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是一本经典的国外社会心理学教材,讲述了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和看待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极有意义的,帮助我们更理智科学的看待生活。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他自杀也在所不惜?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几大分块(包括从众,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等)以及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等的逐一介绍,使读者对社会心理学有了一个基本而且全面的了解。

本书主要在阐述的一个说法是,行为古怪的人不一定都是疯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完全独立的动物,其外在的行为不仅仅是由于个人内在特质而表现出来,而是受交往中的其他人的行为与信念所影响。然后作者分别从七个方面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众、大众传媒以及宣传与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以及偏见和喜欢与爱的问题。 心理学其实是归为理科的,因此也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里面很多实验室非常有趣的,而且有些研究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看法。比如关于记忆的实验,人们以往认为记忆是根植于大脑的、是完全正确且无法改变的,而且有时候对元记忆(也就是你记得是怎么样记得某件事情的记忆)的肯定,使人们非常自信记忆是千真万确的。而事实上,记忆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说记忆是可以被说服改变的。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比如哥哥告诉弟弟,说他小时候在超市里走丢过(其实这是虚构的),最多不过再虚构一些比较一般化的情节比如当时大家心里多着急等等,弟弟就会真的相信他走丢过,而且还会“想起”很多根本就不存在的细节。其实相同的记忆改变也存在于成人中,因此关于法律上用证人的证词来决定司法判断也是有一定的争论的。

我觉得书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是自我辩解。人总力求认为自己所做的事符合自己所追求的某些准则。比如二战的时候德国杀了很多犹太人,和杀他们之前相比,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些犹太人都是投机倒把的奸商,只顾赚钱,全然没有什么道德信仰。因为只有这样德国人才会认为这些犹太人该死,才不会为他们的大屠杀的残忍行为感到不安。有时候我想,为什么会情人眼里出西施呢?即便你娶了一个很丑的老婆,你会觉得和一个很丑的人过一辈子该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啊,因此你还不如相信你的老婆是非常漂亮的,这样你也不必一辈子忍受痛苦,也安心些,还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因为记忆是可以改变的,感情其实也是可以改变的,你把看到她时的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解释为你看到美女的激动,而不是看到恐龙的害怕,你便觉得你的妻子漂亮了,貌似这叫“吊桥效应”。

外界对个人的影响很大。这主要体现在从众上。这也算是个普遍现象了,有的人心放得宽。不过个人对于从众导致的可怕结果还是心有余悸的。但想来人都是社会性动物,群体的归属感和赞赏性自然很重要。所以也情有可原吧。不过既然了解了这些知识,也要学学壮士,威武不屈了。在社会认知方面,人的思维局限性曝露无疑。人们在需要做出决策时,通常会:通过忽视一部分信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过度使用其他信息以避免寻找更多的信息;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选择,因为这已经足够好了。我们也会直觉性的做出些判断,特别是:当

我们没有时间认真思考某个问题时:当我们负载的信息过多,以至于无法充分地对其进行加工时; 当手中的问题并非十分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必太过思虑时; 当我们缺乏做出决定所需的可靠的知识或信息时,我们更容易使用启发式判断。 大众媒体对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一直让很多人头痛。其实媒体的作用不是一方面可以概括的。一个工具,就看怎么用了。从社会层来说,一方面帮助群落建设——普及大众文化和价值观,帮助建设和谐社会,一方面普及偏见和陈旧观念。外表吸引力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了爱情上,还有事业上??当然,天生丽质可不仅仅是唯一的外表吸引力,还有穿着打扮。 人类有攻击性是事实。隐藏在这人性之后的、也是人们不愿意承认的一个真实的因素,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 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 要么是低级动物, 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承认我们是认知的吝啬鬼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就会歪曲事实。的确,一旦我们了解了自我局限及人类大脑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就可能会更好地思考,作出更明智的决定。所以,我不会仅仅把思维的局限性罗列出来。相反,我想通过对他们的探索,学会如何更好地思考。

《社会性动物》也算是本很私人化的作品。其一,此书涉及的问题是作者认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问题,如攻击性、利他性、同情心、偏见、社会影响、移情与爱。其二,此书体现了作者为理解人际关系而做出的尝试,即以作者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个充满了和平、和谐与相互理解的更美好的世界。这本书内容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更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人性。

 

第二篇:读‘动物农庄’读后感

读《动物农庄》有感

学号:1120113466 姓名:邱婧

寒假期间,除去阅读各种中文书籍外,我还阅读了英文版的《动物农庄》即Animal Farm。这本书读起来像是给小孩子看的童话,或者说更像是寓言。但是,《动物农庄》讲述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披着童话外皮的现实社会上的黑暗现状。

书中,动物因不堪人类场主压迫虐待,又受到农场里老猪(Old Major)的影响,终于,在若干年后的农场里掀起了一场由猪领导的革命,原来的剥削者——农场主琼斯一家被赶走,农场也更名为“动物庄园”并且制定了庄园的宪法——七诫。但不久后,革命的猪们发生了分裂,曾经作为英雄并也是领袖之一的Boxer被宣布为革命的敌人。其后,以新领袖猪Napoleon为首,其他获取了领导权的猪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和越来越多的特别待遇,逐渐脱离了其他动物,成为了上层人物,并最终蜕变成为和人类完全一样的牲畜剥削者,动物庄园的名字被放弃,象征平等的七诫最终也只剩了一诫,成为专制与不平等的象征,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动物革命最成为历史,新生的动物对这场革命完全没有印象,或者说是完全没有受到这场革命的好处。

《动物庄园》的故事,被许多人认为是前苏联的发展历史,或者可以扩展到整个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或者是经历过社会主义革命统治的国家历史上都能或多或少的看到动物庄园的影子。

与大部分人相同,我读这本书时,联想到的也是前苏联的历史。在我看来,提出了“人类剥削牲畜,牲畜须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后死去的老猪,对应的正是作为社会主义先驱的马克思等人;而具有先进思想,希望学习人类方

(资本主义社会)先进知识造福动物却最终被独裁者所拒绝的snowball,对应的是列宁等早期革命先驱;而最后成为统治阶级的Napoleon等,则是对应了包括斯大林统治后的各个前苏联领导人。而动物农庄最后的结局,与19xx年苏联解体的结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即二者均以革命失败而告终,国家体制彻底改变。

其实,这本近100年前书除了前苏联与之相映证,我们中国发展的一幕幕血的教训也能从中找到相似的画面。如果没有19xx年后的转变,我们大概也就成为了动物农庄中受到另一种压迫的动物们;我们的国家也会成为故事中改回原名的动物农庄;先辈们用热血换来的独立会变成与列强的交易;革命初始所确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也会变成一诫,成为专制的象征。

由此可见,《动物庄园》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对历史的预言。这部寓言体小说以文学的语言指出了一个真理:由于掌握分配权的集团的根本利益在于维系自身的统治地位,无论形式上有着什么様的诉求,其最终结果都会与其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诉求背道而驰;只有转变这种思想,才能从根本上稳定社会,促进其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