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一次别离》后有感

观《一次别离》后有感

物流2班 13 羊锟

在《一次别离》中,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伊朗当下的社会现状,以及一本《古兰经》对于伊朗人民的重要性,甚至在现实利益与道德底线所冲突的情况下,宗教信仰成为了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也让我体会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兴或衰、先进或落后、富裕或贫苦,人民的信仰都是不可缺失的。

而通过老师上课的提出的关于本影片的三个问题,也重新使片中面临的三个至观性的两难抉择浮现在我们面前:

一、关于现实与亲情的抉择

影片从一次简单的伊朗中产阶级家庭矛盾开始,夫妻二人一方想要移民寻求更好的生活,另一方则因有一位患有痴呆症的老父亲想要继续留在伊朗。选择在纳德身上,要么和妻女一起离开伊朗,要么和妻子离婚,留在伊朗照顾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做出怎样的割舍,都是对另一方的不公。纳德出于对父亲的考虑,选择了后者。他的选择完全能让人理解,毕竟如果弃患病的父亲于不顾,那是不仁不义不孝的。

二、关于利益与道德的抉择

纳德因家中的护工瑞茨把他的父亲绑在床上偷溜出去办私事,又怀疑她拿走了家里的钱,过于气愤失手将瑞茨推下楼导致瑞茨流产,在大家面前,纳德表示他并不知晓瑞茨有孕在身,可实际他撒了谎,但他的谎言应该并不是出于想要抵赖这笔赔偿,而是基于自己的原则,一来他无法原谅瑞茨丢下自己的父亲不管,他认为瑞茨有错在先,二来他坚持认为瑞茨的流产并不是他亲手所造成的。而瑞茨同样撒了谎,她一开始选择了隐瞒流产是因车祸而非因纳德将她推下楼的真相,在利益面前,她同样选择忽视了道德的存在,最后在自己所信奉的《古兰经》面前才说出真相。这是灵魂深处的信仰起到的作用,克制住了人性最卑劣的一面。

三、关于父亲与母亲的抉择

在女儿特梅含着泪准备回答选择父亲还是母亲,让无数观众心酸不已的时候,字幕升起,剧情戛然而止,留下父母在门口静等最后的答案。或许电影本身是没有答案的,答案在观众的内心,所以导演把选择留给了观众。

而这三个抉择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值得反思的地方,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的信仰。而这篇观后感的结尾我想引用本片导演在八十四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作为结束:“此时此刻,世界上有许多人在看着我们,我先假定他们是高兴的,他们高兴不是因为奥斯卡,不是因为一部电影或一位电影人,而是因为在这时候,政客将不再以战争频繁局势紧张来形容他们的祖国伊朗,这一次是因为其伟大的文化而响彻全球,这深厚的亚洲文明,此时此刻正承受着巨大压力。我把此奖献给我的同胞,他们尊重一切文化,藐视一切敌意和怨恨。”

 

第二篇:一次别离

《一次别离》观后感

张玉婷 2012128109 财政一班 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牵着两个家庭悲欢离合。紧凑有张力的剧情,环环相扣的生活情节,隐藏着伊朗社会的现状。单调的色彩,伴随着跟踪的镜头,把角色的心理一一解剖。以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个人的角度看家庭、社会、看历史、看未来。,让我有种被生活逼得无处可藏的感觉。

影片以法院审判纳德和西敏的离婚案为开端,围绕着多女大战,双方毫不示弱。纳德不忍丢下患有艾森伯格综合征的父亲出国,而西敏一心想着女儿的前途,不想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两人的离婚请求让法官无法结案,形成僵局,一场离别就这样开始了。

当离婚被搁浅的时候,瑞兹出现在这个即将破裂的家庭,她披着厚重的黑纱,显然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为了家庭的生机,背着丈夫出来做事。她言行都恪守教规,帮纳德的父亲换衣服的纠结场景,完全展示出在道德和现实生活的冲突。而瑞兹的流产事件将电影推向了高潮,起因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纳德怀疑瑞兹偷钱,而瑞兹一致反抗,两人在推拉中,瑞兹跌下楼梯,我想瑞兹这样维护自己的名誉,更多的是身为教徒的敏感。而纳德的表现也反映出人们对处在底层社会民众的不信任,是阶层差距所造成心理上的隔隙。

电影在纳德父亲离家的那段时间很巧妙的断开,为下面故事埋下了伏笔,也许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圈套,我不自觉地就掉下去了。情节的发展很顺利,我也相信是纳德致使瑞兹流产。在接下来的法庭审理中,纳德一家和瑞兹丈夫的争吵就像平时发生的民事纠纷一样。纳德和西敏无疑都很爱自己的女儿,西敏为了女儿不受伤害,想拿钱息事宁人,而纳德声称想公平,却在法官面前说谎,最后导致女儿也在法官面前撒了谎,女儿受这件事情影响很大,无论是在学校受到现实中的干扰,还是自己内心的纠结,。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子女会有终生的影响,女儿身处在这个不知道谁对谁错的环境中,很困惑、痛苦。

瑞兹一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生活而奔波。丈夫霍亚失业在家,巨额债务压得他们一家喘不过气。这种民众的高失业率,真实的表现出伊朗社会的现状,民怨积重。而当儿子腹死胎中后,瑞兹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阶层的差距,使两家无法正常平心交流,为了维护各自家庭,也是为了他们所爱的人,双方各不相让,用谎言和欺骗来隐藏事实真相。

最后,瑞兹拒绝在古兰经上发誓,当然我们已经知道事实真相了,在这里我真的很感动,我无法想象信仰这样的东西有这么大的魔力,会让人放弃物质上的享受,但它是底层社会的瑞兹在物质生活一无所有之后仅存的精神避难所,也是瑞兹道德上的魔咒。她无法昧着良心去拿纳德的赔偿金,也注定要在现实面前妥协。这点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彭宇案,面对弱者,大家害怕被别人讹上,而拒绝伸出援助之手,导致社会的冷漠,缺乏人情味,如果人们能能拥有瑞兹一样的信仰精神,我想小月月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

等到风平浪静时,纳德和西敏又一次出现在法院,再次处理离婚,在经历这么多事中,两人都没有彼此抛弃,我以为这样会使彼此看到对方的重要性,在一次离别后会理解对方对自己的爱,可我错了,什么都没有改变,即使还是相爱,但终究与现实无法抗衡。女儿还会选择父亲吗?我们不知道,在泪水中选择画面被徘徊在走廊上的纳德和西敏取而代之。很感谢导演没有让我们直视她的选择,

即使死别,也没有生离活脱脱的残忍。因为对父亲的爱,纳德选择妻子的离开,因为对女儿的爱,西敏选择离开丈夫,残忍的现实还是让一个家庭注定离别。 众所周知,伊朗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在这样一个充满信仰的过度,我很难用自身多处的环境来评价他们。一件简单而普通的民事纠纷,从小方面,反映出人性的脆弱和自私,暴露出家庭等问题。而我想这部电影由一个家庭的崩溃和两个家庭的冲突,更想表意的对伊朗社会全景式的扫描和批判,充满矛盾的纷争,让人不可理解的宗教信仰等等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而纳德和西敏的离别也是伊朗发展面临危机的前兆。

这是一场精英和底层、道德和现实、传统和现代思想、法制和宗教的博弈,我们很难分辨出最后谁会是赢家,但我很明确的是双方都是这场事件的受害者,或者说这场离别,只是因为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