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光荣与梦想》

文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1012486 孙懿琳

读《光荣与梦想》

喜欢封皮上的那些美国人,那些不屈的,向上的精神,也让我在书店的那

一刹那与这本书相遇。有人说:“一本书应该读三遍,第一遍是年轻时读,第二

遍是成熟之后读,第三遍是年老以后再读。”而作为一本讲历史的书,《光荣与

梦想》毫无疑问一个有这样的待遇。

从19xx年至19xx年的“美国社会百科全书”,但“百科”的味道并不干涩,鲜

活之甚入木三分。全书精彩的桥段不计其数,除了交代了这40年间美国甚至国

际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讲述了了一些对后代有着深刻影响的“家长里

短”。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从二战的辉煌来到美国

内政的黑金时代,艾森豪威尔将美国从麦卡锡政府的泥潭中带出来,并从此迈入

一个“全速而稳健地进行”的时期。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光荣与梦想》,这

本书注意细节——麦克阿瑟是个自大的家伙,他总说“麦克阿瑟要如何如何”而

不是说“我”,一般这样说话的人都是自恋的;宏观视角——作者讲述大萧条最

厉害那一年的场景,同时交代那时候尼克松在干什么,肯尼迪多大了,就像平行

蒙太奇;材料丰富,叙述生动,幽默感等等。作为一个学习新闻的人,《光荣与

梦想》真的表现出了一种纯粹的“新闻的美感”。

虽然,这是一段异国的历史。但今天的我们,这个正在一步一步前进的国

家又何尝不是在经历着那些写在书中的成长,痛苦,乐观,迷茫,还有一代又一

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去看这本书,与其说是在看一个叫美利坚的国度。不如说是

在审视自己,审视中华民族的千年,百年,这几十年,还有未来。

首先,从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关于自由的误读。大部分时候,我们以为自由就

是完全不受拘束地去做任何事情,但是我们没有去想,为了维护别人最基本的自

由,自己需要适度的克制与容忍。自由之极大张扬、容忍之极大扩展,以及二者

之间的平衡与融合程度,是判断一个真实社会自由程度的基本标尺。?我们的国

家也正处在这样的一个路口上。何去何从决定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的未来。

其次,关于美国社会的误读。我们一直以为美国是一个完美的社会,然而,

本书告诉我们,美国也有污点。特别是像麦卡锡主义横扫政坛的事情,着实令人

文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1012486 孙懿琳

感到匪夷所思。也许,某种社会制度是否有生命力,不仅要看它如何避免错误的

发生,而且要看它具备怎样的纠错能力。社会进步与制度演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

过程,为加速这个进程,我们至少需要在两个方面加强学习:一是如何享有自由

与行使权利,二是如何保持容忍与承担义务。在当代,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在网

络的作用下,暴露的问题日益增加。许多人甚至没有了对国家的信心。罗斯福说:

‘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而我们当下恐惧又是什么?毫无疑问,任何国家,

任何民族,任何政体又都有自己的局限,自己的优势。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

美好。但这种嫉妒有未尝不可,也正是这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体间的

对比。加速了每个国家在道德,法制,经济,民主,等等方面的进步。而带来的,

毫无疑问是人类整体的进步。

第三,光荣与梦想开头有一句: “??在同一时间,同一国家里,既是生产过剩,

又是消费不足。”我们的国家正经历着5000年未有的快速发展。甚至让这个世

界瞠目。而美国在上个世纪也经历了属于他的黄金时间。历史是圆的,昨天上演

的今天还会重复,如何利用美国昨天的经验发展今天的中国,成为这个世界一个

重要的经济力量。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种经济上的发展带来整个民族整体素质

的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以及最终人民生活的富裕和幸福。每个人都有追求自

由,平等,和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不仅仅适用于美利坚,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

美国人,欧洲人,中国人,非洲人也都有着相同的权利。

第四:喜欢西方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偏袒不掩饰。拿它一点一点对照,

每个年代自己的印象和记忆,还有里面关于很多东西的描写,是件非常非常有趣

的事情.。乔治奥威尔说:”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而我们的国家也更应该渐渐的开

放,只有严谨,客观对待自己的历史,也才有更严谨的未来。

第五:尼克松,在他执政期间,主动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感变了20世纪

后半叶的世界格局。也许,这都不是巧合,上世界70年代,美国的国家战略从

干预世界转向国家利益。热与此同时,中国也将国家战略从世界革命转向了国家

文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1012486 孙懿琳

利益。俗话说的好: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作为一个应当保持客观

的学习新闻的人,如何去看待这个时间分分秒秒所发生的事情, 不是简简单单

的去看表面,而更应该去看背后的许许多多的利益纠葛。

第六:罗斯福和希特勒集合同时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一个成为世界英雄,一

个成为20实际的罪人,正如有人说的:如果当年罗斯福想搞独裁,易如反掌。

从华盛顿,林肯,到罗斯福,这三位最有机会走上独裁道路的总统,最终都不约

而同的将美国推上了民主的道路。也许,这是这个原因,这本书叫<光荣于梦想>。

光荣来自伟大的利益平衡,梦想来自对自由的渴求。时候经常会想,到底是这些

大人物决定了时代的前进还是时代恰好选择了这群人,罗斯福不负厚望的带领美

国人走向富强的同时也深刻的洞悉了美国再也不能把自己孤立在两大洋之内,现

在有研究表明珍珠港事变其实是罗斯福刻意使之发生而以此打破美国民众的绥

靖幻想,甚而改变后世格局。而斯时斯地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位高瞻远瞩洞明是非

的领袖。而在战后,恰好这个因为发表了一篇成功的演讲的杜鲁门出现在了白宫

里,欣然接受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思想,否则饿殍遍地的欧洲轻易就会被克里姆林

宫所蚕食。所以到底是伟人们成就了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这时候是真的分

不清。

我想,没有永远先进的政体,没有永远可以保证正义的人,只有一个足以自

我更新,束缚个人权利,集体权利,真正做到利益平衡,避免了集权也避免了民

主暴政的制度才能打造属于我们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第二篇:光荣与梦想读书笔记

  旅途上一直有看书的习惯,因为不受干扰、心态平和,所以总觉得对于所看的书来说,能够被如此这般集中专注的阅读,不能不说是一幸事。今年暑假回家的车上,挑选的是《光荣与梦想》的一二部,这次,最应该感觉到幸运的绝对是我本人。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是美国记者兼作家威廉?曼彻斯特初版于1973年的著作。去年夏天的一个深夜,看到一个电视读书栏目介绍说此书最近被重新校译出版,特别想一睹这套影响了一代人的名著,可是看到书店码放的一套五本精装16开本大部头二百大洋的价码,踌躇再三还是放下了。于是来到厦大第一次进入图书馆主页,搜索的便是这五个大字。不巧新版本可能比较抢手,几次的搜寻都未能如愿。直到放假之前,躲到有空调的曾厝垵图书馆避暑,竟然让我翻到这1978年由当时的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问题研究室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出版、所谓供内部参考用的最老版本。书虽老旧退色竟还整洁,纸张虽发黄发霉可还干净!

  回家的道路有些曲折,需要先坐厦门到南京的火车,然后再从南京转车,所以不得不精简行李,仅有的一个背包,除了必需品只能挤进两本去。那么就这样上路吧。

  这套书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一直写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勾画了整整四十年间的美国历史。全书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应运而起》从1932年在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写起,包括整个“新政”时期,一直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部《牺牲与变化》从1941年珍珠港事变一直写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本书充分运用新闻报导的特写手法,根据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写成。应该说,举凡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历届政府中统治集团的内讧和两党的勾心斗角,经济危机引起的严重社会动乱,以及工人、农场主、退伍军人和黑人的群众斗争等等,都写的绘声绘色。

  1、罗斯福

  罗斯福本人正是集美国的“光荣与梦想”于一身的卓绝人物。

  在大萧条力挽狂澜之后,罗斯福深谙全面的,全球的战略,这使他成为“最伟大的战时总统之一。”

  从外表看,他确不像一个军事天才。他每次访问军队,老是穿着他的绒布衬衫,戴着旧帽子,还有那漫不经心地打起来的蝴蝶领结。看上去,他倒更像一个衣着随便、精神饱满的老爷爷,要去度周末钓鳟鱼的样子。但话得说回来,他所率领的军队,本来也是很随便的。美国不是欧洲国家,它和欧洲国家不同,而这个国家最好的代表,就是这个住在白宫的美国人了。戴维?利连撒尔律师可以这么写罗斯福的“脸孔是世界上最英俊的战斗的脸孔”,艾森豪威尔将军可能对总统熟知地形、掌握和记得一个乡野的所有特点的天赋感到五体投地;然而,对于美国士兵和水兵来说,他的最大的天赋还是他对人热情关怀,以一个卷起袖子实干的美国的卷起袖子实干的总统的面貌出现于世界舞台之上。乔纳森?丹尼尔斯写道:“在他那个时代里,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在美国人惊惧之时,能唤起美国人的内在信心。由于他深信美国人的自尊感,所以他要求或者期望美国人拿出勇气来的时候从来是没有什么顾虑的。”最能说明罗斯福的风格,说明他体贴民情的是,有一次他视察夏威夷陆军医院。他到夏威夷本来是要跟海陆空高级将领谈话,制定计划,发动巨大攻势,迫使日本屈膝投降。但在他离开夏威夷之前,他要人用轮车推着他穿过病房,去看看那些被截除上肢或下肢的伤员。他向他们微笑,挥手致意。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是他的出现就代替了他要说的一切的话。坐在这轮车上的是一个两腿早已完全瘫痪的人。他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他也有过这种心情。然而他克服了过来,当上了总统,他们没有理由感到灰心丧气,以为不再能实现战前所抱的理想。

  2、美国人的形象

   前线的小伙子们以美国的民主军队自豪,正如他们以美国的工程兵和海军工程队自豪一样,前者能够在一夜之间搭成活动便桥,后者曾在英国工程兵声称无法办到之后,将阿森松岛的群山推平,建了一英里长的长型机场。尽管这样,他们很少吹嘘本国,甚至在自己人中间也没有这样。他们采取了一种坚强的、满不在乎的姿态,把该熬的都熬过去了。

   想家的、厌倦的、滑稽可笑的、冲锋陷阵的普通士兵,在钢盔里洗袜子,抱怨吃得不好,向阿拉伯女郎吹口哨,或者说,见到什么女郎都吹口哨。他们硬着头皮把世界上这件最讨厌的勾当勉强熬过去,不失幽默、尊严和勇气。

   美国能派出一支一千二百万人的军队,同时和两个可怕的帝国作战,又能建立一支比敌人和盟国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大的海军,与此同时,民用开支又比1939年增加百分之二十。“这次战争开始以来,生活水平还能提高的,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整个欧洲都已弄得精疲力竭,而我们却没有。”这样一个国家确实是使人感到有些不解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伤亡,相对来说,比之其他任何国家要轻,但是总统在1944年海军节却可以这样说,1943年美国武装部队曾经在敌人的滩头阵地前参加过二十七次登陆战,而且“这二十七次登陆战每次都取得巨大胜利。”

  3、观复

  第一二部描写的正是美国逐步展现出盛事荣光并汇集全世界梦想的上升时期。

  全书结尾处,作者流露出对美国盛事荣光的怀念和对梦想消失的无限感慨,并为看不到美国今后的出路何在而感到彷徨,这里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几个:

  1)对此,在国内初版时,商务印书馆的评论是:“这些话半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歌,半是开历史倒车的反动幻想。实际上今天仍然是美苏两霸在争夺世界霸权,美帝也极想重圆逝去的春梦。”果然,13年后苏联解体,美国却迎来了新经济的澎湃浪潮,重新主导世界。

  2)作者最后写道:“在干预了国外冲突三分之一世纪之后,美国人民再次转而内向,他们要在与世隔绝中寻求安危,在孤立中寻求复兴。”那么,从91年苏联解体,到二十一世纪多极兴起,美国人民又从干预冲突“再次转而内向”的日子是不是也会如期到来?持续扩散的贫穷,似乎终于要浮到无法再掩饰的明面处来了。与之一起来的黑暗与压力有着浓厚的山穷水尽的意味。

自5月份以来,有大约2.5万名世界大战退伍军人,携家带口,身无分文。来到华盛顿请求政府救济。面对这些“补偿金远征军”,政府慌了手脚、如临大敌,于是血型镇压。这一段历史简直是美国史上一段滑稽至极的历史,曾经拿起武器为国家某利益的人,国家回报给他们的却是枪子!他们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后,等来的不是和平安定的生活,而是贫困后的舞王以及粗暴的对待!

面临贫困,胡佛政府似乎完全慌了手脚,且毫无应对之法。于是将“大萧条”笼统归罪于“时势”,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里,有1500万以上的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可以做。

1932年,大萧条时期最惨的一年,胡佛政府的长期不作为是的国家既是生产过剩又是消费不足。不降物价致使销售两下降,然后厂家为了减少成本而解雇工人,导致美国人民购买里萎缩,然后恶性循环……农场品价格惨跌,饥荒近在眼前了……

美国人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失业是可耻的,贫困多少咎由自取”。于是生活在底层又失业了的人不仅面临这生活上的巨大压力,还有心理上的……更糟糕的是一些人无以为生、活活饿死,千百人只因像出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1932年开始的故事,由荒诞、贫困、饥荒、黑暗、无望揭开了序幕,但总有一些光亮让未来看上去没那么无望。1932年4月7日,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说,“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

尽管这位现身并不被看好,尽管有许多人觉得他可笑、说大话,“并未让人觉得有如何的雄才大略”,但是美国民众需要新政(NEW DEAL),需要一个肯为了他们带来变革的总统。似乎顺理成章的又带着一些传奇色彩的,这位热情并充满信心的富兰克林先生当选总统并将于继年上任。

每当国家出现危难时,似乎总有一个英雄出现,且看罗斯福的新政如何改变美国。

每当美国处于危难之时,人们就会渴望有个“救世主”出现,带领美国人民渡过危机。这种英雄情结,使得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个名字足浴成为一章(一段历史)的题目。尽管在罗斯福真正担任总统之前人们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尤指理论家们)。

哈罗得*拉斯基嘲笑他说,罗斯福“想用一颗药丸解救一场地震”。李普曼说他太软弱,面面俱到,太闲讨好,看不出与胡佛“有什么根本原则上的分歧”。欧内斯特*林德利报道说,美国渴望有个救世主,不过罗斯福先生“无论看起来听起来都不像救世主”。

但人民显然是更愿意相信这位言语中透出真诚、热情的罗斯福先生的,况且那是境况已经不能再糟糕了!罗斯福真实闪人时,面临的就是这种糟到不能再糟的境况,全国金融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各州银行业务有的完全停顿有的部分停顿,而证券交易所也正式关闭了。

罗斯福上任表至此时说:“首先让我明确的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惧心理,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也办不成,是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取。”他想过会申请授权广泛行政权并得到通过。银行休假,罗斯福援用《对敌通商法》拟送新法案去过会特别召开的紧急会议讨论。与此同时,美国人民也在行动,他们用各种办法来应对难关:以货易货,使用代币,用加拿大、墨西哥货币代替美国货币等等。新法案也要实施起来了,通过法案的当天晚上国家印制局添雇了375名新职工,美国政府的印钞机器全部开动了。而真正经常的一幕是对囤积金户施加压力,使他们吧紧紧攥在手心里的黄金和货币放出来。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在2月1日后提取过黄金而又在下星期一之前未退回存储的银行便公布他们的姓名。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长龙来了,人们争先把黄金存入银行就如同当初争先提款一般。各州联邦储备银行回收了共计3亿元的黄金,以此为储备,又能发行7.5亿元新钞了。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复业。纽约股票价格猛涨15%,幸福的日子虽然还没有回来,但是金融恐慌算是过去了。

《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废止金本位等一系列举措都不过是临时招架的办法,罗斯福对身边的新政派说:“挑一个办法试试看嘛,失败了就换另一个。总之要搞点什么试试。”召开记者会,发表“炉边谈话”,用人人都懂的词句和比喻把工业经济的复杂结构讲的一清二楚,谁都感受到了美国的经济正在往好的方向扭转,而罗斯福亲切、热情的形象也使得他获得了空前的威望。不过真正使美国经济危机结束的并不是NEW DEAL,而是一场战争,我们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光荣与梦想的历史,畅快而生动的阅读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在我几年前读西方人的新闻时,哪怕经历了翻译可能带来的失真,仍觉得它与国内的新闻有很大不同。国内的新闻总是平铺直叙的叙述一个新闻事件,而西方新闻往往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类表现手法使得新闻有趣,充满了可读性,其中如经常的夸张、比喻等手法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表达的内容。近几年,国内的新闻也变的有趣起来,比如当时我读到《经济观察报》的主笔许知远的文章,特别长篇专题文章时就明显感觉了一种西方新闻的味道。后来,我知道了,中国新一代新闻人很多都受到了一位美国记者、作家的影响,他叫威廉.曼彻斯特,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那本横跨1932年到1972年四十年美国历史的名作《光荣与梦想》。

终于,每天下班回去,翻看一个小时,慢慢的看完了这本大部头,领略了四十年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这部作品很厚实,但是阅读的体验并不艰深或是沉闷,如果真是这样,想必本书的写作方式也不会被这么多记者模仿了。尽管这部书从多角度表现了整个美国社会那段时期的社会生活,但是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美国总统,从胡佛直到尼克松,中间有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这几位美国总统也经历着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巨变的时代。尽管美国政治相对更加大众化一些,但是毕竟站在舞台前端的总是那些风雨人物,所以以美国总统的更迭阐述美国政策的更迭,进而表现社会风气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成功的写作策略。本书还有一大特点,便是把美国社会放在当时整个世界的背景下看待,所以,每一章的最后总会有一段同时期世界的局势阐述,与美国历史对比,制造一种“风起云涌”的效果,很有感染力。而本书最具煽情色彩,也是被中国记者们吸收的手法便是,在一个时间段上,说说后来的风云人物当时的情况,如还只有N岁,如还在某某学校念书,如还在干着某某显得不那么“风云”的小事。如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就是本曼彻斯特痕迹浓重的作品,当然,这里不是想抹杀《激荡三十年》的出色之处,毕竟,写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作品,《光荣与梦想》确实是很好的参考和框架。

在曼彻斯特笔下的四十年美国史确实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尽”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总统,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罗斯福着开始了他的时代。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只有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接下来尽管有大量美国青年战死沙场,但是美国却着实获得了现实的战争红利,而杜鲁门正是幸运的接过了这份红利,但是也“不幸”的接过了罗斯福光辉的时期给他留下的阴影。在书中描述着杜鲁门刚上台时,人们对他的猜疑和他对人们常常拿他与罗斯福比较的恼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还开启了冷战时代,而国内,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也开始了美国内政的黑暗年代,另一名“反共斗士”尼克松似乎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却显得没麦卡锡那么强硬。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民主党对白宫的长期“占领”,同时带领美国进入一个“全速而稳健地进行”的时期,那段时期,美苏两国在太空的竞争开始,书中对当苏联在初期处于领先地位时,国内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着生动的描绘。接下来,美国历史另一位传奇总统,肯尼迪上台,在我看来他的传奇并不在于他后来的被暗杀,而在于他在任的时期确实是段动荡而洋溢激情的时期。“猪湾事件”,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给我更深印象的是肯尼迪对黑人运动的坚定支持,那场出动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的场景足以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个梦想》的演讲场景相媲美。约翰逊在肯尼迪上台后的处境和杜鲁门颇为相象,在这段历史中,约翰逊似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总统,似乎也只有在如“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总统”这样的叙述中出现他的名字。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对约翰逊有更多的了解。终于,尼克松登场,据说很多人都想不到中美建交会在这个昔日的“反共斗士”任上实现,而这也正反映了政治的多变性和现实性。本书以水门事件及其余波结束,也让我结束了一段畅快的阅读体验。

尽管本书以美国总统的更迭牵起了主线,但是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对各个时期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侧面的细致和生动的表现。而经常引用当时媒体的很有个性的表达,也让今天再看别有一番趣味。而比照中国的当下现实,竟也发现中国现在的很多现象与当时的美国颇有些“形似”,至于是否“神似”,那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文版难得的翻译的很不错,至少读着感觉很流畅,我已经不知多少次目睹一本好书被糟糕的翻译糟蹋了,所以,对国外优秀作品来说,好原著还得配好翻译。对于想了解那段美国历史,也不愿了解的那么“本质”,那么“学术”的人来说,我强烈推荐本书,每天翻翻,在愉快的阅读中畅游一段异国光荣与梦想交织的年代,比照现实,或许会给我们些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