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读后感

《苦菜花》读后感

“红色经典”特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七年的文学,它是中国现代农民革命史诗的激情写作,是文学“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物。它“是以理想主义的艺术思维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全面去梳理和营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荣传统,并以史诗性的庞大气魄感染和凝聚新一代中国人对于现代政治革命理念的价值认同。”在“红色经典”的百花园里,《苦菜花》可谓一朵奇葩。作品中有十分丰富细腻的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描写,因此比一般的“红色经典”更着力于描写“政治规约下的人性表现”,更有艺术真实性。

作者冯德英在作品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在描写母亲对孩子们倾注关爱时,作者毫不吝惜笔墨,详尽地将一个慈爱、矛盾的慈母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同样为人父母,作者在刻画于得海的严父形象时,时常是一笔带过,并且这种父爱的基调自始至终都是严肃、冷酷的,以父亲的身份说,于得海在这一方面的形象显得单一、死板、不切实际,并没有足够的“人性表现”。他对儿子于水的爱是固然和绝大多数父亲一样,是宽广如山的,是深沉的,可却像一口哑钟,有着沧桑和威严,却似乎永远没有半点声响。

《苦菜花》描写的是抗日期间胶东人民在共 产 党领导下的英勇斗争,于团长作为一个共 产 党员,先人后己的精神可以理解,也着实令人感动,但小说中的这些描写让人感觉有些抬高了。

在人后,父子俩的单独相处在书中只有一处,也只有在这一处,作者正面描写了于得海的父爱。他摸于水的头,都能让于水眼睛潮湿,因为这样的爱抚,在别人是再普通不过的,而在他,于团长儿子的身上,却是少有的。他才轻微 1

地叫了一声“爹”,集合号声就响了,于团长“马上离开了”。这只是他们独处中最平凡不过的一个缩影。在平时,他“很少去留意儿子,只是看到他在战士堆里就行了”,“他的爱,不是一般父母的爱,而像他对所有战士那样,是严峻的爱,是使儿子时刻感受到自己是杀敌的战士,不是父亲眼前的娃娃”。对于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的于水来说,父亲本是他剩下的唯一可以取暖的怀抱,但是父亲如此淡漠苛刻。最亲的人明明就在身边,却把自己当做最不亲的人,于水是多么可怜啊!再看小说中密密麻麻的叙述的仁义嫂对孩子们的爱,却是那样的细腻如水。这就是父爱与母亲的区别么?母爱是给孩子一个安全可靠的关爱,如母亲的爱;父爱让孩子在风浪中锻炼成长,如于得海的爱。于得海的父爱,是不是有点残酷了呢?于得海的父爱,能不能更真切地“说”出来呢?

《苦菜花》是一部革命颂歌,和其他“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一样,它的创作是在政治意识形态下进行,充当着国家的喉舌,宣传党的宗旨,所取题材注重革命的历程性。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是毛泽东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文艺为政治服务”可以概括那个时期文学创作特点。因此《苦菜花》里的积极乐观,理想主义,是时代的使然。

在《苦菜花》中,舍生取义是主旋律, 民族高于集体, 集体高于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渗透其中。为了阶级和民族的利益, 个人可以牺牲一切, 包括宝贵的生命,何况是对儿子的关怀与爱护!作为在抗日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于得海为了保卫国家, 为了不做亡国奴, 为了穷苦人翻身得解放, 不惜把全部心思放到同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血与火的斗争上去。作者将他塑造成一个十分光辉的人物,为了突出他的无私,剥蚀了他身上的具有的父爱,让他的父爱深沉得像古刹哑钟。这一做法使得这一“父爱”在现在看来很不切实际,甚至有些浮夸。

2

看一本“红书”,犹如唱一首“红歌”,时而激动人心,时而感慨万千,时而为之奋起。看完之后才知道那一份按耐不住的兴奋,才知道那一种信念是人生的又一座灯塔。在我们享用现代文明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忘记能够忘记和平的生活源于血染的历史,忘记曾为此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先烈们,忘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庄严意义。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逸和幸福,现在他们都已没入历史的长河中,那剩下的,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将先辈们的精神一直一直延续下去!

3

 

第二篇:苦菜花

耿乐 10010902 临床九班

《苦菜花》-----读后感

在山东昆仑山一带,到处是连绵的山峦,一眼望去,象锯齿牙,又象海洋里起伏不平的波浪。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繁茂稠密的草木,人走进去,连影儿也看不见。这里住着一群劳苦了几辈子的平民百姓。王官庄里有着这么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爱着自己的儿女,亦爱着动荡着不安的民族。作者以极其丰满的笔法刻画了仁义嫂这个形象,在个人与民族的漩涡中,这个革命母亲如涅槃欲火。

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年轻的只有三十九岁的母亲是这样的形象。作者这样描写仁义嫂,她的背稍有些驼,稠密的头发已有些灰蓬蓬的;现在,眼角已镶上密密的皱纹,本来水灵灵的眼睛失去了光泽,只剩下善良微弱的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象藏有许多苦涩的东西一样。动荡不安的时局,乡长王唯一长期的压榨,让这么一个年轻的女人过早的老去。

仁义嫂丈夫胞弟的一家三口因为王唯一而死于非命,她丈夫终不能忍受心里的愤恨,在一个夜晚离家复仇。丈夫离开后的两年内,仁义嫂带着五个孩子,将悲愤和愤怒压在心里,只等着丈夫早日归来。

这是一个爱儿女胜过爱自己的母亲,当大女儿娟子拿起猎枪参加革命活动时,母亲的一家正处在极端困苦的生活中。娟子是她唯一的帮手,母女相依为命,而且,斗争的环境又是那样的险恶,母亲怎么能不为娟子担惊受怕呢?但是,公审大会和娟子亲手枪毙大仇人王唯一的现实教育了她,“有一种东西,像是一把火从她内心里烧起来”--母亲的革命意识开始苏醒了。面对封建家族的传统压力,她更加认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干革命工作。

可是村里的四爷却因为娟子的事批评母亲,他怪母亲没有管教好女儿,在那个穷苦的山村,女子本就不该抛头露面,更别提参与革命。斗字不识的仁义嫂因着心里窜起的革命的火苗,她不仅对着冥顽不化的四爷表现了愤怒,也渐渐地为女儿的革命提供了一切契机。

敌人烧毁母亲的房子,她咬紧牙根:“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我烂了骨头也要跟你们算清!”我猛然间发现,仁义嫂骨子里那份属于民族的倔强已经彻底醒来了。她不再是那个为了怕仇人报复而拉住丈夫让其苟存的懦弱的妇人了,也不再是那个为了女儿的安危而犹豫不决的母亲了,她是一个革命者。这冤仇,不

仅是个人的,而且是阶级的,因此,大儿子德强参军时,母亲满意的点头。随着斗争的深入,在共 产 党员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她那母亲的慈爱和革命的热忱不断地发展升华。

我想,每一个母亲,在任何利益冲突面前,她都是会护着自己的儿女的。当我看到敌人逼着仁义嫂说出兵工厂埋藏机器的地点,而她忍受了一切酷刑和巨大的痛苦,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小女儿嫚子被敌人杀害时,眼睛已不受控制的湿润了。对一个母亲而言,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承受的痛苦?在革命与家人面前,她将对儿女的爱扩大为对每一个革命战士的爱。她不能为了一个女儿而害了他所有的儿女!彼时的仁义嫂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认识到革命才是苦难农民的唯一出路。酷刑,只会让她痛,可革命意志却愈发强韧;残杀,在激起她更强烈的仇恨之后,她亲手拿起武器消灭敌人。

我好奇作者为什么取了“苦菜花”这样的书名,原来,不论仁义嫂娟子或其他任何一位革命者,就是在经历过艰苦的抗日斗争后,才换来甜蜜的幸福生活。一粒种子,要经历千百年的风侵雨蚀,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朵花儿要有奋斗的血汗浇灌,才能绽放惊艳的芳容。最后,当革命者终于消灭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以胜利的姿态迎接了黎明时,伟大的母亲却不幸中弹。当她注视着女儿秀子送的一大片金黄色的苦菜花时,她嘴唇两旁深深地皱纹微微抽动,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嗅到了苦菜花的馨香??而也在那一刻,作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和革命者,她也成为一朵开得极其灿烂的苦菜花将她的芬芳留给后人。

虽然仅是不同往昔,但仁义嫂身上却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反省。她是慈爱的母亲,坚强的女人,更是伟大的革命者。在她的身上,民族的倔强无处不在。革命年代已经远去,我们不复走进走进那战火去切身体会这位母亲的一生。而在如今,我们却依旧需要谨记着她在艰苦困难前的坚强,昂首,怀揣着华夏民族的骄傲,勇敢地走在世界的最前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