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品味一杯山中绿茶,幽香袅袅,回味无穷;徘徊于蜿蜒小径,曲曲折折,生趣盎然;回味在久远时空,虚虚实实,独乐其中。而《当尼采哭泣》正如一杯绿茶,香气不自觉已渗入骨髓,犹如那蜿蜒小径,别有韵味,更如那久远的思绪,扑朔迷离,诱人心魄。我思之,却踏不破时空的门槛;我弃之,却放不下尼采的深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是当一个人接近真理,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接近巅峰时刻,即处于第四境界时,他会彷徨,寂寞,会痛楚,会感知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尼采是位出色的哲学家,但他的世界并不轻易为人所熟知,在大众看来,哲学家的思想是深邃的,是晦涩难懂的,是对痛苦的思索,是孤独踽踽独行的旅程;大众过多的把目光投射在娱乐上,被人包装的完美,光鲜亮丽的肤浅,虚拟的华丽,虚荣的满足,虚伪的掩饰,压力的释放……与众不同的是,《当尼采哭泣》敢于放大哲学家的痛苦,不为人理解的苦闷,以及像布雷尔一样压抑的内心世界。真实而不做作,深刻而不晦涩,正是影片给我的触动。

尼采饱受病痛折磨,尤其是偏头痛。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布雷尔想要救助他,可是此时的尼采陷入对世界的不信任状态,拒绝任何无偿的帮助,于是布雷尔以互

相治疗作为交换的筹码,成功使得尼采接受他的“谈话治疗”。作为交换,布雷尔向尼采坦白了他对波尔那病人的爱情,对妻子与孩子的疏远,他陷入与波尔那病人的梦魇中,时时深夜为梦所惊扰,对生死衰老恐惧。尼采积极投入了对布雷尔绝望的治疗。我们看到哲学抽象思辨于事无补时,尼采竟意外催生了想象疗法,厌恶疗法的雏形。

尼采的病症在于无法接受自己,布雷尔的绝望在于无法成为自我。布雷尔爱上的是欲望本身,而波尔那只是载体,对本身所在的循规循矩生活产生了厌烦,对自由苛求,内心期盼放纵自我。“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命运的挣扎中,布雷尔首先深刻认识了自我,接受了生活,勇敢的成为了自我,从而触动了纠结在思索和探究绝望的尼采。尼采相信了友情,接受了感动。不再如初的彷徨,挣扎于自杀边缘,而布雷尔走上了生活的正轨。

尼采与布雷尔的相遇正是哲学与心理学的碰撞。存在主义哲学是晦涩深奥的,我完全是局外人,可是《当尼采哭泣》夹杂着心理学,用医生与病人的独特角色设置浅化了哲学,无形中将存在主义哲学移植到大众脑海,渗透到大众思维中,借用心理学推动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

《当尼采哭泣》虽角色设置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颇多,介于我才疏学浅,只能略解皮毛。尼采与布雷尔深深扣动了大众的心。随着片尾曲的落幕,更多生活中的尼采与布雷尔可能已经知道如何思索,排解自我。

 

第二篇:当尼采哭泣影评

西安文理学院

《当尼采哭泣》影评

看这部电影之前听过他人简介电影梗要,说是哲学战胜了心理学。大意是尼采用哲学治好了医生的心理疾病,而医生用心理学治得尼采精神分裂。他并没有细讲,看完以后我想这电影内涵远不止这么简单。

我并不赞同对电影结局的这种概括,尼采是治好了布雷尔,但最后布雷尔一语道破尼采的恋幻想,尼采流下了眼泪。尼采的理性永远在他感性之上,而这次他却在人前释放了自己的感情,如他所说“第一次展示自己的孤独”。布雷尔的治疗目的就是使尼采放开心胸解除抑郁,流泪本身就是固执高傲的尼采的释怀象征。并且他拥有了一份真诚的友谊,他明白自己再不孤独,开始了新生活。所以这场治疗实质上实现了布雷尔和尼采的心理双向治疗。

在拍摄角度上,这部电影和我以往看的所有电影都不同。其它电影都会偶尔用比较长时间的镜头来表现人物内心或渲染气氛,显得细腻。这部电影则不然,它更像是学术谈话纪录片,镜头切换频繁。但这种手法更显这部电影的严肃和理性,更好地让观众把重点放在思考人物表达的思想上。

影片开篇是美丽智慧的莎乐美请求著名心理医生布鲁尔给尼采治病,因超前思想与现实格格不入而备尝孤独的尼采患有长期求医未愈的偏头痛和抑郁症,自杀的念头每天挥之不去,遭受接连背叛后不相信任何真情。莎乐美和布鲁尔请求治疗他时,他执拗地拒绝所有好意。布鲁尔是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心理医生,是谈话心理治疗法的开创者。他改用角色互换法请求尼采治疗他的绝望,患者和医生的角色每天在他们身上转换着。尼采终于解脱了不愿受惠于人的束缚,让布鲁尔一步步走近他的灵魂。

尼采运用蕴涵心理疗法剖开了布鲁尔生活完美外表下的绝望,布鲁尔沉溺在既定目标与内心意愿的矛盾当中,惧怕衰老和死亡,厌倦一成不变的婚姻乃至生活。女病人波尔塔的美丽疯狂点燃了他的激情,成为他性幻想的对象。随后用厌恶疗法和想象疗法试图让布鲁尔明白他对波尔塔的神魂颠倒会在现实空气中挥发殆尽。但这种疗法并没有拯救深陷沼泽不可自拔的布鲁尔。一次偶然陪伴布鲁尔去母亲墓地,尼采发现波尔塔竟然和布鲁尔母亲同名,至此找到了布鲁尔的绝望根源——俄狄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布鲁尔从最初的医生变成一个更需要帮助的人,但他勇敢地随着尼采的想象疗法层层找寻生命的意义。最后他惊觉自己对波尔塔的爱情是多么可笑愚蠢,也始终怀揣着对妻子和子女的深沉的爱,他开始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责任,再次拥抱温暖的家庭和热爱的工作。

而尼采被布鲁尔的坦诚和善意打动,不再像之前只一味地用理性压制自己的脆弱情感,而是勇敢地面对自己绝望的孤独,正视对莎

乐美的恋幻想。让我最为动容的是尼采留着眼泪说“我只是不想孤独地死去,我不想我的尸体被人循着恶臭发现。”尼采是激进的,他竭力使哲学付诸实践拯救世人,他的思想伟大到超越当时社会,伟大到无人理解,被世人排挤。当他哭泣着说出自己的小小秘密时,作为观众的我也悲伤得不可名状。尼采的哭泣一开始是因为惊觉爱情的虚无友情的逝去,而后他又一次无法控制眼泪则是为了布雷尔真诚的友谊而感动。“孤独一旦分享出来,也就不存在了。”我相信友谊的力量,相信电影中奔赴意大利温暖空气的尼采不再孤独,他依旧生气饱满地生活,这使我宽慰。

其中很多负面思想被提出,电影却不是一味悲观,它在一步步探索,研究,解析,然后教给观众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其实我有些怀疑心理学家在看穿人各种阴暗畸形的心理后自己的心理也会扭曲,去做某些应该做的事情时只是被从仁义道德出发的理性逼迫,而不是因为本真善良催使。说笑而已,无论怎样,这部电影很多细节值得反复推敲。原来哲学和心理学不只是深沉理性,也可以热烈如诗。“每个人都有黑暗时期”,我们或许可以像两位智者一样学着拨开幻象迷雾,就像某日在窗前拉开厚重的窗帘,清晨的和煦阳光像大水一样泼进房间,那刻起,所有黑暗都已成为左右不了你的身后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