。精彩的语言描述,华丽的修辞运用,紧凑的故事情节很快弥补了不足之处,使整本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是一部激

情澎湃的爱情长诗,让你为之心动,为之陶醉,虽然人世间还存在欺骗与罪恶,但歌德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纯净的爱的世界,一片未被开发的土地。合上书,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作者创造了“维特”,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是表达年轻人心声的一部伟大作品,希望也有一个人能够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第二篇:论少年维特的烦恼

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内容提要] 《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使青年歌德一举成名,并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 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

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

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关键词] 狂飙突进;人生追求;自然;纯真;自由平等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7)09-0060-02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

学者和思想家,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

越的代表。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伟大的德

国诗人”、“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而使其一举成

名的就是他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以后,几乎立刻在欧洲掀起了

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彻底改变了德国被视为“没有文

学的野蛮国度”的可悲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成为当时

年轻人竞相模仿的对象,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

为什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勃兰兑

斯作了深刻的论述:

“《维特》是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

出这本富有想像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

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

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

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

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

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

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

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

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

运不相称。”

勃兰兑斯的上述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维特形象

的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正是这部作品恒久魅力的关键

所在。这种真实性并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某些情节几乎就是

现实的翻版,而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抒发的感情的纯真自然。

小说主人公维特的烦恼,即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所造

成的内心的痛苦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的烦恼,以至于今天的

青年读者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强烈共鸣。那么维特的人生追求

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

平等。

一、自然

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 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 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

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 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 怀抱里,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 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 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 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 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 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

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 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 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 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 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 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 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 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 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 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 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 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 重现,要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 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犹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 镜子一样,那该多好!”

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 “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

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

还仰慕来自民间的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 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 系??

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 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 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 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 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 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而

[收稿日期]2007-07-04

第9 期 刘娟: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61

是“全部知觉和全部感观都充满对她的倾慕。”绿蒂成为维

特关于自然的理想在人身上的最完美的体现。

他最鄙夷上等人的虚伪做作:“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

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 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 做出一副降尊纡贵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 群。”对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维特进行了尖刻的揭露和批 判。他看到“为了追逐等级地位,他们互相警觉,彼此提防, 人人都想捷足先登”。与善良淳朴的下层劳动人民相比, “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

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这篇短文里曾经赞叹莎剧人 物准确地再现了人的本质,维特心目中的自然“意味着人的 性格的完整性,一如宇宙的统一性,但也是对善与恶的二元 论概念的扬弃,抛弃天神的启示和救世的诺言,承认生老病 死的人的命运”,这种自然,“不单纯是山川风光,而是一 种哲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概念”。维特对自然的无限崇仰, 体现了青年歌德本人的世界观、宗教观、社会观、道德观和 审美观,生动形象地阐发了卢棱和斯宾诺莎的理论,而且更 为重要的,是曲折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现实的要 求。

二、纯真

维特是一个心思细腻、品德高尚的青年。他怀有美好的 理想,深爱着这个世界,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每当感觉到 他的“心贴近草丛中麋集扰扰的小世界,贴近各种虫豸蚊蝇 千差万别、不可胜数的形状时”,他“就感受到那个他自己 的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觉到那个飘逸地将 我们带进永恒快乐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呼吸”。他向往的世界 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得 到充分表现,充分满足,充分施展的世界。他热情奔放,独 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像个天真单纯的孩 子,自由自在。

维特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他, 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认为“那些像孩子一样无 忧无虑的人最为幸福,整天带着玩具娃娃东转西跑,给娃娃 脱了穿,穿了脱,瞪大眼睛在妈妈放甜面包的抽屉周围悄悄 转悠,要是一下拿到了心爱之物,便将嘴里塞得满满的,鼓 着腮帮吃掉,并且嚷嚷:?还要!?——这样的人是幸福 的。”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时,绿蒂与年幼的弟妹们和谐相 处的一幕可谓人间乐景,这个情景给维特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应该说正是维特的童心使他对美丽善良的绿蒂着了迷, 又是亲近小孩子的共同点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他天真自 然,甚至于在乡村舞会上“暗暗起誓”,永远不让这位他心 爱的、渴望得到的姑娘“同别人跳华尔兹”。他的这种任性

的举动不仅不可笑,反而更让人觉得纯真可爱。

三、自由平等

维特十分推崇天才,他追求感情自由,要求平等和个性 解放。他说自己“不大喜欢听人差遣”,认为“一个人只是 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 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 仍然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顾一切追求她,成为尴尬的第 三者。当他对绿蒂的爱情受挫后,他曾想通过发展事业来摆 脱爱情失败带来的伤痛。然而他所生活的那个封建专制的时 代却是个束缚天才的时代,他的天才在这样一个因循守旧的 环境中根本无法施展。出身市民阶层而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 神的维特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重新回 到绿蒂身边,更深地陷入无望的三角恋爱中。维特对绿蒂的 恋情自由而奔放,执拗而强烈,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 终于走上自杀的绝路。

维特对封建专制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平等有深刻的认识, 最令他气恼的便是市民阶层的可悲的处境。一些贵妇人甚至 宁肯带着她们的丈夫退场,也不愿跟他一起参加晚会。然而 这些贵族其实只是一群“傻瓜”,他们拘泥刻板、因循守旧、 虚伪愚蠢、空虚无聊、尔虞我诈,一心追逐等级地位,对老 百姓却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 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 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 立鸡群。”对这些狂妄自大的家伙,维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和强烈的谴责:“我知道,我们并不平等,还不可能平等; 但是我却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 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 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

维特以一颗纯真炙热的童心深爱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个 世界却以冷酷的现实来回应他,将他的理想击个粉碎。正因 为他崇尚自然,所以他痛恨“及早地筑起堤防来遏止天才的 洪流激涨”的绅士们,厌恶迂腐刻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 族;正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所以他才为上司的不赏识和朋 友们的不理解而痛苦,为遭情人的遗弃而心碎;正因为他追 求自由平等,所以他深深同情失去遗产继承权的农家和失恋 的青年农民,为多灾多难的下层穷苦劳动人民鸣不平。 歌德在谈到自己这部作品时曾说:“我像鹈鹕一样,是

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 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 长十倍的长篇小说。”“使我感受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 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无宁是一些直接 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

就在这里。” 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 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式的理想 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 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 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 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 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