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根,让坚韧拔节生长(京华烟云读后感)

守住根,让坚韧拔节生长

——读《京华烟云》有感

最初惊艳于电视剧《京华烟云》里赵薇版姚木兰的美丽端庄,寒假看了中文译著,才发现电视剧不过适应现代节奏的文化快餐,提炼了情节却丢了灵魂。而原著贯穿始终的道家哲理以及传统文化的积淀,溶入故事精髓,溶于人物风骨,这不是四十几集的电视剧能够包罗体现的。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红楼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xx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从家族变迁讲到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从一代人的成长讲到民族传承的精神内涵。

作者林语堂极爱道家精神和庄周文化,因此书中的姚思安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遇事沉着冷静,从不心浮气躁,这种从容恬静的人生态度也影响了女儿姚木兰一生。林语堂曾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性。他虽然学贯中西,但骨子里是个传统的文人,不是琼瑶也不是巴金,所以他笔下的理想女性既不会柔情似水真爱至上,也不会为追求自由解放而抛洒热血。木兰不忠于封建旧礼,也脱不去含蓄忍耐的风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她身上展现的,是一种在传统文化中浸润已久,自然流淌出的温婉优雅,蕙质兰心,如水一般柔弱却极富韧性,如风一般轻盈却傲骨嶙峋。

木兰的性格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相通,柔韧却无法摧毁的强悍,单纯而深刻。它赋予一个民族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就算异族的铁蹄踏遍中原,在文化面前却只能俯首称臣,直至融为一体;它赋予一个民族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几经磨难,伤痕遍体,最终仍能神奇地自我愈合,从骨缝中长出新的希望。

“蒲苇韧如丝,可以卒千年”。这种韧性不是旦夕之间形成的,而归功于五千年的源远流长,是日积月累的坚定信仰和自我认同感,是扎根于土壤的深厚耐力,只要根还在,这种韧性可以绵延不绝地拔节生长,代代相传,化为无坚不摧的力量。

林语堂在书中说,日本人没有统治中国的个性,也就没有统治中国的福气,即使把中国拱手相让,日本人也无福消受。因为中华民族的韧性,就算山河破碎仍然互相搀扶屹立不倒,就算时光荏苒依旧眉宇坚定不改初心,这是外族触摸不 1

到的,模仿不来的,消磨不掉的。

19xx年至19xx年,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此书,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时值抗日战场硝烟弥漫,无数爱国青年正舍身奔赴前线,军歌嘹亮,步伐铿锵。最让人难忘的是小说荡气回肠的结尾,木兰一家向内地逃难,一路狼狈不堪却从心底涌起了光荣和快乐。偶尔遇到开往前线的军车,满车士兵高唱“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站在道旁的群众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山谷峭壁也随之附和。云台山高耸,脚下尘土飞扬,她看着这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亿万群众在这场举国灾难中以同样的韵律移动,感觉到自己与家人也混溶其中,凝聚成一个民族深厚的耐心和雄伟的力量,异常真实和满足。

合上书本,夜色浓重,天地安静,我却抑制不住心潮澎湃,感动地想落泪。我仿佛听到了整个民族的脚步声,略显疲惫却义无反顾,仿佛看到了中华大地处处疮痍却坚韧不催,仿佛于硝烟尘雾中感受到那一颗颗愈加澄澈明亮的心。

日军侵华之初,木兰询问其父姚思安这场战争是否能胜利,林语堂借姚先生之口说这取决于曼娘的态度,曼娘若认为这场仗非打不可,那中国必胜无疑。这一段乍眼看来很荒谬,曼娘只是一个平凡到尘埃的女子,裹小脚,遵守三从四德,洁身守寡,羞涩保守,身上齐备中国传统女子的良品,却少了新时代女性的胆识和抱负,锐气和果敢,既没有翻云覆雨的权杖,也没有拯救天下的手段,如何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和一个民族的命运?然而越是传统保守,越是平凡普通,越代表了民族最深的忍耐底线,一旦跨越,就是全民皆兵,万众一心。

国难当头,千万民众宁愿决一死战也不做亡国奴,哪怕战争毁了他们的家园,杀死了他们的妻儿老小,使他们一夜间一无所有,只剩一身破衣烂衫,只要心还在,骨气没丢,就永不退缩。

堕落如素云,也能被姚老先生临终前醍醐灌顶的一句“记住,你是中国人”击得幡然醒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报国洗前耻,完成灵魂的自我救赎。

这是人类精神的胜利,再大的灾难都能克服,再多的苦涩都能化为万丈荣耀。此时此刻,我已感觉不到个体的存在,而是甘愿粉身碎骨,像水滴落入海洋一样,融入一场伟大的洪流。

书最后写道,中国的百姓扎根于他们深爱的中国的土壤。这让我想起安意如写在《观音》一书后面的话,“当我们毅然把自己的根从故土中拔起,交给路过 2

的风,我们就失去了根本的营养维系”。过尽千帆皆不是,只因内心的空虚。

守住根,让坚韧拔节生长,风轻云淡,人自安然,灾难终会化为荣耀。

3

 

第二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转载自亿库网,请保留此标记。)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

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转载自亿库网,本文由亿库网收集整理。)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我对冯红玉这个人印象深刻,但是还是不理解她的行为。我感觉她太多愁善感了,实在受不了。也许她自小多病,又是个才女的原因。最后她却因为阿非(转载自亿库网,请保留此标记。)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太纠结了。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您可以访问亿库网()查看更多与本文《《京华烟云》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