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读后感

有趣的天平天国——根宝说

最近我看了两本关于太平天国的书以及凤凰大视野的《太平天国》,这两本书就是《太平天国全史》和《太平天国的兴亡:极乐诱惑》,看完后,是思绪万千,又爱又恨,有同情有愤怒。尽管已是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但是读来你会哭笑不的,爱恨不的。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竟是作弄人。

一、 一号人物---洪秀全

这个应试屡考不中的人,一心想振兴洪氏家族,无赖现实残酷,只能去做私塾教师,在广州偶得一《劝世良言》,拿回了家并没有看,在李敬芳表兄的推荐下,读了这本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既然创立了拜上帝教,而真正让他走到反清居然会是基督教不给他工资。这真是历史作弄人,现在看来我们真的要笑死。而正是这个不被正统基督教接受的人居然把拜上帝教弄的有声有色,还建立了太平天国做起了天王,给狗屁儿子取个洪天富贵垃圾名字,。这个在天京变乱之前一直是元首虚职,只会玩弄女人和写狗屁不通的所谓教义打油诗,没有实权,之后就开始大规模集权了,封了2700多位王爷,更有趣的是居然不听李秀成建议撤走,因缺粮喝“甘露”导致身体虚弱,最终死亡。

二、 二号人物---杨秀清

如果说洪秀全是一个精神偶像元首,那么杨秀清就是一个实权派人物,是当仁不让的二号顶级人物。烧炭工出身的他用现在词语形容就是牛B的很啊,黑白通吃,广交好友,军事专家。如果说洪秀全冯云山开了个头的话,那么杨秀清就这这个顶梁柱,不断的壮大太平天国实力并且攻占南京达到顶峰。也许就是功劳太大,使得他忘乎所以,九千岁肯定是不能满足他的胃口,和他的功劳不相称。索性来个代天父言要洪秀全退位,谁知道这个只会玩女人的洪秀全也不是好欺负的,暗地里搬来了北王和燕王,这个第一功臣就这样被乱刀砍死,真是一个笑谈。

三、三号人物---石达开

这个富人出身的人,军事才能没有东王杨秀清厉害,理政统筹更不是杨秀清的对手,而他的名气却远远超过杨秀清,仅次于洪秀全。他出名来源于他和曾国藩作战,屡屡使得湘军清军前进不得。20岁就被封为翼王,统领几十万大军,我们不能不说此人能力确实不一般啊,从攻长沙到攻下南京,他从来没有失败过。一般人都认为此人很是忠诚,可就是这个忠诚的人眼见天京内乱却不救,还因洪秀全的猜疑而带几十万大军出走,眼见天国危机四伏却还不出手,最后在四川居然向清军投降,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属下生命,鬼知道他是不是为了自己。

四、 四号人物---李秀成

如果说杨秀清是前期的顶梁柱,那么李秀成应该可以算是后期的顶梁柱了。也正是这位忠王力挽狂澜,屡战屡胜,建立了苏福省,保障了天平天国的粮食供应,才使得天国得以延续。他与陈玉成合力攻破了江南江北大营,立下了赫赫战功。可谁想到这位忠王居然会因为与干王洪仁玕之间的矛盾而不去救援安庆,最终导致安庆失手。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城破还让马给幼天王的人,最后居然会向曾国藩乞降。可人家曾国藩不吃这一套,硬是处决了他。这样的人算是忠吗?

五、其他重要人物

1、实干专家冯云山,真正意思上的教主,封南王,攻全州时死亡。

2、所谓上帝的女婿西王萧朝贵,攻长沙死亡。

3、地主出身北王韦昌辉是一个很不错的前锋,杀杨秀清后被天王诛。

4、燕王秦日刚本来是战功卓著,可惜是交错了韦昌辉这个朋友,天京变乱中被洪秀全诛

5、太平天国后期另一顶梁柱英王陈玉成兵败庐州,在河南被杀。

6、干王洪仁玕1859年投靠洪秀全,制作了《资政新篇》,1864年在南昌被凌迟。

哎,看完后,心里不是一股滋味,不知道是同情还是愤怒,心里一股凉意。在太平天国这个披着理想外衣的邪恶帝国里,所谓的兄弟全是各怀鬼胎,勾心斗角,自己的人杀来杀去,最后被曾国藩给镇压下去了,可怜的是太平军统治下的被欺骗的千千万万百姓,还一直被蒙在鼓里,他们死不瞑目。

 

第二篇:太平天国读后感

作 者:Loki sama

原文出处: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四卷),中华书局1991年

此篇主要探讨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但不评论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不断言功过是非,仅仅局限在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讨论中。对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因素,本文不对其进行讨论;这些因素包括:天京内乱,腐败,小农阶级的落后性,宗教思想的落后(事实上对于当时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奢谈指导思想还太不现实,无论是曾国藩的孔孟之道,还是太平军的天国天父,到了战争中后期都没啥吸引力了,利益成为了更赤裸裸、更现实的因素)。主要从双方的大势和细节出发,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致命因素。

首先,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是,太平天国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是由于始终处在战争之中,所以其政权是有着相当强烈的军事色彩的,将它称之为“军政权”或者“半军政权”是不为过的。这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的失败,主要是军事上的失败。这和一个正统政权的失败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明王朝的覆灭,军事失败当然也是因素之一,但是行政体系的瘫痪、漕运的崩溃、天灾、流贼挖空了王朝根基、党争、税收体系的崩溃,同样也都是重要因素。换言之,一个正统的政权,其覆灭必然是四面开花的全面崩溃才有可能。这是因为,正统政权同时有军事体系、文官体系、士绅地主体系等多个支柱共同支撑,这几个支柱如果不全面崩塌,王朝就不会迅速覆灭。然而太平天国的军政权色彩意味着,这个政权只有军事体系这一个根基(正常有效的文官体系以及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系建立不起来,士绅地主阶层都被杀光或者逃亡了)。所以只要军事上陷入崩溃,这个政权就立刻回天无术。为什么明末清军入关以后,地方上还能组织起南明小政权?为什么郑成功还能建立起复国武装?这是因为地方上残存的文官体系还在运作,农村的士绅阶层也还有支持,所以只要有皇室的人振臂一呼,就能组建起一个政权来。但是假设小天王真的逃出升天了,太平天国就能重新组织起政权吗?根本不可能,因为小天王到了地方上,根本没有根基,溃败的军事体系靠不住,文官体系本来就没有,地主士绅也不支持,很难想象他靠什么来复国。(五代十国,南北朝,之所以王朝更替频繁,军事上一失败,王朝立刻就倒闭,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所以,讨论太平天国失败的因素,实质上就是在讨论太平天国军事失败的原因。

那么军事上失败的因素有哪些呢?第一个是根本性的,也是先天致命的,那就是经济因素。这里的经济因素,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其实就是后勤能力,包括粮食供应、饷银、武器装备、伤药补给等等。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上,其实就是所谓的“流民军”。而自古以来的流民军,在经济方面都是存在着先天性的劣势的。首先,最开始起义造反的时候,流民军的武器装备自然非常非常差。没有铠甲,没有制式兵器,一定强度以上的弓弩都被官兵垄断,寻常渠道根本获取不到;战马战船,火枪火炮就更别想了。而在冷兵器时代,武器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有甲和没甲之间,差别非常大。由于这样武器装备上的极端不利,所以历朝历代的流民军都只能被迫采取一种手段来应对:扩军。靠绝对的人数优势来抵消官兵的装备优势,所以历代农民起义军的人数都非常多,数十万至上百万都是有的。然而人数多,就意味着光靠缴获,是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武器需要的,这就陷入了一个恶心循环。就比如你为了击败100名官兵,不得已扩军到1000人;然后朝廷派出1000人来应对你,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缴获的100副兵甲还是远远不足,所以你只能扩军到3000人;然后再扩,再扩,人数就会想滚雪球一样膨胀起来。这时候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凸现出来:粮食怎么办?朝廷不会把粮食给你的,大多数时候即使兵败了,临走之前也会把粮仓烧掉,以免留给农民军。这样,农民军就面临着短期内迅速征集大量粮食、金钱的问题。在紧迫的战争局面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像朝廷一样建立起税收体系来(那样来钱太慢),所以多数农民军的选择就只有一个:抢大户。所以,流民军历来对士绅地主都毫不留情,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如果战争平息了,流民军腾出手来,也会逐渐采取怀柔政策,就像朱元璋当年做的那样。但是在战争紧张时期,或者在起义的前期,将地主士绅抄家灭族自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所以,农民起义军在经济方面,是非常非常具有破坏性的。它采用的是杀鸡取卵的办法,而且也只能采取这种办法。它基本上破坏了士绅地主控制下的民间商品流通,摧毁了民间的集市(草市通常都控制在乡绅地主手中)。反观湘军。为什么湘军不需要杀鸡取卵?因为它没有那么多人要养。为什么没那么多人要养?因为武器装备好。为什么武器装备好?因为朝廷的特权。这就是正统性的政权和草根的军政权之间的差距了。正统性最大的利处在于对资源分配权的垄断。体系内的人,非常容易获得一些优质资源,而体系外的人就非常非常难。凭什么曾国藩能搞到那么多火枪火炮,太平军就不行?就因为进口渠道都被正统的清朝朝廷所垄断。

再回到杀鸡取卵这个问题。两种不同的经济方式,初期来看差别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后劲不可同日而语。前期,流民军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效率更高一些,非常有利于迅速扩张声势;而曾氏的湘军湘勇,靠地方的募捐来进行后勤供应,效率要远远低于太平军。但是前期湘军这种经济方式上的不足,却足以依靠优良的武器装备得以弥补,所以二者的实际差距并不大。而到了中后期,湘军开始反超了。原因就在于,太平军经过前期的劫掠以后(这种劫掠的不足因为太平军的转战而得以掩盖),从定都天京、有了固定的地盘之后,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税收体系。太平军的理念是把田地公有化,同时一刻不停的紧迫战争局势也逼迫太平军不得不继续杀鸡取卵。这样下来,太平天国领域内的民间财富逐渐被压榨干净,使得中后期太平军的粮食、武器上始终捉襟见肘。反观湘军,由于是保护士绅阶层的,大量士绅地主无论是否乐意,迫于生存压力,都不得不响应募捐。这些江西、湖南的士绅地主手中握有大量的金钱财富,在相对稳定的后方以及在长江以北,都有自己的产业,也有收入来源。这就保证了湘军的后勤成为有源活水,源源不绝。加之后期曾、胡等人胁重兵与朝廷谈判,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朝廷支持,包括盐税都被抵押成了军费。这样一比较,双方在经济后勤上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太平天国战争,十余年间,主战场始终维持在长江以南。事实上,太平军始终在自家的国土上与湘军作战,双方惨烈的战争与反复的拉锯争夺,使得地方上的经济、农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湘军造成的破坏甚至比太平军还要大得多,毕竟曾剃头不是白叫的。但是砸碎的都是你太平天国的锅碗瓢盆,我湘军背靠着整个稳定、安宁的中国北方,损失了有补充,困难了有支援,在大势上就比你占着先手。所以,从经济上来看,太平天国是必败的。它不是败在了谋略上、庙算上,而是败在了流民军的天生弱点上,败在了经济后勤的组织方式上,败在了正统性对资源的垄断上,也败在了长期战争对基本经济的不可弥补的破坏上。因此这个失败,是注定了的。

还有就是战法的克制了吧。这不是流民军、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要素,但却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要素。因为太平军命运比较悲惨,他们遇上了一个历史上不常见的对手,叫湘军。有人看不起湘军,说湘军无非就是器械精良、拿银子和粮饷堆出来的。殊不知,这正是湘军厉害的地方。因为战争的本质不过就是装备、钱粮和人,能够用好装备和钱粮,就是最大的智者,就是最厉害的部队。湘军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根据自己在装备和钱粮上的优势,制定了最适合这种优势发挥的战法:对峙和消耗战。这个战法一经确立,太平军就再无回天之力,失败只是或早或晚罢了。因为,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将上述的差距拉到了最大。换用别的战法,选择和太平军野战,可能太平军完全可以依靠人数上的优势接连取胜,依靠缴获勉强维持住经济后勤上的收支平衡;野战对精锐老卒的消耗也是双方的,太平军有损耗,清军同样有损耗;如果被太平军获得了接连的大胜,太平天国也可以趁其后的喘息时间,完善自己的文官体系、地方制度,夯实自己的根基,把军政权逐步向正统性政权转化。

然而正是由于湘军始终采用步步为营、以守代攻的战法,太平军无法取得接连的大胜(防守方本身就是占有优势的,特别是在装备了火枪火炮以后,依靠坚固的营栅堡垒和鹿角壕沟,太平军人数上的优势就完全被抵消了)。无法缴获,反而要在对峙和进攻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使得太平军的后勤经济问题更加捉襟见肘。作为防守方,湘军的精锐老卒的损耗速度也远远低于太平军,即使作战失败,节节抵抗的情况下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精锐主力被太平军全歼的命运。同时,这种步步为营的战法,也使战事始终纠缠不休,太平天国根本腾不出手来搞建设。简言之,这个战法是逼着太平军不得不与湘军对耗资源,对耗精锐。是逼着太平军不得不用自己最薄弱的环节来作战。因此,在湘军的这种战法下,湘军与太平军的差距最大程度上拉开了。

原文参考文献:《太平天国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