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李昌盛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和叶圣陶先生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从他的作品,他的言行中我逐渐地走近他了解他,走近他所说的那样一种教育的最高境界, 领悟其中的道理,也慢慢参悟着身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自身的所作所为。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他思想博大精深,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在文集中,叶圣陶老先生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所以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

叶老提出:?教育?这个词,?‘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么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怕多费学生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地位。??我不但把我的一点儿东西给与他们,还要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得到他们的一点儿?。?若有人问这叫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为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为终身继续教育奠定基础。那么,确立?帮助学生为学?的观念,提高?帮助学生为学?的能力,当然是新时期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了。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叶圣陶先生还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达到使学生获得通过自学来完成自我提高的能力。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我们必须尽量更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

?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老先生还表达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这些观点,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我感同身受,也非常受启发。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在和叶老先生这样的大教育家近距离接触了之后,对于教育的精髓,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叶圣陶教育文集》就像一缕春风,吹拂着我的心扉;就像一泓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第二篇: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张敏英

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起初我以为 叶先生的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那么远,其中的理念也一定不再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了。可是,当我潜心地一篇篇地读下去后,我才发现,那些理念仍然适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 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

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