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读《尼采的哭泣》有感

我这样的男人(郑智化)

‘我的脚步想要去流浪

我的心却想靠航

我的影子想要去飞翔

我的人还在地上

我的笑容想要去伪装

我的泪却想投降

我的眼光想要去躲藏

我的嘴还在逞强

我这样的男人

没有你想像中坚强

在人世间飘荡

如果你宽容的胸膛

是我停泊的海港

让我在梦和现实之间

找到依靠的地方 布雷尔医生的咨询动机很强烈,当他拿出最后的反对理由:经济贫困的时候,布雷尔说可以免费治疗,这让尼采开始质疑布雷尔的动机,其实,整个过程中,布雷尔也从没考虑过自己的动机是什么,所以一时手足无措,冠冕堂皇的回答并没有让尼采信服,反而更坚定了尼采拒绝治疗的决心。这时布雷尔才开始反思自己的动机,正是对自己动机的反思,才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真正地需要,也真正找到了方法使尼采接受了治疗方案。

尼采接受了方案,开始以顾问的身份解决布雷尔的问题,而这不是布雷尔的真正想法,他是想通过自己真是的感受引发尼采表达自己的感受,全

被识破了,受到了尼采的阻抗。两人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布雷尔感到不能够取胜尼采,他渴望的是与尼采那个无意识的我对话,而不是那个铜墙铁壁的有意识的我对话。但因为布雷尔个人的问题,他希望能够说服尼采,从尼采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决定不能让人说服的人,因此他们经常会在不自觉中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这种竞争的状态是两个意识的我在竞争,这样就很难让无意识的两个我碰面,218页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布雷尔的话:“‘尼采教授,你的文字既优美又有力,但我你对我朗诵他们的时候,我不再感觉你我之间的联系,我在知性上掌握了你的意思,是的,是有痛苦的回报-成长、力量,创造力,我在这里了解了它’,布雷尔指了指他的头部(意识),‘但是,它不会进入这里’,他指了指腹部(无意识)”这段要求和无意识对话,接着尼采一段精彩的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对布雷尔与贝莎关系的观察的描述,让布雷尔感到窒息,当尼采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他的无意识希望亲近别人的那一部分出来了,他叫着“约瑟夫”,布雷尔的名字,第一次与尼采的无意识接触,意味着布雷尔的方案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接着布雷尔要求在以后的咨询中称呼对方的名字,一是巩固咨询效果,二是让尼采在实践中学习与人亲近,尼采很不情愿地这么做了。在咨询过程中,我感到布雷尔咨询师好像一个淘金者,要花费大量的力气淘大量的沙子(大量的辩论),才能淘到一丁点的金子(尼采无意识我的出现),布雷尔就抓住这一点的线索继续乘胜追击。真的是很引人入胜的咨询。

 

第二篇:《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

一直想看尼采的书,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没想到首次接触他,就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因为“上帝死了”,他的内心在恐惧中,对死亡,孤独的死亡的恐惧中战兢。当泪水从尼采的眼角流出,他说“这些眼泪自由了。”

尼采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是非常不可信的理论,进化论证明了上帝的多余,他的存在是由孩子似的愿望产生的。(How do we confirm a truth that has arrived through disbelief and skepticism and not through some childlike wishing something were so。)达尔文没有勇气,他不敢面对这一发现。( Darwin himself had not the courage to follow his evidence to its true conclusion. )可是尼采说自己是先知,来早了的先知,他必须要继续追问,不停思考。他的深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是的,他的结论便是God is dead!而且All of us together have killed him.在他的理论中,God不但已经dead,而且是被人created。我佩服尼采,他的勇气。在没有上帝的绝望中依然可以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这是一条死路,没有一点希望的死路。

这是没有思考过人生之人无法理解的绝望,也是从未想过上帝之人不能明白的绝望。可是这绝望却深深藏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无人能免。如果没有上帝,一切便没有了意义。如果上帝是人类的杰作,那么挑明这件事情无异于将全人类推上绝望的山峰。尼采深知这一点,于是他说“Choose between comfort and the truth. Are they mutually exclusive? If you want to choose the pleasure of growth, prepare yourself for some pain.”是的,他选择了他所认为的真理,也因此一生在痛苦与绝望中度过。他将自己置身于虚无,抛弃一切拥有的感情,倚赖的陪伴,恋恋不舍的荣耀,那些虚华的假象,权力的欲望、求胜的意志 。唯有血淋淋的自我剖析和揭露,才是真实——他的真实是痛苦的,任何愉悦的存在都是妄想!

“上帝死了”让生活no morals no rule,让传统的一切价值观都成了虚无主义,生活也随之失去了意义。这是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一个这正相信上帝死了的人!

可是即使这样的人也要我自己的生命寻找价值和意义,于是他的“超人”上场了。传统价值观崩溃了,那么人类必须确立新的生活的意义,尼采提出了“超人说”。“超人”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是一切不能打到我的东西只会让我更强大“超人”。

可是如果真的没有了意义,那么创造出来的意义只是骗局而已。所以尼采孤独着,恐惧着,恐惧死亡,恐惧生活。尼采的眼泪从来都

不是因为爱,乃是因为人类比任何一种生物更深知本能的恐惧——孤独的死去,在这之前还有那虚无的人生。

当尼采哭泣

布雷尔问“眼泪背后的痛苦是什么?”

尼采说“不是痛苦,是解脱。很好的解脱。这是我第一次说出,我的孤独,都逝去了,逝去了。”(It’s not sadness. It’s such a relief. It’s such a relief! It’s the first time I’m revealing my loneliness. It’s melting. It’s melting away.)

布雷尔笑着说“这是个矛盾。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中,一旦与人分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It’s a paradox, Isolation exists only in isolation. Once shared, it evaporates. )

可是尼采的孤独却是无法消失的,这是相信“上帝死了”的人永远无法被抹去,无法像空气一样蒸发掉的孤独,是人类的孤独和绝望。就像死亡永远只属于个人一样,尼采的孤独永远只属于他自己。即使尼采复制出一个自己,有着相同的孤独,也无法彼此慰藉。因为当死亡临近,他只能独自面对。

所以尼采最后说“我们会有朋友,彼此之间会变成陌生人,理应这样。我们是两只船,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和路线。我们必须是陌生人,因为这是我们的规则。”(We have to become strangers to one another because it’s the law to which we are subject.)这也是尼采对所有人的规则。这同样是每一个人的规则,每一个灵魂都要独自面对那未知的死亡和死亡之后的事情。可是上帝如果死了,那么我们面对的就是活着的恐惧和孤独,以及那孤独死去的恐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