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两个礼拜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从个体和社会着手进行了分析。昨天终于看到了首尾之作--“临床心理学”,总结了一点生活中的法则。

1。事实证明,乐观的心情确实能增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脏病的人多数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2。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3。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妨倒过来想。

4。在吵架和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而且对事不要对人。

5.领导或者决策人甚至ceo,coo,cfo,ufo……当制定策略和销售任务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制定的过高,这样会给下属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6。在会议或群体中,当少数派非常不容易,鼓励这种行为,并多听听反对意见。有时候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犯决策性的错误。

7。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8。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团体是最好的,但实试着接受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多听听和你意见相左的人的意见,有时会更有启发。

9。许多重大的消极的事件带给你的痛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样,兴奋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感。因此残疾病痛贫穷你也会很快的适应,同样豪宅名车并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

10。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11。团体的力量会更容易引发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团体里面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轻视煽动和教唆的力量。

12。如果2个选择一起给出,过了一段时间再让对方选择,他们会选择第1个,如果第一个选择过后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第2个,马上选择时对方会选第2个,如果你想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13。“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一点的,所以答应一件事前,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4。态度决定此行为,行为也会更加坚定你的态度。

大概总结出来这么多,其实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就能感觉到的,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所以做个笔记出来,就当共勉吧。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撑腰体”反思

20xx年是各种“体”爆发的一年,尤其是在微博的助力下,“凡客体”、“咆哮体”、“淘宝体”、“撑腰体”??

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流行语诞生。调侃经典也好,戏谑时事也罢,那么,试问,“撑腰体”能否撑起中国人民摇摇欲坠的道德脊梁? 20xx年10月18日,“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样一条微博发出后,“撑腰体”迅速成为微博最热的句式。该微博迅速被网友转发,这条微博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的不同版本,用各大学校长、各地域代表、各领域代表等的口吻,为扶起跌倒老人的善行做全方位保驾护航,这样的语句格式被称为“撑腰体”。 正如这位北大副校长对学生说的那样,这种火爆的“撑腰体”,掀起了一股网友造句风潮,甚至有大面积付诸现实的趋势。成都一家公司就曾贴出通告鼓励员工在老人跌倒后主动去扶,并承诺“扶出问题”由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合肥一些律师也表示愿意组团为扶人者提供免费法律支持。

“撑腰体”的走红,寄寓着人们对社会行善的盼望,对道德回归的期待。当今社会,“小悦悦事件”现象已不再是个案——面对跌倒的老人,不少人视而不见;面对张狂的窃贼,有的人躲避唯恐不及??诸如此类的现象,映射出社会的冷漠,折射出道德的滑坡。

其实,行善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我们生活中有太多感人的好人。

很多人所缺乏的,只是一种“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的现实尴尬下行善的勇气。“校长撑腰体”的风行,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无奈,其背后是人们对“道德靠山”的诉求。

“撑腰体”的大热,是网友对于冷漠旁观行为、被救反讹行为的讽刺与针砭,表达了普通老百姓渴望正义得到支持,渴望见义勇为者利益得到保障的心情,政府应从体制上来保障正义。

稍稍研究一下这些“撑腰体”出现的背景,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撑腰体”实质就是“扶德体”。其存在根源是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道德困境见义勇为者可能要付出本不应付出的负面代价,换言之,好人可能没有好报。“为道德撑腰”当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见诸报道的一些“撑腰者”,几乎都是一些企事业单位,保护的对象也仅仅是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员工,这种局部的保护措施所覆盖的范围还十分有限。对于大多数的公民而言,这种高调的“撑腰”和保护依旧显得十分遥远。

实际上,相对于“撑腰者”而言,真正能够为大多数人撑腰的,还是各类涉及保障见义勇为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为见义勇为者提供的道德支持。如果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并能切实执行,能为广大的、不分身份地位的见义勇为者提供足够的关怀,关心见义勇为者自身的困难,相信,由一些单位自行推出的“撑腰体”必将再无用武之地。

因此,在行善者遇到困难时,社会及社会个体尽力给予其支持和帮助,使见义勇为的行为始终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保护。到那时,各

种版本的“撑腰体”也就可以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常态化的社会层面的道德撑腰、法律层面的制度撑腰。

我们有理由相信,道德有了社会力量的靠山、有了法律制度的保证,个体就不会有行善的风险,搀扶弱者、见义勇为就能成为我们无需多虑的公民自觉,从而力促见义勇为精神蔚然成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