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的评价),“仍然是 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xx年出版第出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作者简介

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xx年)、杰出教学奖 (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另外,在他许多的荣誉中,有因为在改善团体间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 Gordon Allport 奖,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卓越研究成果获得Donald Cambell 奖。

19xx年,他被授予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理事会的年度教授称号,19xx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这些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至高荣誉。

个人感想与摘要

1、人类是认知吝啬者,在做出决定时会忽略一些信息或者过分利用一些信息。

2、所有的判断都是相对的,我们对特定人或事的思考取决于其周围的背景。

3、我们如何解释社会事件,往往取决于我们当前所考虑的事情,以及我们理解事物时所采用的信念和范畴。

4、证实偏差: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对最初的印象或看法加以印证。

5、自我中心思维:大多数人倾向于更多的将自己视为事件的中心,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6、人们对那些关乎自身的信息描述具有更好的记忆。

7、自利偏差: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性格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情境归因的倾向。一般认为我们采用这种归因,是为了保护和维持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

8、事后聪明偏差: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我们便会更倾向于认为,事前我们已对此进行过预测。

9、为努力进行辩护:如果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者目的,有过某种困难或者痛苦的经历,那么这个目标或者目的便会更具有吸引力。

10、为残忍辩护: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所以假如我的行为导致了你的痛苦,我就必须要让 自己相信你是个卑鄙小人。换句话说,因为像我这样好的人不可能没事找事地去伤害一个无辜的人,所以如果我伤害了你一定是因为你做了什么龌龊的事情。

11、当一些不幸降临到我们头上时,我们倾向于从环境方面进行归因;但当我们看到同样的不幸降临到他

人头上时,我们倾向于从那个人个性中某些固有的弱点进行归因。

12、让人们宣泄对某个特定目标的愤怒,会增加他们对该目标的厌恶程度。

13、一旦你曾经对某个人加以诋毁,那么你将来便更容易去伤害她。

14、只要存在着没有得到满足的期望,就存在着可以导致攻击行为的挫折感。

15、偏见: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或负向的态度。

16、一个持有很深偏见的人,实际上不受那些与自己原有定型不一致的信息的影响。

17、事后聪明偏差:当我们得知某个事件的结果后,与它相关联的一些复杂的背景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看起来似乎我们一直清楚地了解这一切,假如有人要求我们对事件的结果加以预言,我们可能会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一点。但这只是一种错觉。

18、人们在一些自己不关心或者不熟悉的话题上更容易被说服。

19、当人们生活在一个具有偏见的社会之中时,他们常常会不加批评的去接受各种偏见。

20、自证预言:对某些人的先入之见往往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从他们身上引发出我们一开始就预期的特征和行为。

21、与那些具有令人不愉快的特征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那些具有令人愉快特征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喜欢 自己的人,而不是那些不喜

欢自己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合作的人,而不是那些与自己竞争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表扬自己的人,而不是批评自己的人。

22、我们喜欢那些只需付出最小代价便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奖赏的人。

23、我们不喜欢那些有附带条件而帮助我们的人,这种附带条件会对受益者(我们)的自由造成威胁。

24、假如你希望某个人喜欢自己,你就要努力让他(她)向你提供帮助,而不是去向他(她)提供帮助。

25、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比曾经接受过你帮助的人更容易再次向你提供帮助。

26、出丑效应:尽管能力超群的确会让我们显得更有吸引力,不过一些失误迹象也会令我们的吸引力更上一筹。但无论如何,都没有多少人会喜欢平庸者。

27、如果你对一个人的了解只是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那么他们和你的看法越是相似,你对这个人也就越是喜欢。

28、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喜欢那些意见与我们相似的人;

而且,假如我们喜欢某个人,我们就会推定他(她)所持的意见与我们相似。

29、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几乎会接受任何食物,而一个营养充足的人却会比较挑剔。

30、相爱的两个重要前提:接近性和相似性;接近性可以是工作地上的接近,也可以是居住地上的接近。

31、我们似乎在不停地从陌生人眼中寻求赞美'而与此同时却又在承受着来自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或爱人的伤害。

32、坦率的谈话之所以行之有效,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令听者不存戒心。坦率的谈话看起来十分简单,但为什么通常人们不这么做呢?因为它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33、成长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学会了让自己到强不如以保护自身,因而,当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会不把它表现出来。而且,我们已经学会要么避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要么对(他)她大加恼火、指责或者嘲笑。

34、对一些喜爱你的朋友和关心你的人掩饰自己的脆弱之处,则几乎

肯定是不明智的。

35、假如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情感而且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我们便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

我觉得书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是自我辩解。

人总力求认为自己所做的事符合自己所追求的某些准则。比如二战的时候德国杀了很多犹太人,和杀他们之前相比,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些犹太人都是投机倒把的奸商,只顾赚钱,全然没有什么道德信仰。因为只有这样德国人才会认为这些犹太人该死,才不会为他们的大屠杀的残忍行为感到不安。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会情人眼里出西施呢?即便你娶了一个很丑的老婆,你会觉得和一个很丑的人过一辈子该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啊,因此你还不如相信你的老婆是非常漂亮的,这样你也不必一辈子忍受痛苦,也安心些,还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因为记忆是可以改变的,感情其实也是可以改变的,你把看到她时的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解释为你看到美女的激动,而不是看到恐龙的害怕,你便觉得你的妻子漂亮了,貌似这叫“吊桥效应”。

外界对个人的影响很大。这主要体现在从众上。这也算是个普遍现象了,有的人心放得宽。不过个人对于从众导致的可怕结果还是心有余悸的。但想来人都是社会性动物,群体的归属感和赞赏性自然很重要。所以也情有可原吧。不过既然了解了这些知识,也要学学壮士,威武不屈了。在社会认知方面,人的思维局限性曝露无疑。人们在需

要做出决策时,通常会:通过忽视一部分信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过度使用其他信息以避免寻找更多的信息;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选择,因为这已经足够好了。我们也会直觉性的做出些判断,特别是:当 我们没有时间认真思考某个问题时:当我们负载的信息过多,以至于无法充分地对其进行加工时;当手中的问题并非十分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必太过思虑时;当我们缺乏做出决定所需的可靠的知识或信息时,我们更容易使用启发式判断。

大众媒体对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一直让很多人头痛。其实媒体的作用不是一方面可以概括的。一个工具,就看怎么用了。从社会层来说,一方面帮助群落建设——普及大众文化和价值观,帮助建设和谐社会,一方面普及偏见和陈旧观念。外表吸引力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了爱情上,还有事业上??当然,天生丽质可不仅仅是唯一的外表吸引力,还有穿着打扮。

人类有攻击性是事实。隐藏在这人性之后的、也是人们不愿意承认的一个真实的因素,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承认我们是认知的吝啬鬼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就会歪曲事实。的确,一旦我们了解了自我局限及人类大脑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就可能会更好地思考,

作出更明智的决定。所以,我不会仅仅把思维的局限性罗列出来。相反,我想通过对他们的探索,学会如何更好地思考。

《社会性动物》也算是本很私人化的作品。其一,此书涉及的问题是作者认为人际交往最重要的问题,如攻击性、利他性、同情心、偏见、社会影响、移情与爱。其二,此书体现了作者为理解人际关系而做出的尝试,即以作者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个充满了和平、和谐与相互理解的更美好的世界。这本书内容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更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人性。

……

 

第二篇:读《社会性动物》有感

读《社会性动物》有感

对我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写的极好又对我有极大作用的书。在这本书中,主要介绍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从众,社会认知,自我辩护,人类的进攻性,偏见,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他着手的方面虽然很浅(这些问题我想我们大家早就有接触过了),但他研究的很深也很细对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是相当有用。

就本书作者而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真正意义上诞生石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由库尔特·勒温和他的学生们推动的,到现在也就80年的时间,也的确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正是因为他还年轻,所以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情还是很大的。

这本书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难懂,本书运用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所提出的论点,我想我们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观察到人们有着许许多多的行为,这些行为有些看起来非常正常,有些看起来却难以理解,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会给予自己的一些解释,而这本书的内容也就是这样的。这下面我觉来分享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吧。

首先我们研究一下人们的从众行为吧。我们为什么会有从众行为呢,书中介绍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确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第二个原因:我们希望从群体中逃避惩罚(例如,被拒绝或是被嘲笑)或是得到奖励(得到喜欢或是认可)。第一原因很好解释,但我们意识到自己行为是错的时候自然会相信那些我们认为是真确的人。关于第二个原因,我举两个例子来解释吧。假设你和你的两个朋友在一起讨论周末要去哪里玩。你提议去看球赛但是他们两个人想要去看电影,因为听说刚上映的爱情片很好看。这时你会改变你最初的想法吗?实验证明,大部分人都会改变自己初衷而跟随大众的脚步。他们会这样做可能是:1.他们两是他的朋友,他不想因为一件小事而和朋友闹得不愉快。2.他不想让朋友们觉得他是一个特立孤行的人。(这是一种逃避惩罚表现)我们都知道学习好的同学会受好师的赞扬,同学的钦佩,甚至连亲戚朋友都会夸他们几句。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则会受到老师同学家长亲戚的集体鄙视。所以那些成绩中等的同学自然就会倾向向于跟从那些成绩好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一些奖励。不过人有时会从众是唯一的行动指南。假设你来到一个不熟悉的教学楼上厕所,到了门口结果遗憾的发现门口没有指示牌(分不清是男厕还是女厕)。这时你突然看到一个西装革领的男人从一个门走出来,你会无所顾忌的走上前去,因为这时你已经可以分清处了。是不是觉得这些东西超有趣,不管你们怎么看,反正我是这样觉得。

另外一个有趣的部分是社会认知。其中有谈到是什么影响到我们的认知呢,以及我们人类的认知倾向。根据苏珊·菲斯克和谢利·泰勒的观点我们人类是认知吝啬者,也就是我们会尽全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力,我们会将有限的问题简单化,忽略一些信息以减轻认知的负担,或者因为感觉良好而情愿接受一种不良好的感觉,但这种策略会导致严重的错误和偏见。我们人类希望自己可以了解的更多却又不肯付出努力,人类真是一个矛盾体。还有一个去的东西:在我们中学的时候我们有知道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需要选着参照系,参照系不一样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能不一样。同样的道理我们对社会的判读也会遂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书中有记录一个实验,现在有两个口味的汉堡:营养汉堡:营养很好,口味一般;风味汉堡:口味很好,营养一般。一般人会根据自己所看重方面进行选择。在实验中选择两种口味的人是各占一半的。但是加了一种懒汉汉堡(口味较好,营养一般)结果就不一样了。选择风味汉堡的人明显增多,这是因为营养汉堡与懒汉汉堡比起来没有明显的优势,而风味汉堡却有。所以在有懒汉汉堡的情况的下,风味汉堡的优点看起来更明显。这就是通过设置背景来改变人们的判断力。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又趣的内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但给我的体会真的很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