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梁西胜)

《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2110903149梁西胜)

读《应用社会心理学》收获很多,该书首先对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概述,然后又对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社会动机与挫折调试、人际关系及改善、态度形成与改善、群体心理及管理、社会心理现象分析、社会行为及调控、社会对心理的影响、心理社会化策略、其他领域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下面我主要谈一下社会认知这一部分的读后感。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学着眼于对他人以及人际知觉。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知也被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和知觉,也叫社会知觉或社会认知。包括对对方的外表以及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衣着、相貌等做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实际上是通过交往、互动,主体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对于同一信息刺激反应的性质、强度等,与刺激的信息对个体的意义,当时的心理状态、认知思维特点等因素有关。例如,对于城管管理小摊贩时的一些粗暴行为,被殴打的小摊贩自然是悲愤异常,而事不关己的路人只是愤怒,悲伤却说不上。而至于网民,则是谴责、愤慨。有时也许并不完全是城管的错,但是由于我们的认知思维定势,城管无论怎样都是强势的一方,小摊贩明显是弱势群体,因此,无论事情的真相如何,我们指责的矛头往往会指向城管,而把同情的目光纷纷投向小摊贩。这就是由于我们的心理状态、认知思维不同而导致我们对同一信息刺激反应的性质、强度也不一样。

社会认知具有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防御性、印象的完整性等特性。人们选择知觉对象时往往是根据以往给自己带来愉快或不愉快体验的刺激物,即刺激对自己的价值以及刺激物的强度来选择知觉的对象。例如,当我们十分喜欢某件商品时,在琳琅满目的超市里,我们会很快锁定喜爱的商品,当我们在街上遇到有过节的人时,我们会在人群里很快速的发现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要么

是避开他,要么是上去打个招呼,又或者是视而不见。

对于那些与个体关系密切、意义重大的刺激会产生显著的情感、动机等心理反应。例如高考分数公布、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招聘录用通知收到等事件,会使人们产生显著的情感反应,或欣喜若狂,或春风得意。至于一些悲伤的事件,若是与个体关系密切、意义重大,依旧能使我们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例如亲人的离去、失恋等等。

为了保持自我原有认知的完整,维护心理平衡,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的作用。例如当我们遭遇朋友的背叛,我们会不自觉的为其开脱,不愿相信这个事件,自欺欺人,以便自我保护,维护心理平衡。心理的平衡一旦打破,个体就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例如疯狂的报复、自虐等等。

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把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以形成完整的印象。社会认知包括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如仪表,面部、身段、眼神、言语表情;他人的性格、品质;自己与他人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等。

图式是在认知过程中组织信息的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图式。如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社会事件图式。其中人的图式是人们心目中对特定认识对象存在的典型形象。如愚蠢者的形象、热情者的形象、聪明者的形象、奸诈者的形象。人们对于认识对象的判断,通常会不自觉地套用典型的各种特点人的典型形象,例如玩弄权术者往往让人想到曹操,伪君子让人联想到岳不群、美男子让人想到潘安、美人让人想到貂蝉等等。

自我图式是个体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形成自我概念。如将自己看作是个无能的人,就会在活动中按照缺乏能力、不会做事,效率低下的图式行动。而假如将自己看作是个聪明的人,就会按照聪明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处理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看作有作为的人,建立积极的自我图式,这样我们才会向这方面努力,最终变成有作为的人。

角色图式是关于某一类角色的形象,如对当官者的认识,往往视为有权利、打官腔、有钱、不好接近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角色图示,是与千百年来当官者的固有形象分不开的。纵观古今,当官者一心为民的屈指可数,而碌碌无为、尸位素食者比比皆是,见了百姓打官腔,见了上司抛媚眼,极尽谄媚之事,久而久之,便使人们对当官者形成了有权利、打官腔、有钱、不好接近的图式,而初

入仕途的官员也有意无意的按照这种图式做事,仿佛不如此不能体现其官威。

事件图式是指按社会事件的分类,关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因果关系上的普遍特征。如一个强者对弱者的冲突, 一般会认为强者会欺负弱者。例如上面提到的城管管理小商贩,另外还有交通事故中若是一辆宝马与一辆三轮车相撞,那我们往往会谴责宝马而不是三轮车。当官的人如果自杀,常常被认为是畏罪自杀或为情所困,其实也可能是受人迫害,但是当官者强权的固有形象使人们不愿相信他们也会有弱势的时候。

事实上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例如原有经验,我们原有的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个体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原型,从而使认知判断更加筒捷、明了。如果我们没有关于 “高尚”、 “美丽”的原型,我们无法很快地将对象认定为高尚、美丽的人。更明显的是个体原有的经验能够制约我们的认知角度。对于同一座建筑物,建筑师可能更多地着眼于它的构造、轮廓,而木匠则可能更注重于它的木料的质地及工程的优劣。

不少学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认知对象的意义.是因为对关于该对象的经验已形成了观念,这种观念参与了认知过程。经验参与认知过程,巴克称之为“概念应用”。比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人们可能判断他“有出息”,在这里原先所形成的概念帮助他做出了判断。

另外还有价值观念,个人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而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例如对于目前的小三现象,有些人是深恶痛绝,认为小三是破坏他人家庭的祸首,而有些人却认为小三是敢于追求幸福的人,无论她们对于幸福的定义是怎样的。又例如对目前的蜗居状况,有的人认为房子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必须先买房,而有的人认为与其让自己沦为房奴,不如租房住,让自己活的更潇洒。

情感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社会认知。例如,当我们在十分恐惧的状态下,如果有人拿一张场面温馨的照片给我们看,我们也会感觉阴森恐怖,毫无温馨可言。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即使见到平日里讨厌的人也觉得顺眼了许多。

认知偏见对我们的社会认知影响十分显著。认知偏差有光环作用,相似假定作用、类化原则、积极偏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光环作用是指我们对认知对象的一个特点有积极的认知,那么我们会将这个好的特点无限放大,赋予认知对

象更多积极的认知。例如我们认为唱歌好听的人一定很漂亮,忠厚的人一定很诚实等等。相似假定作用是指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当我们了解到对方的年龄、民族、国籍以及职业等等与自己相同时,最容易做出这种别的方面也相同的假定。在社会生活中,背景相同的人并不—定有相似的个性和行为反应,但是人们却往往根据一些外部的社会特征,判断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没有新的信息资料,人们就很可能用这种假定的结论代替实际的认知结果。例如,人们往往认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是也不尽然。人们同样认为富人家的孩子娇生惯养,没有生存能力,但这些也不尽然。

认知对象的因素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例如认知对象的魅力,如果认知对象很有魅力,我们倾向于将认知对象完美化,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光环效应。认知对象的知名度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例如对于知名度很高的人,我们往往会依据媒体的报道产生对该人物的认知,可能真实的认知对象并不是我们从各种媒介间接看到的那样。背景参考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系统。巴克指出,对象周围的“环境”常常会引起我们对其一定行为的联想,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以认定。例如在酒吧出现的人往往是灯红酒绿的人,出入在政府机关的人一定是公务员等等。

通过以上对社会认知的阅读,让我对自己的社会认知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我很好的利用这些知识调整自己的认知,避免一些认知偏差,以更宽容的心态认识他人。

 

第二篇:13应用社会心理学

13应用社会心理学

13应用社会心理学

13应用社会心理学

13应用社会心理学

13应用社会心理学

13应用社会心理学

13应用社会心理学

13应用社会心理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