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读书报告

班级:新闻092

学号:070912210

1

一、 简介

书名:《第二性》

作者:(法)西蒙波伏娃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7-1

二、 章节介绍

第一部 事实与神话

第01章 动物的性生活:生物学的依据 第02章 性一元论: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 第03章 经济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 第二部 历史

第04章游牧族中的女人

第05章早期农耕时代的女人

第06章父权时代与古代社会

第07章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女人 第08章法国大革命以后:就业与从政 第三部 神话

第09章 梦想、恐怖与偶像崇拜

第10章 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

第11章 神话与现实

第四部 女性形成

第12章 女孩

第13章 少女

第14章 性发动

第15章 女性同性恋

第五部 处境

第16章 结了婚的人

第17章 母亲

第18章 社交中的女人

第19章 妓女

第20章 中老年女人

第21章 女人的处境与特性

第六部 生存之辩

第22章 自恋

第23章 情妇

第24章 修女

第七部 走向解放

第25章 结论

2

三、 主要内容

《第二性》的作者为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该书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和“女人的圣经”。

《第二性》既有艰深的学术理论,又有生动形象的平实语言,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运用了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等大量第一手材料,体现了波伏娃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思辩能力。这部堪称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不仅确立了波娃在当代女权主义历史上奠基人的地位,而且为世界妇女运动树立了一块丰碑。

《第二性》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介绍“事实与神话”,这也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下卷则是讲述“当代女性”。

第一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剖析了女性问题,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和古代神话,主要讨论的是女性群体,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作者西蒙波伏娃在上卷中深入探讨女性的地位、生活和种种神话,着重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五位作家笔下的女性观进行分析、评价。从游牧民族的女人到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女人,再到18世纪贵族社交圈、大革命后及她写作本书时的女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在第二卷中,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的轨迹,作者描述了各类女人,有女性同性恋者、妓女、恋爱中的女人或情妇、神秘感主义的女人或修女、独立的女人或职业女性等,是怎样从女孩变为女人,怎样经历各种不同的处境(婚姻、母亲、社交、妓女、中老年),尤其探讨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类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处境的变化,以及在这些处境中受到怎样的局限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解放。最后得出结论:女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正视她们同男性的差异,同男人建立手足关系。波伏娃在此书中并不是要否定女性的存在,她认为女性应该象男性那样思考、行动,象男性一样实现超越。这种思考和行动,不是因为其行动方式是男性的,而是因为它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所应该采取的方式。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这很重要,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的。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对此,作者从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精神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庞杂但条理清晰的论证。

第三,指出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女性气质”的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

3

第四,作者西蒙波伏娃认为,女性本身有促成“被支配地位”的“共谋”成分。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地位和身份。尽管这地位使她丧失了主体的超越性,置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第五,作者对工业发展和思想启蒙推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以及男女平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男女平等并非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差异,也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废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愚昧欺骗等,实现彼此的充分自由发展。只有这样,两性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手足关系。

四、 比较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玛丽·朴维在自己的文章《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1]。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坚持“女人”根本就不可能被界定:“认为‘一个人是女人’和‘一个人是男人’,几乎同样荒谬,并且具有同样的蒙昧主义色彩”,“因此,我对‘女人’的理解是‘女人’无法逾越,无法言传,存在于命名与意识形态之外”,“在更深程度上,女人不是一个人能够‘成为’的东西”[2]。

莫尼克·维蒂格干脆认为,“女人”这个概念无论新旧都应该抛弃掉:“父权制的秩序不只是意识形态的,也不仅仅在于单纯的‘价值’领域;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物质的压迫。要揭示它的存在,暴露它的机制,必须摈弃‘女人’的观念,即要对那个为压迫的目的而把性别划分强加给人类的事实进行谴责”[3]。

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里阐释说:“双性即:每一个人在自身中找到两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依据男女个人,其明显与坚决程度是多种多样的,既不排除差别也不排除其中一性”。她还对“双性同体”概念进行界定:“正巧,目前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恰恰是妇女们在向着这预知的双性开放,并且从中受益。这种双性并不消灭差别,而是鼓动差别,追求差别,并增大其数量”,“女人是双性特征的,而男人则始终因固守着菲勒斯的单一性征”[4]。如果这样定义的话,那么就会使女性主义的反抗多少变得有点可疑:女性主义究竟是要求

4

男女平等的学说,还是仅仅想把“男性”从霸权位置推下来,然后自己取而代之。为了避免“女性主义”沦为“女性中心主义”,就不能不对此进行认真反思。

美国的艾德里安娜·里奇的认知里,女性主义带上了更加浓厚的同性恋色彩。她在《强制的异性恋和同性恋存在》中称,有必要把男女之间的关系当作一种政治制度来分析和研究,因为异性恋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专制和独裁的肉身性显现:“男人否定女人的性欲;迫使女人接受他们的性欲;支配或剥削她们的劳动从而控制她们的劳动成果;摧残她们的创造性;把他她们从社会的知识文化领域中排除出去。”《强制的异性恋和同性恋存在》。在《19xx年在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上的讲演》里,她还提出“每一个妇女都受到女性力量的驱使,为强有力的女人所吸引,寻求表达那种能量和力度的一种文学——这就是每个妇女身上的这种同性恋倾向。正是我们身上的这种同性恋,促使我们以想象的方式感受、以语言表达并把握妇女与妇女真的全部联系。[5]”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的《女权的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沃斯通克拉夫特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菁英、娇生惯养、脆弱以及有知识与道德怠惰的危险,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都有责任,并且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本书中,沃斯通克拉夫特对18世纪的那些试图否认女性教育的教育和政治理论家进行了回击。她认为女性的教育程度应当相称于她们的社会地位。她主张国家必须要有女性,因为女性教育了她们的子女,且因为她们能够成为丈夫们的“伴侣”,而不仅仅是妻子。沃斯通克拉夫特还主张:作为人类的女性应当享有与男性相同的基本权利,而不应被视作是社会的装饰品或是婚姻交易中的财产。

五、 评价

这是一本语言精练,观点清晰,思路完整,剖析精确的女性主义读物。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还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之分。这两个词不仅仅是一字之差。女权主义更注重申诉女性的社会权利,可以把关键词定义为right,也就是权利。而女性主义,则稍微温和一点,强调在承认女性生理弱势的情况下,实现男女平等。从任何方面否定男女平等,无论是认为男人高于女人还是女人强于男人都是错误的。真正的女权主义不是从生理性或其他方面一味强调女人高于男人,而是要求男女平等。

贯穿《第二性》一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存在主义,它的解释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第二性》书中承认了,很远古的时代,女人曾经主宰过社会,因为子宫和卵巢;再向前发展,同样因为子宫和卵巢,女人沦为生育工具。这也算是物极必反吧。

5

从波伏娃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完全如波伏娃所预料的,女性会越来越取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的地位。相反,世界女权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一样,充满了迂回与曲折,并缓慢上升,成陀螺波浪形。但是,虽然当今社会妇女获得了参与外部世界的权利,但是这些东西还不足以证明将男女处在平等的地位。职业女性所遇到的困扰要比男性大的多,异样的目光也大的多。一个女人如果努力在外界进行改造,追求超越,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绝不是同样职位薪酬的男人即能体会到的。女人相较于男人,要更谨慎,更小心翼翼。

在现今社会,除了外界环境对女性存在曲解和歧视,女人本身对自己也有误读。其一,不少女人认为,婚姻是女人的保护伞,更甚者觉得找到个好男人,这辈子就有指望了。社会习俗公认女人完全可以以妻子或者情人的身份在男人身上获得特权,这种公认致使部分女人怀揣着不劳而获的梦想,嗅觉灵敏,寻觅男人。这种行为本身就在歧视自己。为什么不试着自己取得成功呢?其二,拒绝做家庭妇女或者拒绝女性打扮。这完全没有必要。故意避开女性特征,也是对女性身份的歧视。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自然而平和的审视镜子中的自己,做个企业女性是成功;做个成功的家庭妇女,也是成功。

身为女性,很容易感受到那种有差异的对待。大众媒体竭力粉饰社会的不公平,让人们相信女人的糟糕处境是由于个别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甚至在更多时候它们在劝服女人要服从这种处境,要逆来顺受,要忍耐。无论是电视剧、广告还是选美,都将女性摆到了物品似的客体。

读完这本书,我对女性主义的定义是:承认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神秘感,追求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追求个体生存感觉偏好,活出自我。

注释:

[1]P334玛丽·朴维.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

[2]P174-175乔纳森·库勒.《论解构》.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6

[3]P83转引莫依著,陈洁诗译.《性别/文本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台北:骆驼出版社,1995.12.

[4]P119埃莱娜·西苏. 美杜莎的笑声.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

[5]P603转引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第1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

6

 

第二篇:波伏娃《第二性》读书笔记

5月25

今天看到一些我未曾经历的阶段,因为未曾经历吧,所以觉得异常可怕。正是可怕导致了反抗,一种无法消除固有束缚的反抗——我所以为的世界的全貌本身就是另外一个牢笼,就像楚门的世界一样。所以挣扎是在笼子的笼子中挣扎。

女人注定要作为客体而存在,她们童年的自卑心理导致了这一事实的必然性。 克尔凯郭尔说 ,成为女人是不幸的,而最不幸是女人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幸。上一句话中,可以看到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征。加缪也说:痛苦来源于觉醒。我相信任何一个希望独立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可怕地煎熬——她们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她们被希望作为一个女人而生存的社会期望是完全相背的(她们也许不能言明这种矛盾,但是却感受到这种矛盾带来的痛苦),这一点与男人不同。男人只要克服一切阻碍,只要足够坚定,足够聪慧,概括地说,他们只要不断使自己具有优秀的品质,他们就能将性别期望和个人价值实现完全统一,亦即实现所谓的成功。而女性则不然,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是驯服的,柔弱的,聪明但是没有野心的,多愁善感的,一些消极的品质反而使女人们能够获得幸福。最终和王子一起的姑娘是善良愚蠢的金发姑娘,而不是勇敢聪慧的褐发姑娘。

波伏瓦说:她多变的脾气,她的眼泪,她的神经危机,更多不是胜利脆弱的结果,而是深度不适应的表现。

女性的客体性是无法消除的。

而在男性的世界里,女性很多时候作为消费品而存在,这让人由衷感到愤怒 6.13

女性的社会交往。女性意识到自己作为性对象存在时,她开始愿意打扮自己。女性的社会交往依旧是肤浅的,彼此之间的交谈反而让她们更加孤独,因为她们没有办法创造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场忙碌的宴会准备中,她是女佣人,女厨师,女招待……她是一切客体身份。

对于丈夫来说,妻子打扮入时是一种对他人的引诱,这让他愤怒,虽然他十分乐意接受别的女人的引诱。而妻子的端庄让他觉得合适,却同时让他乏味。丈夫以别的男人眼光来看妻子,同时也以财产所有者的身份来看妻子——他的妻子,和他的钱,他的地产,他的车一样,是属于他的。

在奇怪的两性婚姻关系中,双方都想到很多办法来解决问题,然而它们可以帮助女人忍受夫妻生活的束缚,却不能粉碎这种束缚。这只是虚假的回避,根本不能让女人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妓女和高级妓女

妓女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或者资助的资本。而高级妓女以自己的任何可以利用的地方成为获得资助的资本。她们并不一定出卖身体,但是经常在男人中斡旋,她们可以顺从很多男人,却不属于任何一个,甚至她们最后能够通过男人干预政治等等。

有妓女这个说法,还是来源于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女人是依附,不管多么有名的女星,一旦得不到追捧,她便无法确定自己的价值了。不过在当下的社会,这样的被认同的特点已经超越了性别——人无法确定自己有价值,除非得到他人的认可。以为完全的男权话社会已经开始慢慢解体,男性的决定性作用并不像20世纪的法国那样重大。以至于男性开始认识到女性性别的价值,存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励志神话,虽然这并不意味这个社会将会将女权转变。女性从小受到的社会影响,是她难以超越自己的性别,但是她依然可以通过创造而有所作为。

6月3

女人的处境与特征

“试图决定女人是否高于、低于、或者等于男人的一切比较,都是劳而无功的:他们的处境截然不同。”

波伏瓦提到女人信奉善恶二元论,觉得这个世界不是好的,就是坏了,她们希望有一种强大的英雄力量,将一切恶都扫除,在这方面虽然体现了女性的狭隘,但同时可以看出她们的完美主义——纯粹地对和平和善良的向往。

女性作为她们丈夫的旁观者,看到男性虚伪的一面——他们所提倡的精神与他们实际的作为经常背道而驰,并且他们容忍这种相悖。他们一面打击卖淫,但是正是出于男性的需求,才有了妓女的产生,类似的例子很多——男性就是法律的缔造者,也是法律的解释者。通常女性对此感到惊讶,而后她们会嘲笑这种行为,但表面上依旧顺从,她们会在背地里和女友一起反抗,嘲笑男人被她们表面的顺从欺骗——就是这种背地的反抗,使她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男性神话正在破灭,女性权利可以说得到承认,也有很多女性在工作上像男性一样创造——艺术和创造才是生命价值的体现——这是多年以来男人特别享有的权利。

由于我并不了解男性世界的模式,但就我了解的女性世界来说,女人身上依然又长久以来存在的固定的、可笑的思维模式,她们依然习惯将自己看成客体,也是在她们作为客体,受到男性赞美的时候,她们才确定自己的存在。

我不相信有和男权对立的女权存在,女权主义是在男权主义之下的女权主义,女性想独立于男性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因为这种既定的从属关系,已经可以让大部分女人都获得满足,而那些独立的女性(即不把自己的命运仅仅建立在男性性别之下)并不需要通过一种女权统治达到她们的愿望,一个出色的女性依然可以如男性一般受到社会的尊重。

同时,男性世界最终会向女性世界回归,男性世界是粗糙的,金属感的,阳刚的,冰冷的,然而童年时期两种性别对柔软事物的渴求,会使男性最终回归的女性世界。弗洛伊德的性欲原动力论,只适合于男性——可以诗意地说:他们的出走,正是为了回归。而女性世界是柔弱的,很多时候是无主见的,她们的满足感来自一种平静,置身在温和的大自然中,景色优美宜人,有女友在身旁——而非来自男人,她们希望的是平静的状态,因为她们常常处在逆来顺受的忧虑中。 所以很简单地来讲,没有女性的世界一定会崩塌,然而没有男性的世界可能会导致混乱。但正如《第二性》的结语所言: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

6月8日

是同性恋者。

女性天生就有同性恋行为的倾向,因为她们注定依附的男性世界是生硬的,然而对柔软、温和(比如布娃娃,丝绸的天生的爱好,从童年开始)的渴望,是她们乐意在同性的世界里寻找安慰。

其次,她们不接受作为注定的弱势而存在,同时她们对男性世界感到害怕,因为那是冰冷,生硬的。女同性恋行为是她们对于异性恋的一种尝试,她们中的许多,在以后会走上非常正常的异性恋道路,成为妻子和母亲。其他情况,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情感带着做戏、自我节制、尊重和害怕,而女性与女性之间因为彼此熟悉,反而更加坦诚,她们的坏毛病也不惮对方看到,因此相处起来相对轻松,她们甚至互相拖拽沉向卑劣的深渊。如果有的女性在结婚之后依旧得不到男性的肯定和爱,那么很有可能她们终其一生都将依靠女同伴获得慰藉,这不一定是肉体上的同性恋行为,反而使精神上,同性可以给她们满足,所以可以看到一堆女人围在一起八卦,而很少看到男性有这样的行为。

第三,同性恋行为是对弱势处境的反抗。当女性潜意识里发现自己处于弱势,男性在社会上拥有很多特权,她们不甘示弱,因而拒绝承认自己的性别。很多女性身作男装,参加剧烈运动,不喜欢和女人待在一起。她们与男人的关系是朋友和同伴,而和女人在一起,她们扮演男性的角色。这样的行为是对弱势处境的反应。一个自由、清醒、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同性恋者同样可以通过这种关系得到满足,她的生活依旧可以是幸福完满的(当然要抛下世俗既定规则),她的个人价值能都很好的得到实现。而同性恋行为当然也很可能导致紊乱,为她们的精神世界带来痛苦。

男性从童年时期被教导坚强,勇敢,他们的眼泪不像女性一样能够获取同情,相反,如果他们面对挫折而不掉眼泪,才会得到赞赏。如果一个女性在家庭中被当做一个男性来培养,那么当她长大,她有可能会出现不适应既定社会环境的情况。

男权是必然的主导,而女权依然存在。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更加应该明白她的性别,如果希望真正地独立,那么她更加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男性具有的独立品质;一个伪女权主义者表现在她们一切斗争和拼搏都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男人,本质上她们依旧作为客体存在,她们看似自由地飞翔,实则却在既定的牢笼里。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应该使自己具有这个性别的优秀品质,她应该作为“自我”而非“他我”而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

女权主义的标志在于女性意识到自我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主体存在。

主体在于自由地选择 6月13

辩解-自恋的女人、恋爱中的女人、虔信的女人

女性需要的爱情中将自己在所爱的对象上完全虚无化来实现其存在感——她们乐意完全牺牲、乐意受苦、乐意付出——正是这样凄惨的命运使她们获得了一种特殊性,因而获得了存在感。 女性看到自己身上的美,希望被自己占有。她同时成为主体和客体,她被自己欣赏,感觉自己随时再被观看,她用别人的眼观看自己,获得一种满足——她缺乏“他我”和不愿意成为主体的矛盾导致的她的自恋。

恋爱的女人。爱情是女性的一切,确实男性的一部分。在恋爱中,女性通过奉献和牺牲实现了她的全部价值——她将她的爱人神化:他是英雄,是半神,是美好品质的所在;她不能忍受她开始发现爱人身上的缺点——当神有卑劣的品质时,他就不再是神,而是魔鬼,妖怪。悖论在于:

1.她要他只爱她,把她作为他的唯一,她要无限接近他,融入他 2.他只是人,不是神,她的接近会让她看到他的缺点而让她彻底失望。就是这两点造成的悖论使她在爱情方面完全没有出路。 波伏瓦说:“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再两个自由的人互相承认的基础上;一对情侣的每一方都会互相感受到及时自我,又是对方;每一方都不会放弃超越性,也不会伤害自身;两者一起揭示世界的价值和目的。 ”

独立的女人

在女性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她们依旧没有获得完全的解放。之所以在各个领域上,有成就的人中鲜有女性,是因为她们的处境限制了她们——她们一直在为争取“人权”而斗争,在这个层面没有达到自由之前,她们根本无法思考整个人类的命运。作者引用杰斐逊的话象为女性的局限辩护:“在要求我们为自己的生存辩护之前,请先让我们生存吧”

在这个始终属于男性的世界中,女性要与男性完全平等基本是没有可能的。但是作者仍旧做出预测,女性的解放是可以实现的,当她们不在感到自己屈居于男性性别之下,开始认真看待这个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时候,她们可以获得真正的解放!

下面作一些书摘

1、这就是人类不认为分娩生命的性别具有优越性,而毁灭生命的性别却被认为具有优越性的原因。

2、与真切感受相比,最清晰的回忆也让人觉得乏味。

3、人们灌输给她的观念是,要讨人欢喜、就要尽力来讨好。

4、德?诺阿里斯夫人写道:“在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就已经想获得男人的爱情,使他们焦虑,被他们拯救,在他们的怀抱中死去。”

6、这种毫不迟疑地相信自己的虚弱,导致了懒惰和平庸。

7、她在男人心目中的价值,事实上并非由增强自己作为一个人的重要性来获得,而是以塑造自身来符合男人的梦想来获得。

9、虚伪的阴云笼罩着她,使她既拒绝世界和自己的命运,又承认和接受它。

10、当然,要实现自我价值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她依然要面临比少男多得多的困难。正如上文指出的,家庭和社会舆论都不会支持她从事这一努力。

11、她已注定的在性冲动中的被动性客体位置,使她虚假的被动,这种游戏由她的自恋性厌恶和由此

引发的性冷淡而产生自我惩罚。

12、不管是公主还是牧羊女,只有美丽才可以得到幸福和爱情。

13、他的吸引力就表现在他的遥不可及之上,要是变成了情人,他就太过平庸了----不过是个男人而已,和别的男人一样。

14、女人之间的爱情是沉稳的,爱抚的目的并非占有对方,而是以此再创造出自我。分离被消除了,斗争不复存在,也就没有了胜利和失败。

15、同性恋也意味着一种方法,女人以它来解决生存处境,特别是她的性处境所引发的问题。

16、对于女孩子来说,婚姻是为社会所承认的结合的唯一方式,要是没有人愿意娶她,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她的生存意义差不多就等于零,这就是为何母亲老是对安排她的婚姻如此热心的原因。

17、要是婚姻将本来是建立在自发冲动基础上的相互关系变成了权利和义务的契约,它在性质上就是可恶的。

18、为了在内心深处找到一个家,必须要在成果或行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19、她无法领悟她的生活的意义,所以她身上包含着沉重的负荷。

20、如果她有爱情,她可以无私奉献,那她就会高兴地完成她的任务;要是她带着怨恨的心情来完成工作,她就会感到工作的单调无聊。

21、她没有了未来,也没有任何重大的事情可以期盼了。(作为婚姻的附属品)

22、无数的女人都在反复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方式——无聊、期待和失望。

25、孩子是自由之爱的树上长出的最为高贵的鲜花……他们并非玩物,也不是填补父母需要的或是实现他们勃勃野心的工具。孩子就意味着义务,他们应该被抚养长大,做一个幸福的人。

26、她所希冀的不仅是它们赋予她的感官上的快感,有时更是贪图它们所能带给她的情感和梦想的价值。

31、很容易解释为何女人愿意墨守成规,时间不能带给她任何新鲜的感觉,时间对她不是一种流动的创造性,因为她注定要重复,她认为未来意味着对过去的一种复制

38、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女人一直没有真诚地接受世界,她做好了随时向它妥协的准备。

39、她本来就对有效的解决方法兴趣不大。她抗议男人、生活和自己的生存处境,可是不能成功地摆脱这一切。

40、任何一个经受了种种奴役但思想上依旧独立的女人都会热爱在大自然中获得的自由。

8.17

女同性恋行为。正如男同性恋者不一定都是娘娘腔而很可能是外表完全正常的男性一样,女同性恋者也并非都是身作男装,举止像男人的。那些表面非常女性化的女性也有可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