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风云读后感

《联想风云》读后感 很久以前就读过《商界》上一篇关于柳传志的文章,当时就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此对他和联想也就多了一分关注。前些日子,好友强烈推荐《联想风云》这本书,于是就有了很强的阅读欲望。先是下载电子书来读,后来自己干脆买来一本,在今年寒假开学到海口的路上又细细读了一遍。其实一旦开读才发现这本书写得还是相当精彩的,读完之后觉得,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

作者凌志军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揭示了联想20年的发展历程,文笔精练而生动,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情节跌宕起伏,颇有读武侠小说的感觉。每每读到书中一些深刻的思想论述(尤其是柳传志的一些思想观点),心中就会有所感触,甚至会产生共鸣。特意将一些精彩内容总结如下。

1 企业的成功是需要不断创新,尤其是在IT行业,联想从以汉卡起家,然后以代理国外IT产品和自有PC发展厘定了门户,现在向多元化发展,看是简单,其实每个过程都是一次艰难的转型。柳传志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企业,不仅仅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要惦记着地里的,这样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中关村那么多的企业中,唯有联想越活越精彩。

2 目标清晰,计划周密。道理说出来,其实谁都懂,但是做起来,却很难。这在我的工作中经常地会出现。从柳传志的角度上来看,他不但能很快地发现新的公司方向,同时在计划制定上无比详尽。亦不断监督计划的执行。这不仅仅是定个收入指标那么简单。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公司越来越大的时候,计划的制定就更需要对于全局的考虑。小公司的时候,大家可以凭借热情去做事情,但是到了大公司的时候,热情就远远的不够了。领导者不能轻易的作一个决定,但是一旦做了,就必须坚定的执行下去。在这个问题上,香港联想曾经因为管理者的失误几乎到了关门的时刻。

3 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时刻都充满在联想的公司。“在这个千变万化的行业里,潜在的风险会突然显现,巨大的风暴会让成就,业绩,规模,一切都灰飞烟灭。10倍速,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柳传志。 书中也引用了任正非的经典段落“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基本上所有的领导人最后都是悲观主义者,正是这种时时刻刻的危机感,才使人不管努力,不断进步,进而不断的活下去。

4 以人为本。书中详细的诠释里什么是以人为本。尤其是在杨元庆和孙宏斌的成长过程中。你可以看到优秀的人才都是在磨难不断的磨炼出钢铁般的意志,甚至是在不断的摔打过程中程中起来。曾经杨元庆曾经是年少气盛,在一次会议上,柳传志告诉他“你不要以为你得到的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你这个舞台时我们定着巨大的压力给你搭起来的,在各种力量的矛盾中,你本应和大家和衷共济,

逐步确定你的地位,争取更大的舞台,更大的天地。你不能一股劲的只往前冲,什么事都来找我柳传志讲公平不公平。你毫不妥协,较我如何做?”这话我感触很深,不仅仅是对自己,换过每个人,这话都有不同的意义。

个人感觉这本书写的非常真实,基本上是用叙事的方式介绍了联想的成长历程。将一些书中精彩的语段摘录如下:

杰出的企业家都是信念坚定的人,同时又是超级机会主义者。 柳传志这个人是好高骛远和兢兢业业的完美结合,他以足够的决心和忍耐力与现行制度周旋,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 柳传志一向信奉看不清楚的事情不要着急做,要多想想,想明白了以后撒腿就跑。以上这几句话是作者对柳传志的评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志向高远、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稳健踏实、勤奋敬业、反应敏捷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柳传志成功的构成要素。

不仅要绝顶聪明,还得能吃苦耐劳。一个人同时拥有这两种品质,如果再加上一点运气,必可无往不胜。这句话其实讲的还是天才、勤奋和成功的关系,我们从小就知道这个著名的公式。但为什么聪明人总是比成功的人多,关键是很多聪明人不懂得勤奋是成功的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或者是认为聪明可以替代勤奋。当然也有一部分聪明又勤奋的人缺少机遇,但这还是极少数。聪明是父母给的,勤奋却是可以自己把握的,要想有所成就关键在自己。

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就好像一架天平的两端,此起彼伏。对于任何一家身处激烈竞争中的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几乎所有行业都进入完全竞争的状态下,企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有时企业的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也并非是此起彼伏,有可能同降同升。

说老实话,柳传志喜欢杨元庆的秉性,包括他的优点也包括他的缺点。联想公司这一老一新两个统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像:坚定、执着、无私无畏、百折不挠、充满激情,常怀民族大义,又把公司的利益当作身家性命。如果说这两人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年轻的杨元庆刚性十足,没有一点弹性,从来不会想到,一种优秀品质如果被推向极端也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而柳传志却是一个“妥协的大师”。作家秦朔在他的《大变局》一书中谈到柳传志,说他的人生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情练达”。这不是矫饰之词。在柳传志的所有智慧要素中,应当说最精妙的最具深意的东西就是“妥协”。他在顽强地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时,也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那些他不能改变的东西。柳传志本人并不喜欢“妥协”这个词。他说这两个字里多了一些消极的成分,而且常常迫使自己去做一些违心之事。他在员工面前更喜欢这样表达他的想法:“你想到墙的那边去,就一定要把墙打一个洞,人是过去了,可是墙补打破了。 然而还有最重要的,他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够改变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的。

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沿着墙走一遍,找到门,从门里过去?” 也许真像《北京晨报》记者刘书说的,此人“忍耐了很多很多常人无法忍耐的东西,隐藏过按常例不应隐藏的黑暗,为他人背过的黑锅也历历可数。”可是在我们的国家里,

妥协、忍耐、隐藏、忍辱负重这些东西,常常就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柳传志有一

次接受美国《财富》杂志的访问,承认他在企业管理上只用了30%的精力,其

余70%要处理外边的一些事情。“牺牲一些个人的率性自由,多些忍受妥协,

是为了和环境之间多些润滑,多乘顺风,使企业在已经够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之

外不再另添麻烦。”

杨元庆和他的前辈们之间的种种争端,显著地证明了我们国家的行事准则

中一个精妙之处。在大多数情况下,绝对公正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妥协和富

有弹性才更加重要。什么时候应当秉公持正,什么时候应当妥协,只有饱经风霜、 富有智慧而又修炼到极致的人,才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我特别喜欢这段文

字,反复读了好几遍。可能在内心深处,我觉得自己欠缺的正是这种可贵的“妥

协”和“弹性”。我一向认为正直、坦率、坚持原则是为人处事的优秀品质,所

以一直以来都把这些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原来在机关时,接触的是一个特定的

群体,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所以这种处世风格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近

几年来,由于从事项目投资,接触的人多、事多、面广,逐步发现自己的处世方

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过于单纯、直白,钢性太强,缺乏弹性、柔性和包容力。所

以有时在与有些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没法迅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影响了工作的推进速度,甚至错失了机会。

这段文字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在我们国家当前的环境下,善于妥协的必要性。

虽然有些许的无奈,但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学会适应环境则不失为明智之

举。认识到其必要性,并不代表就具备了这种素质,正如文中所说的,要把握好

这个度,需要饱经风霜、富有智慧而又修炼到极致,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大多

数人恐怕终其一生、孜孜以求也很难达到。但毕竟这段文字对我的启发和意义是

深远的。联想的历史上也裁员,很多员工不理解,为什么领导的错误由员工来承

担,柳写出知名的《公司不是家》的文章发到网上。这是一个很矛盾的话题。他

这样解释:“一个企业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做到为股东,为

员工,为社会几个方面负责;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就必须上进,内部就必

须引进竞争机制。员工在联想既要有感到温馨的一面,各会有奋勇争先而感到压

力的一面,因此不能把企业当成真正意义的家是必然的。在家里,子女可以有各

种缺点,犯各种错误,父母最终都是宽容的。但是企业是不可能这样的。杨元庆

只能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从大局的角度看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一人为本,最根

本的为员工负责。公司的领导层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员工们说“我们把生命中

最好的时光交给你们了,带好我们,不要走错。股东们不断的说,“发展,利润,

增长。”同行要抓住每个机会,给联想致命的打击,在这无休止的竞技场上,稍

有个不留神就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因此,我们-股东们,员工,对他们这些企

业的管理得直接负责人,要严格要求,要批评,要提意见;同时,也要鼓掌,要

呐喊,要叫好!让我们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打了胜仗,我们不骄不躁;打了败

仗,我们互相鼓励,依然战歌嘹亮。这才是我们,这才是真正的斯巴达克方阵。”

书中最精彩的一段是联想分家。之前我一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联想会因为人

的原因而将联想分为两部分。原因如下:

(1)中国的国情不同,一个人后面意味着是一群人。

(2)不能为联想树立一个敌人。

(3)两个老虎放倒不同的领域去,可以将联想作的更大。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出现了一个联想控股的主要原因,仅紧接着,不断地出现了联想投资等等一系列的企业。

工业时代的奥秘在于垄断,那么信息时代的奥秘就在于共享。一个汽车制造商也许可以设想完成产品的每一个环节,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电脑制造商试图统治整个流程。你有可能在利润琏条中的某一环节拥有优势,却无法垄断所有环节,这给了更多人参与竞争的机会。“垄断”的价值日益小,而“分享”的文化渐渐根植在市场上,信息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这一段对热衷于延伸产业琏条的企业来说具有警示作用。我接触的企业中,有些企业就老是眼红自己上游或下游企业的利润,总想往上或往下延伸,恨不能把整个产业琏条上的利润都包揽。在当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的信息时代,“分享”文化根植的市场上,这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想法。 过去20年中国商业史上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就是无法无天,胆大妄为。既小心谨慎而又能够成功的人并不多见,柳是其中一例。

他的一个习惯是“每个礼拜有半天的工作就是静思。”这让大多数成功者不以为然。四通公司总裁段永基就说“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想好了,想成熟了,再干,这是他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他的弊病。社会变化太快的时候,还坚持想透了再干,就往往会错过时机。”对于这样的评价,柳传志表示不能同意。“我提前一年就开始想了,有什么不好?这样看起来四平八稳,但比你手忙脚乱地干要好得多。” 能一边干一边思考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思考的人已经不多了,能够提前一年就开始思考的人就更稀有,所以我赞赏柳传志的作法,为此错过一些时机也是值得的。

激进、执着、急于扩大战果的新一代决策者,试图把联想微机的震撼性成功移植到每一个领域。可惜的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常常比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还要难,越是伟大的人越是如此。这是好多企业和好多人在顺境中容易犯的错误,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自知恐怕主要是指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20xx年初,微机主战场面临困境时,柳传志明白不是新一代不思进取,而是形势比人强。所以他平下心来安慰年轻人,他语气和缓地说:“去年大家过得不容易。千钧的担子压在你们肩上,往肉里扣,看见你们努力在挺直腰杆,努力在大步向前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同时确实十分心疼。你们的困难,你们的压力,我们全都感受得到。你们和我们打断骨头连着筋!年轻的弟兄们,联想控股作为联想大家庭的代表,时刻高兴地等着听你们传来的捷报,但是我们更多地准备着抚平你们的伤痕。”

孩子不只在取得成功时需要肯定和赞赏,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和安慰。企业的员工也同样如此,所以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在企业面临困境时,不能

一味地对员工指责和施加压力,有时必要的安慰和体恤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看到这段话时,非常感动,如果我是这个企业的员工,我会拼了命为它效力。我也相信每一个为拥有这样的领导者的企业工作的员工看到这样一段话时都会引起发自内心的共鸣。

这次旅途中,最受益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同时还有的就是在回程中,读了这本书,之前电子书总是断断续续的再读,但是没有体会过里面的意思,这次读完以后,感触很多。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也是这次阅读最大的收获。我相信这些收获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