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读后感

分数:

《正见:佛陀的证悟》读后感

课程名称:佛教哲学与佛教文化 指导教师:王照异

学院:日本语学院

班级:2011级04班

姓名:赵梓翀

学号:110120405

《正见:佛陀的证悟》读后感

亲戚中没有信佛的,但是我从小却对佛教耳濡目染,心底里对佛是无比的崇拜。可能最开始对佛教的接触是在西游记中的那些形象,一直到长大了也是觉得佛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神。这学期惊奇的发现大学里还有佛学的课,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收获了好多东西。

读了老师推荐的《正见》这本佛学的书,使我更加喜欢上了这么这门学问。《正见》这本书是非常优秀的读本,他会引导你正确理解佛教,以说佛及端正自己的修行。他们让你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终于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如果佛教的理论让人感到艰涩或理解困难,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人解决。绝对没有故弄玄虚,没有“高深莫测”,只有聊天似的平和。其实从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的文字中更多读到的是——关切,甚至迫切。一位仁波切显得“迫切”,怕也是被这过于追求现实和追求快速回报的世道给逼的吧。总之,如果之前接触过心灵方面的书也好,禅之生活也好,道也生活好,哪怕那些佛教故事也好,那些只能算是看热闹,小资一下。不过,那都没关系。只要有颗向好的心,只要有一个亲近佛祖的心,这本书就是正路子。

《正见:佛陀的证悟》内容概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本书的主旨在于四法印:

1、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其实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由不同的物质所组成的,这些物质可以无限的向下拆分,直到原子甚至更低。而正是因为万物的和合性,所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事物的微小变化就会导致不可估量的大变化。而且在整个宇宙中,就没有恒常

的事物。

2、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所有的情绪源于自私,源于主观的感受,而这种情绪有着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即带来痛苦。即使某件事对你来说是快乐的,但却可能对别人或者别的事物来说是痛苦的。正如佛教不吃荤便是因为自身的快乐是建立在其他物种的痛苦之上。

3、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无我的便是空,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所享受的,我们似乎在现实中所经历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能够看透,能够悟出空来,即可成佛。

4、涅槃寂静

了悟证悟之后,便可获得佛的智慧。佛不是神,而是心中的一种状态。 对于这些观点,我只是表示理解,但还没证悟。同时刺激我悟到了一些东西,总结来说就是:意识决定物质。并不是说物质是我们创造的,而是如果没有意识,物质又有何用?

不管是哪个宗派,基本上整个佛家都是在阐述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藏传佛教无疑更加的接近最原始的佛教。在印度其实第一大的教派是印度教,而我们内陆的佛院似乎总透露着浓重的商业化气息。因此,最近这些年西藏也就成为了许多人的朝圣之地。虽然对藏传的佛学了解不多,但通过这本书也勾起了一定的兴趣,而西藏似乎也对自己有了吸引力,相信不远的将来,也会踏上去西藏的旅途,只为心灵的藉慰。

《正见》我自己一直认为,借着这个身体活在当下,你就应该去做一些你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并且,我知道全身心的去做一件事,会很快乐,因为正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而任何事情确实是无常的,生老病死,事业的反复,感情的深浅,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我们在认知这些后,也就能从容地应对一切变数。从而追求心境的平和!相信自己是根本--佛陀说:你是自己的老师。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槃。呵呵!对于我们任何的所得,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对任何佛陀或神,我认为发自内心的真诚、敬仰是关键,心诚则灵不是没有道理的。无关乎任何形式。关于佛法的知识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份,我仅仅是看了一本书以及朋友兼老师间的交流得了感触而自己发一些小小的所谓见解而已。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新浪微博。

 

第二篇:维摩诘经读后感

维摩诘经读后感

《维摩诘经》第九围绕“入不二法门”而展开。在这一品的开头,维摩诘提出“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的问题,接下来便是众位菩萨的不同理解和结论,最后文殊利菩萨做了一个小结,再由维摩诘做出回应,于是在座五千菩萨皆得以入不二法门。

入不二法门品主要阐述的一切现象界的本质,都是空无自性,虽然缘起法历历现前,却不是真实不变,所以“不二法门”是对二而说不二,即对现象界而说理体界空。空即是真,不可空外求真。虽是对二说不二,证入实相也无不二可说。不但空去有,还要空去空。可见,所说不二法门,就是要改变我们的业障而成为妙法,如佛说十二部经,千经万论,都是指月过程中的手指而已。

法自在菩萨,他的名字表示他于法自在,相似于佛。他说,生与灭相对为二,能生灭的那个“能”是不生不灭的。也就是说,生灭来去本不相关,法本来不生不灭,懂了就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生而不生,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自然把生灭法切断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进入不二法门,参透了生灭的本体,生灭就是不生灭。

德守菩萨所阐述的就是“因为有我,就有我所”。这里的“我”值得是我的本体而不是肉体,我与我所是对立的,凡夫放不掉这个我,所以有我所需要,我的存在,也就是说,如若无我即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则是将其升华为道德修养上,脏和净是相对的,学佛的人想往生净土,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秽土。佛也说这世界是五浊恶世,一点没有好留恋的。见着了垢的实性,就无所谓干净不干净,没有了净垢分别的观念,就是顺于灭相,就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罪就是普通讲造业,福是修福报。人有福报是善行来的,遭遇烦恼是宿世业力和今生的行为来的。罪与福相对,同善与不善有密切关联,人活着都是受罪,尤其是年纪大了,更会受生老病死之苦。完全无病无痛,心境永远是快乐的,这是最大的幸福。能这样就是福报中人,福报不一定是钱多或是地位高,钱财愈多、权力愈大,他的烦恼可能比一般人更多。所以什么是罪,什么是福,很难下定义。中国儒道两家的观念看来,什么是幸福?知足常乐就是。人能安于现实就是幸福,但是人类的心理,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统统是不安于现实的,这是人的通病,所以统统没有幸福。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就在禅宗讲的,“当下即是”,就在现在这一剎那。

师子意菩萨说,有漏与无漏是对立的境界,如果了解到,真正大乘菩萨就是在有漏有为法中,证得无漏无为法的道,就证得平等法门。不起有漏、无漏的分别,不着于小乘的清净、非出世之相,也不着于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着相,入世出世都一样,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讲的是真正能彻底了生死的,只有成佛的人,证得涅磐。涅磐不是死亡,是不生不灭。生死和涅磐是两个对立的现象,悟了就证得涅磐,了了生死。生死在何处了?生死就在生死自性中了。生死是一个现象,能生能死的那个东西不在生死中。所以说“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

妙意菩萨即第十九位菩萨起,主要都是认为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才能入得不二法门,妙意菩萨教我们用眼来观色的法门,马上达到离贪嗔痴的境界,不需要跳出世间,当下就是寂灭道场。接着是耳、鼻、舌、身、意五根的修法也一样。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嗅觉,舌头对于味觉,身体对于触觉,意识对于思想,

这都是相对的。但是如果同样运用眼观色的修法,这五根也都可以得到解脱了。

心无碍菩萨所报告的不二法门,就是我们所讲的了生死。。一般人认为的生死,在佛学叫分段生死,所以凡夫的六道轮回是分段的,不论活多久,仅是整个生命中的一段。

月上菩萨说,黑暗和光明是两个相对的现象,真得道的人,也非黑暗,也非光明。真平等不是二边,不是相对的。如果要说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就有恶,都是相对的,是非平等的,相对法门皆不是平等。平等就是中观,中观正见就是平等法门。能入平等法门,就是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极乐世界走到极点,证到这里。实是得道了,证果了。乐实菩萨说,真实与不真实是相对的,真得了道证果的人,连果都没有,没有一个实际的道,何况假的道?真都不存在,哪里还有假呢?这才是真,假名为真。智慧的人,什么东西一看就懂,那个笨人看一百遍也不懂。记忆不是智能,思想也不是智慧,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想都不要想就通了,用不着加以思想的。要考虑一下才懂,就已经是后天的聪明,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直觉或灵感,灵感仍然是意识境界,所以「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换句话说,真得道的人,无得无不得。

以上三十一位菩萨了提出了各种相对应的现象和行为,认为世间万物并无完全绝对,从本质上却都可以互通,故而其本性当是一致的。只有识得这个真理,行事不偏不倚,才能入得不二法门。

最后的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是大智慧成就,他认为“不二法门”的真理本身就不应该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就会产生与之相对立的矛盾,他认为只能“不二法门”只能意会。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即是记录一次“活”的语言对话。全文通过做减法的方式昭示“不二法门”的真实意义不能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达到,通过加法来为其增添含义永远无法将其全部定义完全,而只有“不言其意义”,甚至不言“不言其意义”,才能真正指向其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