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读后感

顿悟人生之《六祖坛经》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随着这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性溃败作为共生现象,也威武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学期有幸通过《禅宗文化》课程,学习到了《六祖坛经》,让我对中国道德危机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六祖坛经》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 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 转变的枢纽。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它 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 准则。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基本诉求,是人类社会 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

一、中国道德危机的现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

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二、《六袓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

《六祖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善恶的标准;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六祖坛经》认为:/世人心邪,愚迷 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 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佛 之知见(即智慧)是善的,众生之知见是恶的。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其对 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 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伦 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 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 毒,即贪、嗔、痴;愚痴则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 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 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 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 的决定意义。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 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体现慧能的伦理 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 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 性。人性、佛性是清净的,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切众生 得以解脱成佛的依据。这种人性即佛性的观点,说明道德 行为的终极根源、决定动机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内部,或 者说,在生命内部具有先天伦理道德的律则。

《六祖坛经》的这种论说,体现了慧能伦理思想的深刻 性。因为对人性存在状况的估计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 道德修养的目标可以实现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 制约的。正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够通过一定 的修养,于世间不染,并终致成佛。这样,慧能的这种伦理 思想,不仅是一种超越性的伦理思想,而且是一种先验自 律的伦理思想,它通过1人性”与/佛性”的终极融贯,把伦 理修养最终归结为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自觉自悟了。 五、结语

尽管是少数人的现象,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道德的丧失,就意味着人性的沦落, 就是佛性的泯灭和善恶标准的模糊化。社会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戏规则、价值观念轻而易举就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心灵,成为他思考和行动的背景。假如合适的情境出现,他的狼性就会表现出来,使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

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于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社会。风险不仅来自于人的活动和科学技术无法控制的负面后果,还来自于社会人心的被败坏。任其恶化下去,风险何时转化为危险,根本难以预测。有理由相信,我们社会的自我拯救能力并没有衰竭。而从什么地方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得从什么地方开始。通过学习《六祖坛经》无疑能为我们重塑和升华佛性,完成对社会人性的救赎。

 

第二篇:六祖坛经读后感 庄泓硕老师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教師園地             六祖壇經讀後感 莊泓碩老師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六祖壇經,讀了之後有些心得,將其摘錄於後。書中提到「煩腦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邪來煩腦至,正來煩腦除」我們知道,身處在這個現代社會,有些人會很不快樂,當然不快樂有很多原因,但是推究起來總不外乎是有煩腦,當遇到煩腦時,如果可以向書中所說的用智慧去解決,而不是一直煩腦,或是用一些不好的方法去處理,相信可以更圓滿解決問題。當然有些人會煩腦是是因為心中有了不好的念頭所產生的,而克服的方法當然是我們心中無時無刻都要惕厲自己,是否有為人設身處地著想,在做每一件事時是否都是持著一種善意的念頭,如能這樣我想煩腦應能減至最低。在『決疑品第三』說:「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國王的新衣』及『指廘為馬』的故事,也就是說人之常情,大多數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聽讚賞的話,而比較不喜歡聽到被別人批評的話。其實有智慧的人,應該了解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而這就提醒我們如果被人批評,有時真的要虛心檢討,是不是我們那些地方做錯了,如果做錯了,應該有改過的勇氣,畢竟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聖賢都難免有犯過錯的時候,更何況是我們一般人呢?在『懺海品第六』說:「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及生」又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這些文字讓我們知道,其實我們要為善為惡,端在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如果是一心向善,那麼無形中也會使我們產生智慧, 如現代科技的發明,飛機、火車和電話,在在都是因為有些人一心一意使得全體人類都得到更便利更舒適的生活,他們便會全心全意去做這件事,終於可以得到成功。相反如果我們是持不好的想法去待人處事,我想不僅別人會受到你的傷害,自己也會受到傷害。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光明的人生,那麼最重要的是能夠做到書中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不起惡念,那麼相信這個社會應該會更祥和。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