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中的辉煌 ——观《凤凰大视野之太平天国》有感

湮没中的辉煌

——观《凤凰大视野之太平天国》有感

1864年7月19日,一把火点燃了洪秀全的天王府。这个存在了14年的政权就在这把火中灰飞烟灭,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后朝后代的政权风起云涌,但都没有一个能够像太平天国一般在史书上为后人留下惊鸿的一笔。这个由农民阶级领导的政权,这个曾经夺下江南半壁江山的政权,最终选择了黯然离场的结局。离场是历史的必然结局,但什么都抹煞不了太平天国的辉煌,无论是对当时的盛况还是对后世的影响。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对太平天国历史影响的看法。我不能妄下结论说天平天国运动就是利大于弊或是弊大于利。我只能说这一农民起义的产生与灭亡虽具有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性;太平天国对后世亦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而非如今有些学者对其的全面否定。

首先,太平天国的发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在《凤凰大视野之太平天国》的第一集(《凡人洪秀全》)中,洪秀全是一个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却屡屡科举失意,在命运的恶搞下产生变态心理的一个普通人。而拜上帝教以及后来的太平天国就在这样一个凡人臆造出来的梦境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这样说来这应该是对清王朝更大的恶搞。但事实是太平天国是由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催生的。

其一,农民困苦,被迫反抗。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战争所耗费用与条约签订的巨额赔款都压在了百姓(主要是贫苦农民)身上。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1。百姓负担大大加重,民生益加凋敝,农民人人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状态下的农民群众为了求得生存,就不得不进行反抗斗争。对此,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太平军将领李秀成说:当时参加金田起义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2。

其二,手工业者失业,被迫反抗。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之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利益,向中国大规模输出商品。物美价 1

2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中国历史学会.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2册[C].北京:神州国光社,1952.

廉的洋货很快占领市场,使中国传统商品难以有一席之地。尤其是纺织品的倾销对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许多手工业者因此失业。无数事实证明:参加太平军起义的队伍中就有不少是缺衣乏食的游民和失业者。

其三,政治腐败,刑罚淫滥。清代中叶,随着清政府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清政府的腐败也趋于极点。各级官吏无所不用其极地搜刮百姓,因拖欠钱粮捐税而被捕入狱者难以计数。然而有权有势者,尽管罪行累累,却总能逍遥法外。因此,即使像曾国藩这样的清廷高级官员也不得不承认:统治残酷、民生困苦、“钱粮难纳”、“冤狱太多”等因素是造成民变迭起的重要原因。

其四,灾荒连连,各地起义。当时清政府不事生产,导致水利失修,灾荒不绝,饿殍满地,民心不稳,形势严峻。尽管如此,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仍然有增无减。全国各地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群众只能啸聚起义。马克思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3。这一“强大的革命”就是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它是由无数小规模农民起义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这也就是太平军于起义之初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由上可知,19世纪中叶之后的清朝政府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适于此时发生,绝非偶然现象,更非洪秀全个人之力。正如容闳所说:“当时即无洪秀全,中国亦不免于革命。”4

其次,我想谈谈太平天国的积极历史意义。正如《太平天国》第十集(《天王之死》)中所说,关于太平天国一直是极富争议的。研究太平天国的史学家简又文先生认为以破坏性与毁灭性论,太平天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盖无匹也。”并由此得出太平天国大破坏论。而同世代的罗尔纲先生则热情地讴歌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反抗精神、创新精神。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我认为太平天国的功绩是不容抹灭的。

(一)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清政府当时正因为迫于打击太平天国这一农民阶级政权的需要,才开始谋求西洋先进军事武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而开展了洋务运动。可以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那么,促使中国迈入近代化进程的洋 3

4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容闳.西学东渐记[M].

务运动,可能还要向后推迟一段时间。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自不用多说。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对于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二)《资政新篇》问世。《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洪仁玕在书中明确提出了要效法西方先进国家富国强兵的成功经验,“乘此有为之时,奋为中地倡”,使中国成为“东方之冠冕”,巍然屹立于东亚不致为“外邦欺”。5这一思想可以说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最强音。洪仁玕在香港的经历使他更能认识到中西的不同与差距,他感觉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远远胜过中国封建的小农经济。因此,他要求太平天国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建立和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也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我认为他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甚至超过了同一时代的封建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让我联想到孙中山与其辛亥革命。同样都主张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同样都是不能完成历史使命的领导阶级,同样都是失败的结局,但他们同样都站在时代的前列,为历史画上浓重的一笔。我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1864年11月23日,即兵败被俘的44天后,洪仁玕在南昌被凌迟处死,时年42岁。在临终前留下的绝命诗中,他仍然坚信“吾国虽消逝,他日必复生”6,寄希望于后来者。就在洪仁开抱憾而死的两年后,孙中山诞生在广东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客家农户。这位以“洪秀全第二”自况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领导了一个全新的运动,最终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亲手缔造了民国。在某种意义上,孙中山所创建的民国可以看作是太平天国在更进步形态上的一种“复生”。

(三)启蒙国人思想。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还涤荡了中国两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的封建思想。一方面太平军对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进行了很大的冲击。在《太平天国》中不难发现,太平军的发式不同于清人,他们不剃头不疏辫;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等。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迫使人们开始认识西方,对西方世界的许多事物也渐次从毫无所知到有所了解,从新奇感到钦羡,从学习进而师法。这种变化虽是渐进的,但却是深刻的, 5

6中国历史学会.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2册[C].北京:神州国光社,1952. 转引自王庆成.洪仁矸亲书鲍命诗.文物,1997: 4 .

积而久之,遂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变化。反之,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而仅仅是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那么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两千余年来形成的保守思想和种种痼疾将会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四)爱国主义精神永存。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得清政府懦弱无能,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求自保。而此时英勇的太平军将士则在上海等地与英、法等国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事实说明,中国人民有捍卫民族尊严的勇气和决心,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大大地鼓舞了人民的反抗斗志。容闳认为: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太平天国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继续。有的史料还记载: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广大群众中,就有一些人是太平军的老兵。

总之,太平天国虽未能真正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的“小天堂”,但其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事实不容否认。至少这样的辉煌应该由历史事实来湮灭,而非后人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