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23岁的时候歌德曾经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女子然而她却是有夫之妇。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与其说他爱的是绿蒂不如说他爱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计地要从对异性的征服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在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理性的藩篱面前维特的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纠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现实与绿蒂之间徘徊而终究得不到爱人的事实又使维特变得愈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他说:“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在作家的笔下爱情是伟大的主人公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笔下爱情又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承载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小说里主人公那绵绵无尽的情思、激烈的内心冲突、亦苦亦甜的恋爱感受只有在他无法得到心上人时才具有残酷而无望的美的意味。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充满血泪的心路事实上是浓得化不开的年少情愫与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来就注定充满不安和躁动。太多沸腾的热血亟待宣泄为理想献身可以无半点犹疑。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你们定会深表钦佩和爱怜,对于他的命运会撒下你们的泪水,善良的人啊,你正体验着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吧,如果由于命运或者你自己的过错,无法找到一个亲密的知己,那就让这本书做你的的朋友吧。”随着开篇致词我进入了维特的世界。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尽情地沉醉于这梦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可在那个腐败的社会,他处处碰壁,心灵再次承受着痛苦和失落,他又再次回到原先的山村。物是人非啊!绿蒂结了婚,善良的村民也一个个惨遭不幸,他绝望了,在奥西思的悲歌中,用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年轻的歌德用自己的血和泪栽培出来的,本书采用了书信的方式,将维特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维特的句句肺腑之言牵动着所有读者的心??

对于维特的死,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有的人对维特的死感到忿忿不满,他何必为了一个女人就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这种死算得了什么伟大,根本就是懦夫的表现。

又有的人为维特的死感到不值。维特说过只有自己的死才能给绿蒂带来安宁和幸福,真的会这样么?维特太天真了,他的死只会使绿蒂更痛苦,只会使绿蒂认为维特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才是杀害维特的凶手,这样的绿蒂能如维特所愿的得到安宁和幸福吗?不,她会一辈子活在愧疚之中的。还有维特的亲人、朋友,他们也会因此而难过。维特本以一死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最终只会给更多的人带来不幸,这不是不值得么!

有人却认为维特的死是伟大的,他忠于绿蒂,爱之太深了,他忍受着被拒绝的痛苦,最终选择了为绿蒂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为爱而死,多么无私而伟大啊!

我所认为的是另一种说法:虽不赞成维特的自杀,但对他的死表示理解。

维特为对绿蒂炽热的爱,使他感到无比的幸福,爱之深之切,又成为维特无限烦恼的根源,这种神魂颠倒的爱,以及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制度、旧秩序、陋习、偏见和压力将维特一步步推向死亡的边缘。上帝知道,当一个人面对他所珍爱的东西却不能拥有时,是多么痛苦啊!占有是人类的本能愿望,刚开始维特并没有悲观绝望,他力图从爱情的漩涡中挣扎出来,摆脱失落的苦恼,投身于社会中。可在那“连清除已死亡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的民族中,在那个“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的社会之中,在那个“都对自己祖国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的人们之中,维特处处碰壁,他渐渐认识到封建制度的可恶,他要和万恶的封建制度决裂,但又缺乏斗争的力量,开始时他还以坚韧的毅力忍受着痛苦,他一直坚持着,可无论他走到哪,都看一桩桩人间不平事,社会一片黑暗,毫无希望。这时郁闷和无助在他的心灵中扎根,越扎越深,直到完全占据了他的灵魂,

他绝望了,彻底绝望了??最后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与其说维特的死是懦弱的,还不如说,维特的死是在向罪恶的封建制度发出最强烈的谴责和抗议。

《维特》这本书并不是在对维特自杀的宣传,而是对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赞扬。它用艺术的手法揭发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的最深的根源。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又重温了一下歌德的著名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重温经典,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感悟。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闻名于世界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小说。它通过市民青年维特与绿蒂的爱情以及维特的自杀,揭露了十八世纪后期德国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贵族官僚的虚伪庸俗,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桎梏而不得的苦闷。

维特是一个受到启蒙思想启示的、觉醒的市民青年。他热爱生活,厌恶等级制度,瞧不起平庸而又趾高气扬的贵族;他无视传统习尚和阶级偏见,同情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婚姻的雇农青年;他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希望有一天能“伸出我的宝剑”,用鲜血使我“安静下来”。但他又无力向整个社会挑战,只有在绿蒂的爱情中寻求感情的寄托。他既不见容于世,又不甘同流合污,既追求快乐、自由,又无所尉藉、希望;既反抗陈腐的现实,又意志薄弱无力变革;既易于冲动,又性格脆弱。社会环境的压抑使他充满难以排解的郁闷,最后以自杀来求得解脱。这种消极行为,既深切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桎梏而不可得的悲愤,也是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控诉。

歌德敏锐地抓住了当时年轻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的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凝聚在小说的主人公维特的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的典型形象。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他而描写,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我在读这本小说时画住很多有感触的句子。现在选一些列出来表达我的感受。 “那些稍有地位的人,以为和普通百姓接触会玷污了自己高贵的品质,因此对老百姓非常冷淡;而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在有地位的人面前摆出一副谄媚的丑态,更使得老百姓不喜欢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我认为一个人倘若需要用疏远”贱民“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地位是高贵的,那他就和因为害怕失败而临阵逃脱的懦夫一样可耻。”这几句话表现出维特对于人与人之间等级差别制度的鄙夷,体现了他对于人人平等的追求。 “有种人利用自己对另一颗心的控制力,去破坏别人内心里由衷产生的单纯的快乐,这种任何行为真是可恨!”这是维特与夏绿蒂交谈时对“嫉妒”这种行为的评价,表现了他为人的正直和开放。

“当你那年轻的爱人患上了可怕的绝症时,只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绝望地望着天花板。这时,你却只能像个无助的罪人,万分沮丧地站在她的床前,无能为力。你内心里有深深的恐惧,你甚至恨不得倾尽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给爱人带去一点点求生的意念,或者一丝丝的力量,可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是很真实的感受,每当看到我的爱人因难过而表情极其严肃时,我是多么想看到她的微笑,我想尽一切办法,只想换取她嘴角微微上扬,可当我发现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起作用时,我是多么地难过,多么地无奈,此时在她的面前我还不如空气。 “我觉得我真像是个孩子,尤其是万分渴望心仪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个孩子”这种情况在我身上是发生了那么多次,这种渴望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自然,有时望着恋人的身影渐渐离去,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幼稚。

维特的处境和心理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我相信读完之后,人们只有同情,没有人会表示鄙夷与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感情和心灵本性的真切关怀,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向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所爱而活着,他还要向浮士德那样,为追求自己灵魂的完整而活着。维特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我崇拜维特,我可以理解维特,虽然我始终相信自杀不是唯一的办法,但我还是要以维特为榜样,做像他那样一个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少年。

就像维特所说, “爱情的珍贵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尽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

过往了的就让它过往。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往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轻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假如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往生活,人生就会轻松很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换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往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轻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轻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轻易过往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看的东西或(本文来自读后感 ,转载请保留。)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足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往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看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往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往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痹。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回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往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往,咀嚼失往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往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哥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往的永远失往,未来的变化无常,假如要想把握生活,要想进步你的幸福指数,哥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第二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维特召唤我们走向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黎明时的一声枪响,惊醒沉睡的天空,维特就这样死了,没有别人的陪伴,静悄悄地死去。他多么希望能依偎在绿蒂的怀里长眠,但终究逃不过现实的羁绊。维特的自杀会被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嗤之以鼻,人们会嘲笑他是个懦夫,是个不敢直视自己生命的人。他的自杀更会遭到基督教文化的唾弃,人们会谴责他是个丧失道德、罪孽深重的人。维特知道自己死后,爱他的亲人、朋友会悲痛欲绝,他也知道自己死后不配葬在公墓。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因为他受不了约束,他渴望自由。

人在面对现实的禁锢时,会三种选择:反抗、顺从和自杀。而大多数人选择了顺从。维特选择了自杀,虽说他没有不顾一切地去反抗,但他至少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憎恨。而我们这些为了生存,选择委曲求全,苟且偷生的人可以不同意维特的做法,但我们应该理解他的选择。我们不该去嘲笑那些苦命的自杀者呵,因为在他们的生命里,必定遭受过无数的痛苦和纠缠。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死亡具有一种悲壮的豪情和无畏的洒脱。他们是敢于活出自我生命的人,这样的人不是懦夫。维特满腔的浪漫情怀,纯真善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所以他与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丑恶格格不入。维特生活在一个等级鲜明,思想迂腐,人情淡薄的物质社会。出身决定前途,贫寒出身的人只能忍气吐声、任人宰割。人们为了利益勾心斗角,不能讲真话,不能表达真情实感,语言、行为、思想都被牢牢地限制在一个狭小的框框里。到处是虚伪和谎言,冠冕堂皇的骗术竟被无数明白真相的人奉为真理,一切都那么滑稽可笑。但事实并不可笑,而是可悲,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很容易让人迷失,看不到前路的方向。维特只不过是一个青春少年,在最容易迷茫的年纪遭遇最容易迷茫的时代,他终于丧失了信仰和追求。维特在公使馆任职期间,曾遭遇乡绅贵族的蔑视和嘲弄,迂腐的公使更是对自己百般嘲弄,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便是

绿蒂,一剂爱情良药,医治他的孤独和彷徨。绿蒂的内心是永不枯竭的源泉,用最柔软、慈悲的关怀滋润他人干涸的灵魂。她点燃了维特的希望之火,即使绿蒂已经有婚约在先,但两人还是义无反顾地坠入了爱河。可是这种爱情只能是彼此的心照不宣,绿蒂是个弱女子,她不敢挑战封建思想的权威。她不得不顺从地接受早有定数的婚姻,即使她还爱着维特。但相爱的两个人只有爱情是不够的,还要有长相厮守的诺言和决心。显然,维特和绿蒂的爱情也不过是无土之木。维特守护不了他和绿蒂的爱情,而又不甘心忍受现实对人性的约束和限制,维特唯有一死,人世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系住他的生命呢?他的死虽不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但却震撼人心最脆弱的部分,我们不敢正视这样的结局,因为似乎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与维特类似的经历,我们害怕死亡,我们害怕自己会拥有这样的死亡。

几天前看过一部电影《刺猬的优雅》,里面讲述的一位法国小姑娘由于对生命感到迷茫,对生活失去了兴趣,便为自己精心地安排了一种自杀方式。她天生聪颖,多才多艺,但却性格孤僻,她痛恨这个家庭带给她的一切虚伪和约束。但是一位门房却吸引了小姑娘的注意,她发现这位老太太和自己很谈得来,她们对人生有相似的理解。这位老太太虽然身份卑微,人老珠黄,但她粗俗的外表下却有一颗优雅的内心,现实的风霜让老人的内心已经封闭,而一位日本老人的出现却再次打开了她的内心。就这样,三颗孤独灵魂渐渐靠拢,彼此温暖,他们都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我想假如维特爱上的不是绿蒂,而是一个可以和他相依相偎的人,那么维特是不是可以避免一死呢?或许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自己,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自己的时候,那些真正高洁傲岸的人不会选择苟活于世,除非他们找到了可以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所以我每个人都会祈求现实能对自己慈悲一点,能够给予自己最温暖的关怀和最强大的力量,好让自己能够有足够的勇气活下去。

在我上高三的时候,紧张的高考气氛、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亲人的殷切期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本该激情活跃的青春完全淹没在一片死寂中。我同年级的一个女孩在某个闷热的夏天午后一声不响地走向了死亡,毫无征兆,也似乎毫无留恋。到了晚上,这件事就传得满城

风雨,据说由于女孩月考成绩不理想,被父母训斥了一顿,心灰意冷后选择了服毒自杀,但是我始终不认为仅仅是因为一顿骂就选择自杀,其中必定有早早潜藏的心灵危机。事发后,同学们幸灾乐祸、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这件事,庆幸自己没有像那个女孩那样愚昧,庆幸自己还完好无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班主任老师知道后,更是气得面红耳赤,大骂该女孩是个懦夫,是个不孝子孙。但我总在想,她这样选择必定有她不得已的苦衷,生前的想法不被人理解,就连死亡也要被人嫌弃。无论如何,她在最后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想必这样的结局于她而言是最好的解脱。我可怜她,但有时候我更可怜我自己,我没有像维特和这个女孩的勇气,虽然有时候自己会觉得很压抑,很不自由,很孤立,很迷茫,但我还是继续这样活着,长时间的生活环境已叫人不知道反抗。从小就被学业牢牢捆绑,承受着分数带给我们的快乐与痛苦,我们错失了自己的童年,错失了自己的青春。维特多么勇敢啊,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爱,可我们因为父母、社会反对早恋,就活活地掐灭了自己内心激情的火焰。我们曾经有无数的兴趣爱好,喜欢唱歌、画画、舞蹈,但是到头来一切都要让位于学习。我们不甘心放弃,面对权威的压力却不得不放弃。偶尔的兴风作浪,也不过是一种无谓的反抗,没人理睬,更没人理解。泪流满面地哭诉内心的苦闷,渴求别人的明白,可结果总是让人失望。如果这个女同学的父母能够体谅女儿,如果社会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她是不是也不至于选择自杀呢?可是现实的社会却给我们越来越多的约束,我们拥有的自由渐渐萎缩,最后干枯成一具行尸走肉。

现实的残酷真的会抹杀一个人的生命,我们与其说维特是自杀,还不如说他被现实给谋杀了,维特就像一个被困久了的猛兽,要么陷入疯狂,要么自我毁灭,而他选择了后者。这一切让人深感同情和惋惜,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的年轻生命本可以活的更加绚烂多姿,但偏偏过早夭折。只有一个开明包容的社会才能够给予人更多生存的机会和空间。关于自杀,我们不能单纯地从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去评价这些人的是与非,而应该从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去探究这种事件的深层原因。如今,导致我国青壮年死亡的罪魁祸首就是自杀,每年都有无数个“维特”选择自我了断,他们承受不住来自工作和学习上的巨大压

力,他们急于摆脱社会现实的强大羁绊,他们痛恨没人理解他们的苦闷。金钱、权利的争夺使整个社会变得愈发浮躁和冷漠,人们被动地选择活法。社会犹如一个巨大的牢笼将人们活活地困住,人性缺失,信仰坍塌。

这个世界,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有人迫于现实的压力而选择自杀,我们活着的人应该反思,不能再苟且偷生地活,我们应该争取更加平等、自由和博爱的世界。那些自杀者不是自作孽,不可活的罪人,他们更像是“革命”的先锋,召唤我们走向自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