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后感

人性之门

——读《罗生门》有感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一位家将被多年的老主人辞退出来,来到罗生门下躲雨。家将无路可走,陷入两难,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罗生门上扔掉。人生亦是如此,常常会陷入困境,是选择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这是我们常常需要思考的问题。家将与老婆子选择的都是前者,而他们的下场都是悲惨的,这也许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恶有恶报,不以恶小而为之。

当家将正挣扎于“走强盗的路”还是被饿死时,他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的恶恶之心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走强盗的路”的念头被抛诸脑后,他毫不犹豫的走到老婆子跟前质问她,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都会做的那样。 这样的场景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指责别人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自己曾经做过或想要做类似的事,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的过错,却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更容易指责别人,却不容易反省自己。

对于拔死人头发这件事,老婆子的解释是“拔死人头发,是不对,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着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在老婆子眼中,别人干了损人利己的事,自己理所当然可以干缺德的事。老婆子最终被抱有同样想法的家将抢劫了,而家将走入沉沉的黑夜,从此消失了。损人利己似乎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但以恶制恶的风气若盛行,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每个人都会深受其害。

《罗生门》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这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小片段,实际寻常的事情,在特定的环境下放大来看竟显得如此丑恶与突兀。家将、老婆子、死去的女人之间的关系,让我联想到了鲁迅笔下那个“吃人”的社会。在《罗生门》里家将“吃”老婆子,老婆子“吃”死去的女人,死去的女人“吃”兵营的人。每个人都在“吃人”,每个人又都在“被吃”。人们仅剩的良知,也被饥饿摧毁殆尽,而社会又给了每个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理由。

作者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人性本善,却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而滋生丑恶。从善到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转变,同时也认识到了人类内心的懦弱。人们崇尚正义鄙弃邪恶,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坚守正义,并试图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最终丢失本性屈服于邪恶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恶在这篇小说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到的故事将人们不想也不敢直视的东西显露无遗。

 

第二篇: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

穆晓倩 1107093053 商务日语112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处女座。作品描绘了作为主人公的家将,被主人解雇后无处可去。他本身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物,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这个念头催他出门,来到这罗生门之下。此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此时的他还没有这个勇气与魄力。而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心中便燃起了怒火,正义感上身。他认为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但这一点就已是不可饶恕的。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她要给自己开脱,于是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并且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着行当的。但是这一番话让强盗完却放下了最后的一点善心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丢弃了仅存的良知后,他就抢走老太婆的衣服,扬长而去。

读完文章后在我看来其实无论是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人,还是那个由善良变成强盗的家将没有谁是谁非,谁恶谁善之说。他们都是可悲而可怜的。在面对天灾人祸时,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那就只能不择手段。虽说在中国古代有像"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等等说法,但是真到了连饭都吃不起的地步,我们真的还能遵守这些道德准则,维持自己的尊严吗。我想这应该很难吧。这样说来,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其实这是很难下定论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人在出生时哪来善恶之说。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各自经历的不同,并且面对复杂的社会,从而促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可以说有的人之所以成为坏人除了自己本身还有环境的逼迫。其实有些坏人在内心深处总留有那么一丝善良。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其实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