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金作花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金作花

今天我推荐的书是《叶圣陶教育名篇》。想起去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曾读过几本现代名师的著作。大概是自己的理解力太过浅薄吧,追随着名师的足迹,一路读来,总感觉书中那复杂的理念,臃肿的体系,晦涩的阐述,让我仿佛是在云里雾里,无法领悟其精妙的内涵。

后来我就想:在教学中我们不是常常鼓励学生去阅读经典,让他们从名著中汲取生命的养料,积淀人生的底蕴吗?那在教育领域里有没有经典?中国的教育有没有中国的教育之根?中国的教师有没有自己的灵魂?于是我就想着去寻找经典、阅读大师。

在学校图书馆我邂逅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张圣华主编从中精选了43篇汇编为三辑:第一辑、教育杂谈;第二辑、教学杂谈;第三辑、语文杂谈;以飨读者。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景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我们会聆听到穿越时空的声音: “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摘自《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

“知识的获得并不专靠读书,读书不过是种种学习方法中的一种罢了??可见读书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后的目的。”——摘自《小学教育的改造》

“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摘自《教育与人生》

“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摘自《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讲里。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大师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让星星之火闪耀成横跨时空的教育恒光,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说实话,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在教育教学上我依然渐行渐远。那是因为我愚钝所致。今天把这本书推荐给在座的各位同仁,因为我知道你们是睿智的,相信你们会像牛顿一样——站到大师的肩膀上。

 

第二篇:教育名篇读后感

教育名篇读后感

方小其

暑期时间,我思考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提升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观察、赏识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训练。为此,我阅读了《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有效教学方法》:

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这绝非易事。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导致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讲解得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形象手段,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学情掌握方面做得都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教学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生活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课堂分配给探究问题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给教师的建议》:

“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很多老师有此体会:昨天上课时,看起来同学们都很好地理解了,答题也很好;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 2012-8-28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掌控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动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导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消极不是孩子的本来,而是外界长期压抑的结果。多对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能够??”,尊重孩子。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我在阅读之中体会到的,身为一名教师的神圣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