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观后感

题目:《钢的琴》观后感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工人阶级在人群中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新思潮与旧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一个时代的特色。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私有企业,改革后的阵痛,无产阶级,破败,亲情,贫富分化,新思潮,对立,时代变化

正文

很遗憾,不能像东北人一样在这部电影的带领下完成童年的穿越。

耸立的高大烟囱、破败的工厂、无尽蔓延的铁路??对于我这个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这些都很熟悉。

电影中描述的那个时代,我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搪瓷杯、路边理发店、老式自行车,这些东西我的记忆里都很清晰。尤其是听到陈桂林女儿玩着超级玛丽时那段音乐,对于70后、80后乃至90初的人来说,真

的是再熟悉不过了。记得小时候,还

有那种奔走在乡间,操办红白喜事的

“小乐队”??

虽然在我还记忆里,现实生活中

没有听说过下岗,但想来,离那个时

代也就是前后脚的距离吧。或许我还

不记事的时候有过吧。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让时代的步伐在大跨步向前,人们去奋力追赶。记得在那个年代,有好多人都趁着国家提倡私有企业的大潮发了家,致了富。有些人追上了,比如,电影里小菊跟了卖假药的;有些人或许追不上,比如电影里的其他人。

大家在改革大潮中分化成三六九等:带头大哥、下岗后不愿低就以致待业的木工、成为锁匠的车工、杀猪的屠夫、还有打麻将都要偷牌的老混混??他们虽然都怀有一身绝技,但挣扎在现实的世界里,是一样的奔波于生计。

友情难遇,爱情多艰,亲情也在现实里纠结。纵然路上有太多振奋人心的事情,见证这

钢的琴观后感

些情愫的坚贞。但最后历尽艰难做成的钢琴,终究没有改变女儿要跟随母亲离开的结局。那 1

里的人有着改革前的荣耀,曾经那里是重工业基地,但现在拥有的却是改革后的阵痛,穷途末路的悲戚。

那是个怎么样的年代?陈桂林的妻子会跟着做假药的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引以为傲。在崇尚无产阶级的年代,工人阶级曾是最荣耀的群体,也曾获得铁饭碗、铁工资、免费或低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

深深地记得汪工说的那句话“没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那不是我们工人干的事儿”。钢的琴诞生了,而且奏出了坚强的旋律。然而时代的脚步最终还是将他们抛下了,他们有一身的好手艺,甚至可以造出一架钢琴来,但是他们最终落得的下场是拿不出买一架钢琴的钱来挽回自己的妻子儿女。

就像四季的更迭永远都会进行一样,不论多想被大家保留的烟囱还是化为尘土;就像工厂改革不论如何都在继续进行,不论陈桂林多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她还是会选择离开。

这种无奈的感觉深入骨髓。结尾的画面,一边是造完钢琴的工人,一边是衣着光鲜的妻女。双方都在听,却好像僵在那

儿,背后的对立意味不言而喻。

钢筋水泥、破败工厂,这些

冰冷高大的东西充斥了那个时

代,但也有像藤蔓一样伸到电影

各处的亲情。陈桂林用纸为女儿

糊了一架不能发声的钢琴,在他

为女儿弹奏纸琴的时候,内心是

有多少身为父亲却不能给女儿带来好生活的无奈、悲凉和愤恨。直到女儿告知他妈妈时常来看她并给她买了新衣服新文具,他心底对自己窝囊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愤怒和绝望彻底爆发了。他为了女儿带着朋友去偷琴;即使女友几度暗示他在她那里过夜,还是坚持回去给女儿织毛衣;他集合了所有的朋友为了留住女儿而造钢琴??

我在努力回想,爸爸在我小时候如何把我扛在肩头、帮我洗澡、教我数数、给我讲故事??每位爸爸都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关爱孩子。只是孩子不懂,他们只知道谁给好的东西就喜欢谁,像小元说的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当她几乎是以同等地位的口吻问陈桂林说“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告诉她:“不要这么和你爸爸说话,其实你爸爸比谁都难受,那么多人在努力造钢琴是为了留你在你爸爸的身边,其实你比谁都幸福。”

现实正像片中西方乐器不得不演奏民乐“步步高”一样,原本坚持的东西却如被爆破的

钢的琴观后感

工厂烟囱,无论努力拯救与否,它都要坍倒,弥漫起挥之不去的烟尘,昔日理想与辉煌只能 2

在歌声里重现。

我们正出生在了这个国家的这个时代,一切变化都显得太快,周遭的建筑今天和明天或许就有不同。面对过去,我在想,不管是作为国家、电影还是个体,我们是不是该放慢一下脚步,认真一回,思考思考,看看以前的面孔,现在是什么模样了?

3

 

第二篇:电影钢的琴读后感 (1)

《钢的琴》观后感

看完《钢的琴》,心里有很多说不出的细细情感,原本以为只是一部简单的喜剧电影,但是里面的所有细节,所有的细微的感情都让这部电影深深地印在心里。在这部电影里,除了看到电影中父亲表达出来的对女儿的爱,朋友表达出来的真挚的友情,里面的背景也是将我深深吸引。我相信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代人的记忆,或许在我们这个年纪并不会有太大的体会,但是还是可以感受这部电影带领我们或者是某一代人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很熟悉的世界,却在里面发现了自己不曾发现或者一直忽视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往往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里。

“钢” 这个字,我认为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它代表着钢琴也代表着钢铁,是一段情,也是一段历史。

首先,钢琴,陈桂林为了得到对于女儿的抚养权,忍受种种压力,到处去借为女儿买钢琴的钱,最后在四处受挫无果的情况下,遭受了各种拒绝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与其说那只是一部钢琴,不如说那是一段“钢的情”,在整部电影里,我看到了陈桂林对小元的父爱。或许中国式的父母,和西方的父母不同,不会把对子女的爱挂在嘴上,哪怕爱得再深再切,只有在面对面的时候,那个时候眼神和行为就代表一切。因此桂林对于小元的爱,全都融在了那个纸板的无声“钢琴”里,在他那四处借钱、甚至偷钢琴的“疯狂”行为里,和最后那架凝聚所有人心血的“钢的琴”

里,连我也深深被触动了。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对于东北汉子陈桂林更是将苦都埋在自己的心里。在发现孩子的妈妈生活条件比自己好得多,可以给小元买新衣服新书包的时候,他生气地砸坏了纸板键盘,最后还是紧紧地搂住女儿;从他眼神里可以看到无奈和爱并存。在发现没办法偷走学校的钢琴的时候,他也只能在漫天的飞雪里孤独地弹奏,那个时候的琴声更像是无奈的一声声呐喊。当那架钢的琴搬到空旷的厂房里女儿面前的时候,理想与现实终于有了一次巧妙的对接,他已经尽力了,为了女儿更好的生活,他最后选择放弃,当琴声从钢铁的感情中传出来的时候,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奈再次蔓延。

其次,是那一幕幕熟悉的背景,我想那代表着跟随中国钢铁一起走过的一段历史。那也就是“两个烟囱”的故事。那些努力工作勤勤恳恳的工人们,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坚持么,他们也曾希望自己成为工厂里“全国劳模”那样特殊的称号,然而时间推移,一些“国企改制”和“下岗分流”开始在新闻中频频出现。还有那些场景,经济效益不好,工人下岗,厂子卖掉,大批职工内退,附属的事业单位比如医院、学校和幼儿园也收归政府或承包给私人了。幸运的是厂子没停,机器也还转动着,当钢铁被深深地埋在地下,也埋掉了一代人的劳动和记忆吧,不得不说,某一程度上来说,那是令人伤感的,这个城市似乎也开始变得阴郁和灰暗。

我想电影中那些小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卑微,倔强和抗争,是以一种多么简单和真实的方式展现给我们,也捎带着似乎以一种并不沉重的情感,然而越是这样的简单生活,让我们更加真切的看到了那一代

人无奈和无助。我想两杆大烟囱虽见证了钢铁厂的辉煌与没落,众多工人也在为它不被摧毁而出谋划策,但它们最后还是遭到了社会变革的遗弃,电影里的场景,在炸大窑的那天全厂人都跑到喇叭山上围观定向爆破去了,窑倒掉溅起的尘埃还是把大家湮没了,被呛着咳嗽出眼泪,我想那一刻,很多工人心里也在落泪。

尽管最后还是倒下了,但它就像电影里的对白说的那样,“它们永远是工人们的一段回忆,一个老朋友,只要看过去,它们就还在”。某一方面来说,造钢琴和当年的造钢铁一样,虽然很努力,但是最后还是徒劳无功,然后作为一份子,工人兄弟们也感受到了劳动之幸福,收获了劳动的过程是快乐和激情澎湃,收获了友情,爱情。

钢的情,不仅仅是关于工人阶级对于逝去的辉煌的怀旧的情,更是一部鼓励国人不忘过去,在种种困境中坚持活着的民族的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