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杂志读后感

《社区》杂志读后感

从今年年初以来,邮递员都会很准时的把《社区》杂志送到居委会,我们星辰一社区的四位小伙伴们就会争相浏览阅读起来,尤其是我们新进的几位同事,相对社区工作经验比较欠缺,想通过该杂志汲取点“养分”,所以对该杂志尤其钟爱,一有空就翻阅、品读。

起初,我们感觉该杂志类似以前经常阅读的《读者》,内容丰富,配有图片,可以看看人世百态,感悟人生。但是深入看《社区》的具体文章和内容后,我们发现该杂志除了能丰富知识和看到全国社区百态外,更主要的是能从中学习到社区的创新工作模式和正确的思路引导。

几个月对《社区》的阅读,不敢谈有很深的领悟,就说说我们的感受吧。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该杂志确实是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权威刊物,是值得每一位社区工作者细细阅读和学习的。首先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接地气”,杂志中介绍和描述的社区人和事,就感觉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真实和触手可及。第二是该杂志介绍全国各地社区建设中的创新方法和经验指导,从中总能提取和自己所在社区相匹配的经验借鉴。第三是杂志走在社区建设的最前沿,科学的理论和社区的实际相结合,引领社区朝着科学和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第二篇:《读后感》杂志人的精神理念

《读后感》杂志人的精神理念

尊敬的主编,编辑:

大家好!我是陈喜振,首先我特别感谢邵杰能不拘一格的让我进《读后感》杂志做编辑,正是因为这份知遇之恩,我愿意每个月抽出时间写稿子做一些宣传。

恭维的话,我就不多说了,下面我要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如有刺耳的地方敬请见谅。

《读后感》杂志已经第七期了,短短的三个半月的时间已拥有了一万多读者群,我不得不承认这么大的功劳来主要自于邵杰,当然,各位编辑也是有辛劳在里面的。虽然我跟主编交流机会不是很多,但总是不经意间听到他说又花费了多久时间做了多少宣传发了多少个QQ群,心里就特惭愧。每一期杂志上面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自己仅仅写了几篇稿子而已,做宣传的事儿很少做,尤其是最近经常上网,上网无非看看电影,综艺节目,沉溺于网络中,在这里我首先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保证从今以后调整心态,多在杂志上用功夫。 接下来我要说一些一针见血或者纯属我自个瞎猜的话,从第一期的情况来看很乐观,大家积极的投稿做宣传,热情似火,倘若将这种热度延续到今天,绝对不止一万个读者,三万也是有可能的。在第一期里面,文章相当的丰富且广泛,基本大部分的编辑都很努力的写稿子做宣传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第三期之后,我察觉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第四期之后更为明显,原来经常上网的编辑也很少见到了,更别说投稿了。在群里面征稿作宣传的口号也大大减少了,我可以理解大家的难处,邵杰也说过大家都比较忙,作为主编可以这么说。倘若编辑本人也这么说,我觉得就是给自己找借口,再忙我想也不至于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吧,我可以推测出,对杂志的态度可以从他为杂志做了多少贡献而判定。鲁迅说过,时间和乳沟一样挤挤总是有的。 所以大家别再以忙为借口,这是对杂志工作的不负责任,虽然杂志目前无法给大家发工资,但是你选择了就请您认真一点,有点责任感。我想还有人说“写不好,不会写”之类的话,我真的想对您说,拜托您就别拿这个低智的理由来搪塞。邵杰不止一次的说过,我也不曾的强调,只要用心的写的我们都欢迎。您别拿高水平要求自己,只会让自己更加渺小,倘若杂志里面没有您的文章也别太介怀,不要指望刊登几篇文章来建立自信,只能说明你自卑,无论文章写的朴实也好,华丽也罢,只要写了,就比那些空想的人要强百倍!

编辑群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从原来七八个人到现在的三十多个人,在第六期杂志上也多了好几个同事,这些举动说明邵杰是理性的,不断的扩充人才。

但我要这里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一个团队若缺乏合作精神,注定是不会长久的,《读后感》也不例外。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明白,一个人的

力量是微弱的,一群人的力量是强大且具有影响力的。我觉得在宣传团队合作精神上邵杰没有下太大功夫,只是为杂志做宣传和征稿,不停的在群里发广告,这种精神很可贵也很难得,一个人对事情负责任到这个地步,我很钦佩和感动,这正是我或我们大家所缺少的。但方法我不是很认同,我倒是很希望邵杰给自己一点自由的时间,选了安静的夜晚比如站在楼顶上,让思想暂时放慢步伐,心平气和的思考一下如何更理性更迅速的让《读后感》杂志声名远噪,哪怕采取一些必要手段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也未尝不可。我更希望邵杰及各位编辑们时不时进编辑群,发表一些关于杂志发展的建议,并不断的与各位编辑做交流沟通,并不单单只是发一些文章,对于发文章这是属于编辑份内的事情,作为一个主编,一个杂志的领军人物要跟注重让下属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内容,时不时分配一些任务,让编辑们有一些压力,有压力的人才能成长,对于一些有编辑名份却好久没有为杂志做工作的人,不妨私下谈一下或暂时除名也未尝不可,这样做并非冷酷,而是迫于《读后感》的发展需要,对于一些有上进心的新人要给予名份,以示鼓励。

虽然目前大都是业余时间来为《读后感》杂志工作,而且还得自动掏网费,也难免有些怨言和不满,但是既然大家选择了这个杂志,不妨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得作好它,等到《读后感》发展壮大成立了杂志社,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定得份额的时候,我在说得真实一点,杂志发展壮大赚到钱也有荣耀的时候,对每个曾经为《读后感》默默的付出的人都有现实利益的。倘若只是看重《读后感》杂志目前的状况而心灰意冷或者兴趣不大,没兴趣,只是为了好玩打发无聊的时间而在邵杰的盛情邀约下选择做编辑,我对您这种态度表示尊重,但我要告诫您一下,倘若您只是看重眼前利益而不做心态的调整,我想劝您离开《读后感》。我们不仅需要思维的精英更需要负责任有上进心,能为《读后感》杂志创造价值的人才,这不是现实的残酷,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无论在什么地方,创造不出价值的人只能被自然法则所淘汰掉!

我建议邵杰每半月选个固定的时间在网上开会,因为一时难以聚集所以在开会的之前大家互相联系通知,选个多数人比较空暇的时间。主要内容是两周的工作报告,及工作上的建议和态度,做了多少宣传写了几篇稿子征了多少文章等,对《读后感》杂志目前发展状况的评估及发展趋势,对中国市场上杂志行业中各杂志的销售情况,读者喜欢的话题,喜欢的书籍或排行榜等等。虽然我们不是娱乐杂志,但是我们要了解市场的需要的类型后加以调整和改进,一切都在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刚开始创刊要把《读后感》作出一个特色,一个品牌,这个独特的品牌并不是与国内杂志背道而驰或另类,而是独具一格,所以很有必要了解其他杂志的优势,看是否可以尝试着应用到我们的《读后感》里面。这里面需要一个明确的分工,好让各编辑有一定的方向,这样一来《读后感》杂志做起来,更能适应与当今的文化潮流,在发展中创造价值。

在这里我要对主编有些建议,因为几次在群里看到几个编辑和主编争吵,您有些情绪化和固执,我希望当我们下属来提建议的时候您能

理性的对待,作为一个团体很有必要让大家彼此了解对杂志的真实的态度,这需要大家共同协商做决断的地方,我们要一直尝试着做到最好。

尽管我没有作过市场调查也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但我对《读后感》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很有信心,这份自信来源于我对目前杂志市场行业的简单评估,当然也有以偏概全的地方,我觉得《读后感》是第一个以读后感,音乐随想,影评等为主流内容的杂志,在许多杂志中也有一些读后感,不过所占的比例也是极少的,甚至并不是很重视这一板块,而我们却以这些“感觉”为主体机构,势必会引起读者的眼球。一旦进入国内市场杂志行业,我想会引起一定的冲击,首先是对图书销售行业的冲击,众所周知我们杂志里面写了许多读后感,当这些感觉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被读者认可的时候,读者购买书籍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而我们要抓住这一商机和优势,等有一定的数量读者群的时候,首先找赞助商的必先考虑的是出版商,图书销售商,比如当当网,卓越网等国内知名图书网。

第六期的《读后感》杂志颇有深度,但是整体感觉给人过于单调,我觉得需要添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再在每一期的最后设个“本期图书推荐”,推荐单位还是“邵氏求知书店”,无所谓什么种类,个人感觉不要超过十本,多了反而显得太过刻意,再写下购买图书的联系方式。这以推荐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别人看后不会单单觉得这只是个网刊,免费的,还有了广告在里面,有个广告恰恰说明了《读后感》杂志的影响力和价值。 如果大家想要在不远的时间内看到《读后感》杂志在国内市场声名远噪与《读者》等一些知名杂志相匹敌的时候,自己能底气十足自豪的说“我就是《读后感》的编辑”时,那么从今天这一刻起,就要思考如何让《读后感》杂志发展的更迅速,去身体力行的做!这不光靠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个团队凝聚力量去朝着一个方向去奋斗,这是作为《读后感》杂志人的必备的精神理念!

先写到这里,欢迎批评和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