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I》有感

《第二性I》有感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不懂,首先不懂的就是名字。因为至少在我知识所及的历史里,一直都是用男性女性互称,从未对性别进行过第一第二的排序。但看着目录,从命运到历史到神话,我又充满着兴趣,于是我便开始读起来。然而读下去却并非想象中那么有趣,以及容易。 我不得不承认,波伏瓦确实是个大师。行文很流畅,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构思系统;由开篇到结尾,枕籍经史,纵横百科,博引旁征,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到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神话到文学作品;意境大,气势磅礴。让思想飞跃,只是飞得太快,很多时候都得回头再联系前后文整理一遍。背景宏大,让我想起大一时兴致勃勃地冲到图书馆哲学类书箱前,随手拿起一本阅读时的那种莫名与空白。

在网上先看了《第二性I》的介绍才知道,这本书已经出了很久了,在女性主义领域意义深远。给自己思想预一下热,再次翻开,终于有些所以然了。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似乎就是整本书的核心了。完整点应该是“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后天才成为女人的,那么女人是怎么成为女人的,在成为女人之前又是什么呢?”它似乎并没有在特别的强调女性的特质,而是在表达其实两性是相似的而非大不同。书的第一部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两性,分析的是两性的相似而非不同。在生物学的部分还用了特别多的引证,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进入繁殖期时的分工,雄狮要出去为母狮捕食,雄蛛和雄螳螂得成为另一半的餐点等等。而在那之前,它们两者是类似的,仅凭繁殖期时的不同来界定二者,实在不妥。说来也确实是这样,动物界一直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为了生存,无论雌雄,都得自己去努力觅食,在生存能力上不应该有太大的差异。母狮在怀孕期间是不能招惹的,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人类生命开始时也存在类似动物界的两性相似。一个男婴和一个女婴,如果没有大人的培养,任其发展,它们的特质也会是类似的。只不过当他们发展到了某位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认同阶段的时候,那种类似可能就会消失。自我认同包括自我性别认同和自我价值认同,而纵观历史,女性的自我价值往往不是自己定义的,而是别人定义的。要她们自我认同其实也就是接受了社会对自己的定义,也就是成为了一个女人。

一个女人是怎么成为一个女人的呢,按照波伏瓦的说法,是被压迫的,被历史和异性,也被自己和同性压迫。咱先说一下黑人的特质。传统的黑人特质就是“愚笨、粗俗、懒惰”,因为他们曾被奴隶,如果他们不被编制着,就会失去生活的方向,所以他们就是劣等的,卑微的。同样的,传统对女性的观点就是依附性的。他们的价值不在于自身,而在于自身所依附的异性。女性是一种附属物。最早的这类描述应该是亚当和夏娃的来历吧,夏娃只是为了给亚当解闷,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做出来的而已,可以说亚当的需要就是夏娃存在的全部意义了。但是大师波伏瓦并没有一味夸大男性的恶意和女性的无辜,女性在造成自身被贬低的结果上常常起着无意的同谋的作用。想想母狮如果有了人的意识,当它在繁殖期间享受到饭来张口的安逸日子时,是否会很乐意表现出依附和顺从,是否会希望繁殖期来得早点去得晚点,就像坐月子一样。

把历史上的所有女性都说成男性社会的受害者是牵强的,从古至今永远都有一些女性从这种性别歧视当中获益,像那些靠着自己的美貌轻易飞越了同时代的男性不可能越过的阶级和贫富界线的女人;那些天性更喜欢受人支配而非担负起独自自主的责任的人,这种人在男性和女性中同样存在;那些幸运地找到了一个人品出众、个性宽容又深爱着自己因此把自己捧在手心上的丈夫的女人,她们在婚姻中并不必然会感到压迫和痛苦。相反,他们在同性比较中占有一些优势并据以为豪,被异性赞美也被同性羡慕。一旦从传统女性主义中走出来,她们必将失去优势,于是就陷入矛盾中。而同性之间的剧烈竞争优势以及对既得竞争奖赏的不愿放弃也让他们很难做出改变。人性本惰,当女性可以利用自己被赋予的优势来更轻松地

取得成功、且其他人也都鼓励你这么做时,要抗拒这种诱惑是很困难的。

承上,女性同性间的竞争也确实很剧烈,一旦取得优势,要想放弃也需要很大的决心。男性的竞争很广阔,大到全世界,一个领域闯不出头可以放弃,换到其它领域继续奋斗。但多数的女性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他们的目标就是:贤妻良母。所以一个女性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从小就懂得打扮自己,让自己温柔贤淑,沉鱼落雁。一旦无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意味着自小的鼓励都白费了。同样,如果否定这种优势,承认自己与男性无异,或者承认女性不需要让自己成为客体的观念,即“努力让自己变得贤淑美丽擅长取悦男性是无意义的”,也便意味着自己多年来按照传统要求去塑造自己的努力毫无价值。这或许也是女性解放比其它解放更难实现也更多内部纷争的原因之一,多数男性都是或多或少的男性主义者,而女性却很少是女性主义者。部分的女性不想改变甚至反对改变。就像波伏瓦所说,女性更多的时候选择与她们的丈夫站在一起,却把同性视为敌人。

波伏瓦的这本书写得很透彻,明明白白,或许还能从中找到女性全新的价值、意义。尽管如此,它也无法改变时下女性的处境。就像烟民一样,你再怎么阐释吸烟的弊端和戒烟带来的益处,它也无法根除,那已经是一种习惯,不容易动摇,只能从新生代着手。时下女性和传统观念、男性定义的女性价值交往过甚,已经根深蒂固,改变微乎其微。那还不如一刀切,舍弃掉时下一块,直接从未来女性着手。

 

第二篇:第二性第一章读后感

活出自我

我总是习惯于从书的第一页开始阅读,对于《第二性》,也不例外。在这,我就谈谈我看完第一章后,在还没受到波伏娃其他思想的影响之前的感受吧。不过我可以确定一点,这是一本给我很大震撼的书,我将好好研读。

在第一章中,波伏娃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女性的处境,女性的生育和抚养幼儿等这种所谓的“内在性”限制了她的“超越性”,使她成为“他者”、“第二性”。因此,波伏娃认为男性是外在的、超越性的自我;女性则是自在的、内在性的自我。女人是什么?生物学上把她定义为“雌性”。波伏娃认为:“‘雌性’这个词之所以是贬义的,并不是因为它突出了女人的动物性,而是因为它把她束缚在她的性别中。”男人几乎把所有关于“雌性”的形容词都抛到了女人身上,诸如“懒惰、狡诈、无情、愚蠢”等等。生物学上的原因在女人的经历中起着头等作用,是构成她的处境一个基本要素,为女人确定了一个固定不变的、不可避免的命运。但生物学不可能回答我们这个问题:为什么女人是他者?实际上,这个社会在“她”出生时变把她定义为“女性”,而在她之后的生活中,她更多的是在尝试接受这种身份,接受这种社会规则。就像是一道判断题,社会告诉你——你是女性。当然,你有权进行选择,如果你选择“正确”,那么你就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否则,你就是社会上的异类,那些社会赋予其“女性/男性身份”而其自身又将自己界定为另一性别的人,往往受尽社会的谩骂和指责。在这种压力下,更多人会选择接受社会赋予他的性别。但

是,虽然我理解波伏娃的观点,但却更倾向认为女性身份不是一开始就由“她”自己选择的,而是社会根据其身体特征强加给她的,她只是在心理上给予承认罢了。

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即女孩子就应该喜欢粉色,就应该温柔优雅,而男孩就应该喜欢蓝色留短发,就应该勇敢不流泪。现在看完这本书似乎明白了那么一点,这一切都是有历史渊源的。但我们应该知道,stereotype这个词本身所代表的东西就是有问题的。人们往往会坚持认为,应当只从生理学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两性中个人的成功机遇是一样的吗?哪个性别对物种更重要?但必须注意的是,和其他雌性相比,第一个问题对女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因为人的物种永远处在变化之中,永远是形成的。 曾经有人这样给我说过,女强人没人喜欢,现在看来,他说的或许没错。对于男性来说,女人在学历和能力上取得的优势使男人无法获得较高的阶级范畴,他惊恐的发现,他的学历没有他的女朋友高,他的能力没有他的女朋友强,他的薪酬没有他的女朋友多,他侃侃而谈的事被女朋友纠正。他体验到处在劣等的恐惧,他选择逃跑。我们看到,大多数“剩女”都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 而对于女性来说,大多数女性对于女强人,也是有恶意的。和大多数女人喜欢有攻击性的男性相反,女人相较于柔弱女人,更讨厌像男人一样有攻击性的同类。女强人多是理性、快速、经济独立的。女人怕看到这样的女人,因为女强人对比出她们的软弱、虚伪,更使她们从同类身上看

到自己无奈的客体身份,女强人比男人还要清晰的对比出她们物化的身份。这个世界的改造,没有这些眼中充满仇恨的女人的参与,她们注定是被动的。这些女强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男性,也是其他女人憎恨的另一原因。如果说被动的女人只能从男人处获得自己对于自身的把握,对于世界的肯定,那么有机会从她们身边带走她们的男人无疑等于剥夺了她们的整个世界。不管女强人有没有这样做,改造世界所不得不产生的和男性的接触使女强人成为其余女性的假想敌。于是她们恶言重伤,散布谣言,她们将她们排挤于“传统的”女性队伍之外。 这样看来,为什么古往今来,高职位上的女性少之又少?也就不难理解了。物化使得女性缺少自信,她们被系统化地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男人强调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并当作女人优劣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女性气质这个命题从开始就是伪命题,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女性气质,这是一个由男性定义的,由处境决定的名词。

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鼓励女人体现在多数情况下被他们嘲笑的女性气质。美丽意味着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青春进行徒劳的注定要失败的斗争,温柔意味着她要压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贤淑意味着她要无怨无求的承担家务与生育的一切义务。小女孩从小听到的最多的抱怨包括“有个女孩子样吧!”、“好女孩不会动来动去窜上窜下个没完。”他把她变成花里胡哨的小丑,懒惰的寄生虫,没有思想的笨蛋。而这一切是他造成的,他鼓励她成为的。在男人的世界中,他却在背后嘲笑这些女人,他所塑造的懒惰、懦弱、虚荣的特性又成了攻击的对象。因为男人愿意把女人当作仆人、玩具、伴侣,她

是客体的、没有攻击性的,以他为中心,以他为标准的。男人不愿看到女人变成了一个进行设计的超越主体,在现代女性身上,男人惊恐的看到女人的智慧,女人的能力,女人的勇敢,所有一切他有或盼望得到的美德。她只能是物化的,象征着他对世界的征服。于是他故意曲解她,排挤她,打压她,迫使她回到父系社会的寄生虫这个万年角色上去。

从波伏娃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完全如波伏娃所预料的,女性会越来越取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的地位。不过需要补充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这种处境,然而,她们在追求两性平等的道路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些痛苦要由女人自己承担。社会对于这部分女人的认同虽然在增加,但是总的来说依然认为这样的女人不够“女人”,而这些丧失了一部分“女性特质”的女性是否会认同自身所选择的这条充满危险的道路呢?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任何人都拥有选择如何发展自己的自由,女性可以决定去做一个传统的女孩,也可以选择去做一个假小子,可以选择做一个女强人,也可以选择去做贤妻良母。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限制。正如一个“温柔”的男人一样,他依然是个男人,只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人。过于追求与男性的一样与平等,会让女性受到另外一种压抑。记得有人说过,“女汉子”这个词其实包含了对女性的歧视,在我看来,有时自嘲又有何不可,我们虽然柔弱,但我们有一颗强大的心,谁说女子不如男?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Don’t behave like girls!”我真不是很喜欢类似的话,女生有何不好?

正如谢乐尔?桑德伯格在TED演讲中所说,作为女性,我们不应退缩,应该举起自己的手。“我认为我们世界上,半数国家和半数公司,会由女性所领导,那将会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们要勇敢做自己,自信起来,永远追随自己的内心,别被一些所谓的社会框架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