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感

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感

冗长历史下停留的秦淮河,岁月渐老,风华依旧,我在朱自清的笔下透彻的感受着它的美。

历史更叠中的纸醉金迷,笙歌夜夜不断剥落秦淮河的美,留给了我们不断堆积的沉重,凝望秦淮,美和沉重渐渐并肩而立,此时朱自清用幽美诗意平适的字句重现着秦淮河的美,像是跟随他一同泛于秦淮之上,感受着青砖歌声和夜空围绕下的美,置身其中便能忘了所有的不快和阴郁,只需静静聆听秦淮河水幽幽的泼漾之声。

朱自清的文字细致,隽秀,充满着诗情画意,但在这秀丽雅丽的字句之中却展现出了秦淮河浓墨重彩的美。桨声汩汩,作者不疾不徐地开始讲述他的秦淮之游,蔷薇色的历史勾起了我对秦淮之美强烈的幻想,禁不住往下阅读。既是游河便少不了船,“七板子”淡蓝的栏杆,空仓的舱托着人的情思,作者撇下瘦西湖小舟的简陋、颐和园的沉笨,大船的柔腻宽敞,开始带领我们欣赏秦淮河的夜色。微漪的柔抚近似让我也要跟随作者入梦一般,碧阴的秦淮河水和委婉的柔波让作者怀揣着对纸醉金迷的憧憬,却是这份憧憬为后文作者内心的自我挣扎埋下了伏笔,内心的发展更加自然而然。游玩徐徐向前,妓楼里传来的歌声映出了秦淮河过去几百年间六朝金粉撒下的轮廓,生涩的歌声被作者神奇的笔墨描的婉转醉人,这便是朱自清的神奇之处,他没有刻意的粉饰雕琢,用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文字给我们展现着水墨画一般的秦淮河。夜幕垂垂而来之时,一杯清茶,一张藤椅,阅读之中历史造就的秦淮河便慢慢呈现。

在我看来,秦淮河之游共分为两段,以大中桥为分隔线,大中桥之前的景象展现了秦淮河被岁月洗涤之后所呈现出的黯然,然而,烟熏后破旧的房屋也能使人感受到秦淮河盛极时情境,大中桥上的房子似乎还回荡着秦淮女子的琵琶声和人们的欢笑声,秦淮八艳的爱恨情仇仿佛仍在上演。不可否认,历史的流淌造就了秦淮河的百年盛名,倘若历史从未染指秦淮,它就不会有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的奢华,不会有桃花扇下尽夜笙歌,更不会有承载文人政客辛酸无奈醉生梦死的一水秦淮,它拥有的怕只是与他方一样的自然美景。过了大中桥,忽地开阔了,呈现眼前的是令人几乎不信的繁华的秦淮河,虽不见旧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船只穿梭的湖面,歌声与琴声交错的谐音,“灯与月竟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天、湖、人所组成的美景已使作者苦涩已久的心得到了润泽,竟似疯狂的不能自主了。秦淮河绝美的夜色带来的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叹,同时也勾起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想,他知道往日的回忆就在那个地方,轻摇船桨便能靠近,克回忆毕竟同那复城桥一样是繁华的尽头,与其让这繁华尽头影响如画美卷,还不如让它停靠在那,虚无缥缈比真真切切的看到更为美好。

此文另外一大特点便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记的是一次十分平常的出游,从游玩开始循序渐进的描写自己游玩中的所见所闻,看结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真正的好文却不应是以结构之奇取胜的,作者用精准优美平实的语句把秦淮河的声色进行组织,在声与色的交织中,我看到的不是对一次游玩的描写,而是缓缓展开在我面前的画卷,阅读之中仿佛暗中有一只手在我面前描绘着,把秦淮河过去与现在的美清楚的展现在我眼前。文章饱含画的意境,更有着诗的意蕴,简单的语句,淡雅却不见俗气,虽是散文却给人一种诗的美感。

文章的又一大情感表现该说是作者遇到歌妓时内心的挣扎与事后的愧疚。游玩之初作者对秦淮河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景象怀着一份憧憬,但真当歌妓靠近时,他的内心受到了道德律的约束,之前的憧憬在歌妓到来之时进一步升为了盼望,而民众赋予的道德律告诉他,接近妓者算不上一种正当的行为;妓是一种不健全的职业,对于她们,应有哀矜勿喜之心,不应赏玩的去听她们的歌。道德律的约束压倒了他对听歌的盼望,对歌妓的拒绝却让作者觉得伤害到了他们,作者就在这样的挣扎中调转了船头。归途中歌妓的清歌和寂寞之景却让作者感到懊悔,就这样,秦淮之游结束在了早归的懊悔和幻灭的情思之中。

 

第二篇:读游记有感

读游记散文有感

谭国琪

信息管理学院 151070067

本想借着这个契机,好好的读一下关于自己家乡的游记,了解外乡人眼中看到的潍坊的那些令人称道的美丽,但是惭愧的是,竟没有找到合适的书,有关于潍坊风筝的,却觉得过于单调了些,有风物志,似乎又太详细以至于繁杂。无奈,只好捧一本游记散文卷,也能于其中领略到不同的风光。

作为一个山东人,自然的便首先看到吴组缃先生的《泰山风光》,说来惭愧,“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背的滚瓜烂熟,然而我竟没有登上过泰山,虽如此,仍是深深为这座山感到骄傲。先生的这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介绍泰山的自然风光,许是成文于19xx年,大部分的人情风貌已经发生变化,长工、丐家早已没有,不时看到熟悉的山东味道的方言却让我觉得亲切无比,说书先生的一段话仿佛能想见那斯斯文文的模样和济南腔。读到做煎饼的段落便又更加想念家乡了,大部分人也许并没有什么感触,有些新奇便罢了,我却是触动颇深,仿佛浆糊落下蒸起的水汽在我眼前弥漫,摊开发出的“吱啦”一声自我耳边响起,我生在山东农村,幼时曾见过家中老人做煎饼的场景,工具、工序,对我来说,都是那样熟悉与怀念。这样有山东特色的场景描写,这样带有地方特色的语句,读来也是令人感动。虽有想念和感动,但读道家和丐家的生活的时候,确是有些悲哀,尽管他们多少年的生活如此,尽管他们现在已经不再存在??先生用他的笔描写了那时的社会,虽然叫做《泰山风光》,到底不仅限于此。

在金陵求学,自然要读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字是一贯的细腻美好,读时让人仿佛正荡漾于有着“蔷薇色历史”的秦淮河上。作为北方人,是少有机会坐船的,因此看到先生对秦淮河里的船的描写,颇觉新奇又赞叹不已。那船,仿佛恰到好处,暗暗下决心,我定是要寻个好时机,在河上荡漾一番,听听那桨声、水声,看看那灯光、月光。在这样已颇有些凓冽的初冬季节读夏夜,总是掺着些回忆与羡慕,我不曾到过盛夏时的南京,回忆的只是我自己的家乡的水,虽然南北有些许的差异,文字的描写与我的家乡不尽相同,但却实实在在让我感受到了小时去公园乘凉时的惬意,也是在相同的夜幕半降的时分,有着薄薄的晚凉,略显阴沉的绿水,躺在湖心亭,也有着乘船般的眩晕,不同的似乎只是那胡琴声、歌声和历史。是金陵的历史给秦淮河增了风韵,也是秦淮河丰富了秦淮的历史。秦淮,轻易便能让人想起那些侠名艳情仍流传于今的歌姬,有名的当属“秦淮八妓”了吧,身世令人同情,才情着实可惜。先生将想听歌又受道德律束缚的矛盾详细解剖,情真意切,令人感同身受。这秦淮河度“六朝金粉”,虽不复昔日风采,然而读过文章,还是能窥其几分风韵。

虽然只写了两个地方,但按大的地域来看,姑且也算是写过南写过北了,那自然也不能少了异域的风情。日本虽与我们一襟带水,文化却是大不相同,如此便来写写冯骥才先生的《细雨品京都》。文章不长,却是极美。我曾读过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初时并不十分理解书中所表达的美学观念,便只是留下个印象——金阁寺是美的,这种不理解总让我觉得对不起那书,便只好安慰自己,有机会去看过就知道了。这篇文章中的金阁与三岛的金阁却是不同的,有了对“松之舟”的描写的金阁来的更真实一些。“京都的气质呢?”京都的美就在于它的

1

气质吧,是延续的历史,是从中升华的文化?我说不好。这千年的古都,一寸一尺,尽是故事。而正如题目中所写的,细雨中的京都,是蛮有味道的,仿佛历史都被雨滴给打出来了,它的诗意太过厚重。在我读完之后,我却觉得不管是怎样的天气,京都都是美的。以前总觉得日本是一种清新的美,有着花朵般的清丽。但似乎并不仅是这样,京都,它的历史和文化,让它的美更加醇厚。想来那样的一座都城,单是走在那被踏的发光的石板路面,也是一种风味,也能收获一种感悟的吧。读关于日本的作品,总是被作者们丰富的思想所惊叹,他们的对于自然、美、生命的思考,让我深深愧疚于自己贫乏的思想。

游记多不胜数,这里只将三篇文章的读后感列于此。每写读后感,总是有些不安,因感悟浅薄,总觉对不起作者们游历的辛苦。“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因此读游记,不仅是读景,也在读情,读作者们的感悟,寻味自然与文化的底蕴。游记虽美,但我更愿有一天能亲走这大江南北,亲历这风花雪月。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