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勇敢地面对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遭遇的时候,他们能否挽救彼此的心灵?

《当尼采哭泣》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882年。充满魅力的俄国女人莎乐美请求维也纳的著名医生布雷尔去治疗一位将“影响欧洲”的病人——尼采——的绝望。当然,前提是不能让尼采知道医生在治疗他的心灵。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1760年,麦斯麦开始用磁石按摩人体让患者昏睡并实施治疗。1843年,曼彻斯特的布雷德出版《神经病学》,从生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催眠的机理——长时间注视某物,便可使眼脸的上举肌麻痹而引起不自然的睡眠。后来,他又提出暗示为引起催眠的要素,从此,催眠的方法与事实渐为医学界与心理学界采纳。1882年之前的一段时间,电影的主角布雷尔医生,正好在催眠术和心理治疗两者的结合上取得了突破。他在治疗具有严重歇斯底里症状的女病人“安娜?欧”的过程中,通过催眠,打开她那被密封、被压抑的往事,与之对话,疏导那些积压的痛苦记忆。而这些抑而未发的冲突,就是引起歇斯底里的原因。年轻的弗洛伊德,刚成为实习医生,还没能写下他那影响世界的煌煌巨著。而心理学从哲学独立出来,大抵也激荡在那个时代。1863和1868年,冯特和费希纳分别出版了心理学划时代的重要著作——《论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演录》和《心理物理学纲要》。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莱比锡大学建立,这代表着现代心理学的真正诞生。

…… …… 余下全文

篇二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品味一杯山中绿茶,幽香袅袅,回味无穷;徘徊于蜿蜒小径,曲曲折折,生趣盎然;回味在久远时空,虚虚实实,独乐其中。而《当尼采哭泣》正如一杯绿茶,香气不自觉已渗入骨髓,犹如那蜿蜒小径,别有韵味,更如那久远的思绪,扑朔迷离,诱人心魄。我思之,却踏不破时空的门槛;我弃之,却放不下尼采的深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是当一个人接近真理,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接近巅峰时刻,即处于第四境界时,他会彷徨,寂寞,会痛楚,会感知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尼采是位出色的哲学家,但他的世界并不轻易为人所熟知,在大众看来,哲学家的思想是深邃的,是晦涩难懂的,是对痛苦的思索,是孤独踽踽独行的旅程;大众过多的把目光投射在娱乐上,被人包装的完美,光鲜亮丽的肤浅,虚拟的华丽,虚荣的满足,虚伪的掩饰,压力的释放……与众不同的是,《当尼采哭泣》敢于放大哲学家的痛苦,不为人理解的苦闷,以及像布雷尔一样压抑的内心世界。真实而不做作,深刻而不晦涩,正是影片给我的触动。

…… …… 余下全文

篇三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

一直想看尼采的书,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没想到首次接触他,就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因为“上帝死了”,他的内心在恐惧中,对死亡,孤独的死亡的恐惧中战兢。当泪水从尼采的眼角流出,他说“这些眼泪自由了。”

尼采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是非常不可信的理论,进化论证明了上帝的多余,他的存在是由孩子似的愿望产生的。(How do we confirm a truth that has arrived through disbelief and skepticism and not through some childlike wishing something were so。)达尔文没有勇气,他不敢面对这一发现。( Darwin himself had not the courage to follow his evidence to its true conclusion. )可是尼采说自己是先知,来早了的先知,他必须要继续追问,不停思考。他的深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是的,他的结论便是God is dead!而且All of us together have killed him.在他的理论中,God不但已经dead,而且是被人created。我佩服尼采,他的勇气。在没有上帝的绝望中依然可以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这是一条死路,没有一点希望的死路。

…… …… 余下全文

篇四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善于挑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意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的“绝望”,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劝诱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着自己的“绝望”,于是经历了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对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人生的困境。

我在初次触碰到这本书时,就为它的名字所困惑,照理说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应该会有着坚强无比的心。他为什么会哭泣?他为谁哭泣?这都是我所想知道的。但真正体会到了以后,就觉得他的眼泪可能是慰藉的表达。他一直都处在深深的孤独之中,在那样的时代里,尼采是一个疯子,就像《查拉斯图特拉》里的先知一样,他讲诉的疯言疯语在那个年代是无法体会,甚至是无法接受的。直到他遇到了路·莎乐美,一个美丽聪明而又有着魔力的自由女人,他认为她将会成为自己孪生的心智,他的门徒,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但情欲的出现阻断了他们的关系,他像她奉献自己的时候,遭到了她的拒绝,于是他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由此他变得更加的孤独,甚至陷入绝望的深渊。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读《尼采的哭泣》有感

我这样的男人(郑智化)

‘我的脚步想要去流浪

我的心却想靠航

我的影子想要去飞翔

我的人还在地上

我的笑容想要去伪装

我的泪却想投降

我的眼光想要去躲藏

我的嘴还在逞强

我这样的男人

没有你想像中坚强

在人世间飘荡

如果你宽容的胸膛

是我停泊的海港

让我在梦和现实之间

找到依靠的地方 布雷尔医生的咨询动机很强烈,当他拿出最后的反对理由:经济贫困的时候,布雷尔说可以免费治疗,这让尼采开始质疑布雷尔的动机,其实,整个过程中,布雷尔也从没考虑过自己的动机是什么,所以一时手足无措,冠冕堂皇的回答并没有让尼采信服,反而更坚定了尼采拒绝治疗的决心。这时布雷尔才开始反思自己的动机,正是对自己动机的反思,才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真正地需要,也真正找到了方法使尼采接受了治疗方案。

尼采接受了方案,开始以顾问的身份解决布雷尔的问题,而这不是布雷尔的真正想法,他是想通过自己真是的感受引发尼采表达自己的感受,全

被识破了,受到了尼采的阻抗。两人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布雷尔感到不能够取胜尼采,他渴望的是与尼采那个无意识的我对话,而不是那个铜墙铁壁的有意识的我对话。但因为布雷尔个人的问题,他希望能够说服尼采,从尼采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决定不能让人说服的人,因此他们经常会在不自觉中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这种竞争的状态是两个意识的我在竞争,这样就很难让无意识的两个我碰面,218页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布雷尔的话:“‘尼采教授,你的文字既优美又有力,但我你对我朗诵他们的时候,我不再感觉你我之间的联系,我在知性上掌握了你的意思,是的,是有痛苦的回报-成长、力量,创造力,我在这里了解了它’,布雷尔指了指他的头部(意识),‘但是,它不会进入这里’,他指了指腹部(无意识)”这段要求和无意识对话,接着尼采一段精彩的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对布雷尔与贝莎关系的观察的描述,让布雷尔感到窒息,当尼采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他的无意识希望亲近别人的那一部分出来了,他叫着“约瑟夫”,布雷尔的名字,第一次与尼采的无意识接触,意味着布雷尔的方案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接着布雷尔要求在以后的咨询中称呼对方的名字,一是巩固咨询效果,二是让尼采在实践中学习与人亲近,尼采很不情愿地这么做了。在咨询过程中,我感到布雷尔咨询师好像一个淘金者,要花费大量的力气淘大量的沙子(大量的辩论),才能淘到一丁点的金子(尼采无意识我的出现),布雷尔就抓住这一点的线索继续乘胜追击。真的是很引人入胜的咨询。

…… …… 余下全文

篇六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

在我看《莎乐美》的时候,我就对尼采和弗洛伊德生平的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希望知道尼采和弗洛伊德的一生,不希望从文字而希望以感性地方式,所以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就看过电影《当尼采哭泣》。

一部人物真实,情节虚构的电影,改编自欧文·亚隆的心理推理小说。虽然我没有特别的喜欢这个电影 ,但它还是让我有一些感触。

尼采是超前的, 不能也不敢想象他那样的痛苦,可是尼采需要挽救么?他全身都是病痛,尤其是时常发作的偏头痛是他生命最大的阴影,频繁的发作,一次比一次迅猛,一年至少有200天使他陷入和病魔的斗争。他踏上了求医之路,辗转访遍了欧洲最著名的24位医师。然而,他的偏头痛不仅丝毫没有减轻,反倒变本加厉,视力日趋下降,绝大部分脏器都出现了问题。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可是清醒时他却镇定地说:我有我自己的黑暗时期,可谁没有呢?任何痛楚被他视作创作的源泉。他遭遇接连的背叛,再也不相信任何亲近。任何示好都会被他理解为自身权力的丧失。

布雷尔医生也正处于他的黑暗时期。他45岁,功成名就,有美丽的妻子和聪明的孩子,有优秀的学生和朋友弗洛伊德相互砥砺。但首创“谈话疗法”的布雷尔却深陷于与病人“安娜”的爱情而不可自拔。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从来未经选择,他恐惧衰老和死亡,他没来由的不快乐,他开始怀疑生命本身的意义,他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 布雷尔遭遇到了尼采的种种阻抗而无法进行治疗,心理谈话的技巧在哲学思辨的面前顿显苍白。终于,布雷尔设想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在尼采药物服用过量而发作的那次深夜,他挽救了尼采的生命。第二天,他要求尼采住进疗养院,并请求尼采帮助解决自己的绝望,以此来作为住院治疗的报酬交换。这让尼采可以从不愿受人恩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或许也可创造通向尼采心灵的唯一道路。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孤独来袭,我们何去何从?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这本书主要的围绕着尼采和布雷尔的心理问题展开,讲述了两人相互结实,相互熟悉,相互帮助的心路历程。

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原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只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已。书中,尼采在接受“谈话治疗”之前,因为生理上患有严重的头痛加上心理上被路·莎乐美的背判而感到的心痛,曾一度的感到孤独与绝望,但他并不承认这一点,也许是他并没有意识到内心的孤独确确实实的存在,抑或是他为保护自己,所以选择逃避而不敢直视自己内心孤独的痛苦。用一些令人费解的方式,极端的将自己的痛苦化成了对生活的绝望。

作为受路·莎乐美委托的主治医师布雷尔,在帮助尼采解决这种长期压抑着的孤独感时,他利用了一种“谈话治疗”,其中就运用到了我们心理课上学到的一种与来访者的沟通技巧——自我表露。当布雷尔提出两人互换角色来相互治疗的过程中,他向尼采讲述了自己对一名曾经救治的一位名叫贝莎的病患产生了难以自拔的迷恋,但与此同时,对家庭生活中的拘束乏味而感到困惑。我觉得书中布雷尔的心路历程用一个网络流行的用语来形容,就是很“纠结”,原本想要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尼采吐露内心的悲伤,却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也存在着的心理问题。纵观整部小说,尼采与布雷尔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心理学上专业疗法的开端。例如尼采对布雷尔进行过梦的解析,通

…… …… 余下全文

篇八 :当尼采在哭泣 观后感

法律系 20131202011083 邹成成

自由的眼泪

----《当尼采在哭泣》观感

尼采思想。你可能不曾听说过,但是,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中始终有着一群人至今都在苦苦的追随,这个在当代社会视为异类的疯子,一个沉湎于自己的理论而疯狂的哲学家。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从来都是一体,当布雷尔试图诊断尼采时,注定会回归于对自身的诊断,暂且不论虚构的内容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冲击,但这个影片所传达的激情、疯狂、自由与超越,想必会让观看的我们不可以漠然视之。

《当尼采在哭泣》,一个坚信“上帝已死”的人,一个创造“超人学说”的人,那是何等的高傲、自信与疯狂,他会为了什么而流泪呢?这样一个前半生作风平津的德国人,却会在某一时期会陷入疯狂,不可理喻,这种传奇性的人生,注定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世人所关注。

再次回到影片,一开始布雷尔因受莎乐美嘱托,帮助尼采解除痛苦,但当尼采质问“你的动机是什么?”不能不说这句话在提醒着我,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布雷尔在一开始并不是站在尼采的角度帮助他的。然而“谈话治疗”却改变了布雷尔的想法。“我诊治你的身体,你诊治我的精神。”的确,尼采是有病的,但身体的创伤,远远无法与精神的创伤相抗衡。布雷尔医生的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