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读后感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观后感

——为爱而别

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牵着两个家庭悲欢离合。紧凑有张力的剧情,环环相扣的生活情节,隐藏着伊朗社会的现状。单调的色彩,伴随着跟踪的镜头,把角色的心理一一解剖。以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个人的角度看家庭、社会、看历史、看未来。,让我有种被生活逼得无处可藏的感觉。

影片以法院审判纳德和西敏的离婚案为开端,围绕着多女大战,双方毫不示弱。纳德不忍丢下患有艾森伯格综合征的父亲出国,而西敏一心想着女儿的前途,不想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两人的离婚请求让法官无法结案,形成僵局,一场离别就这样开始了。

当离婚被搁浅的时候,瑞兹出现在这个即将破裂的家庭,她披着厚重的黑纱,显然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为了家庭的生机,背着丈夫出来做事。她言行都恪守教规,帮纳德的父亲换衣服的纠结场景,完全展示出在道德和现实生活的冲突。而瑞兹的流产事件将电影推向了高潮,起因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纳德怀疑瑞兹偷钱,而瑞兹一致反抗,两人在推拉中,瑞兹跌下楼梯,我想瑞兹这样维护自己的名誉,更多的是身为教徒的敏感。而纳德的表现也反映出人们对处在底层社会民众的不信任,是阶层差距所造成心理上的隔隙。 电影在纳德父亲离家的那段时间很巧妙的断开,为下面故事埋下了伏笔,也许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圈套,我不自觉地就掉下去了。情节的发展很顺利,我也相信是纳德致使瑞兹流产。在接下来的法庭审理中,纳德一家和瑞兹丈夫的争吵就像平时发生的民事纠纷一样。纳德和西敏无疑都很爱自己的女儿,西敏为了女儿不受伤害,想拿钱息事宁人,而纳德声称想公平,却在法官面前说谎,最后导致女儿也在法官面前撒了谎,女儿受这件事情影响很大,无论是在学校受到现实中的干扰,还是自己内心的纠结,。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子女会有终生的影响,女儿身处在这个不知道谁对谁错的环境中,很困惑、痛苦。

瑞兹一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生活而奔波。丈夫霍亚失业在家,巨额债务压得他们一家喘不过气。这种民众的高失业率,真实的表现出伊朗社会的现状,民怨积重。而当儿子腹死胎中后,瑞兹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阶层的差距,使两家无法正常平心交流,为了维护各自家庭,也是为了他们所爱的人,双方各不相让,用谎言和欺骗来隐藏事实真相。

最后,瑞兹拒绝在古兰经上发誓,当然我们已经知道事实真相了,在这里我真的很感动,我无法想象信仰这样的东西有这么大的魔力,会让人放弃物质上的享受,但它是底层社会的瑞兹在物质生活一无所有之后仅存的精神避难所,也是瑞兹道德上的魔咒。她无法昧着良心去拿纳德的赔偿金,也注定要在现实面前妥协。这点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彭宇案,面对弱者,大家害怕被别人讹上,而拒绝伸出援助之手,导致社会的冷漠,缺乏人情味,如果人们能能拥有瑞兹一样的信仰精神,我想小月月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

等到风平浪静时,纳德和西敏又一次出现在法院,再次处理离婚,在经历这么多事中,两人都没有彼此抛弃,我以为这样会使彼此看到对方的重要性,在一次离别后会理解对方对自己的爱,可我错了,什么都没有改变,即使还是相爱,但终究与现实无法抗衡。女儿还会选择父亲吗?我们不知道,在泪水中选择画面被徘徊在走廊上的纳德和西敏取而代之。很感谢导演没有让我们直视

她的选择,即使死别,也没有生离活脱脱的残忍。因为对父亲的爱,纳德选择妻子的离开,因为对女儿的爱,西敏选择离开丈夫,残忍的现实还是让一个家庭注定离别。

众所周知,伊朗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在这样一个充满信仰的过度,我很难用自身多处的环境来评价他们。一件简单而普通的民事纠纷,从小方面,反映出人性的脆弱和自私,暴露出家庭等问题。而我想这部电影由一个家庭的崩溃和两个家庭的冲突,更想表意的对伊朗社会全景式的扫描和批判,充满矛盾的纷争,让人不可理解的宗教信仰等等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而纳德和西敏的离别也是伊朗发展面临危机的前兆。

这是一场精英和底层、道德和现实、传统和现代思想、法制和宗教的博弈,我们很难分辨出最后谁会是赢家,但我很明确的是双方都是这场事件的受害者,或者说这场离别,只是因为爱!

 

第二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影评

伊朗人现实生活的悲哀

——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在我印象中伊朗时局动荡,从没想过会有什么电影。却没想到这个相对保守的西亚古国的导演非但没有让他们的电影昙花一现,反而屡屡惊艳于世。

作为伊朗第三代导演阿斯加?法哈蒂。他的这部电影对整个伊朗社会进行了一次描写。该影片有着伊朗电影一贯的优秀特点,影片中借用纪录片式的摄影手法,使用长镜头和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最大化地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整个影片并非用专业的摇杆拍摄机,而是采用肩扛式摄影辅以主观镜头,还有不时的晃抖和模糊的画面。

影片的开头是运用影印机复印证件的方式来介绍人物,这个手法很别致。影片一直都是用很平淡很朴实的镜头语言来记录一切,并没有采用很特别的技巧。纳德和西敏第一次在法庭争执闹离婚的场面,使用的便是手持固定镜头拍摄。这种拍摄方式贯穿整个影片。采用手持镜头拍摄作为人的主观视野,让我们感觉自身参与在影片当中。电影中没有动人的音乐,只有汽车发动的引擎声、周围人群的交谈声和主角的对话。给人一种朴素真实的视觉感。电影带给我们的也是强烈的真实感,将中产阶级的纳德和西敏和底层百姓瑞茨和哈德特两个家庭作出对比。也许他们本都是善良、勤劳的人,但各自困窘的生活和显著的阶级差异让他们难以平等、心平气和地交流。于是,支撑人际关系的基底也在瞬间因为个人的欲望和愤怒而被狠狠击溃。电影当中有着不断的争论和对峙,干扰着我们对整个事件的判断。导演并没有对任何一方加以辩护,对立的两方都各有“对的”或者“错的”行为。他们都在不同的选择之中进行挣扎。

【宗教信仰和人性弱点】

瑞茨是一个信奉上帝的伊朗女人。宗教的信仰使她有一套很严格的操守和道德观。瑞茨不敢搀扶行动不便的纳德的父亲。纳德的父亲小便失禁,瑞茨出于善意想要给老人处理脏污的衣服,但又受制于宗教道德,她甚至不得不用打电话向宗教权威请教的方式来抉择自己的行为。这种禁止是伊朗女性不得不遵守的传统。随着情节发展,当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维护丈夫脆弱的自尊,而不得不坚持谎话的时候,最后纳德要瑞茨面对《古兰经》发誓,她恐于灾难降临,终将事实和盘托出。

【现代与传统】

“伊朗社会并没有西方化,我认为它只是现代化了,人们在他们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现

代化了,伊朗人民的真实面貌就是这样的,更确切地说是伊朗的中产阶层。这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的。”导演阿斯加?法哈蒂如是解释。西敏的红头发、进口车、想要移民离开伊朗的思想等,这些都表明了伊朗已经开始现代化了。但是作为传统的瑞次却依旧固守着传统的生存方式。瑞兹所代表的底层人民,在与西敏所代表的中产阶级的单独对话后,终于达成了理赔上的一致,然而短暂的共和却无法弥补两者间巨大的缝隙,纳德要求瑞兹将手放在《古兰经》上发誓的时候,传统与现代同时遭遇了荒诞与狼狈。

【婚姻与自由】

影片一开始就是纳德和西敏面对法官要离婚的场景。虽然纳德和西敏在电影中不乏争执,甚至最后为了女儿特梅而吵得面红耳赤,但两人对彼此仍旧有爱意。西敏想要自由,伊朗虽然是现代化了但是他对于女性还是有着诸多限制。西敏不愿成为整天在家照顾公公的家庭主妇,她在外做教师,寻求自立,也想让女儿到外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一方面她还是爱着纳德,还是想和纳德在一起生活。影片中西敏开车载着纳德的父亲回娘家,西敏就在说,“他连你别走,别这样,我不想离婚”这样的话都没说过。西敏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之中依然是割舍不下她和纳德的爱情与婚姻。

【谎言与诚实】

瑞茨爱家人,同样爱她信仰的真神安拉,她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只能瞒着失业的丈夫去帮忙照顾纳德的父亲赚钱。纳德撒谎自己没有听到瑞次怀孕的对话。正值青春叛逆的女儿特梅撒谎自己告诉父亲女佣向家教要号码的事情。她在谎言的间隙里,轻易地窥视到了生活的真相,然而,为了让自己的父亲免除监牢之苦,她在法官面前背叛了自己的诚实,也许从那一瞬开始,她才触碰到了真正的生活,与生活的真相相去甚远。在几场和法官对话的戏份中,他们每个人仿佛都拿着一把尺子,衡量其中的利益与道德,既要保全自己的家人,又不得不说遭受谎言带来的愧疚。而这一切,都是在最后瑞茨说出真相后爆发,沉寂。他们说的都是真话,纳徳没有推瑞茨下楼,瑞茨没有偷纳徳的钱。 既然这是由万能的上帝引起的混乱,也应该由上帝来作个终结。

纳德、西敏和女儿特梅从瑞次家里出来后就发现自己的车被砸了、一家人在路上无言以对。他们能说什么,发生这么多事情最后的结果却是如此。片尾依然选择在法庭,依然是纳德与西敏的离婚事宜,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可真的回到了原点吗,即使他们依旧毫发无损,可是他们的心已经经历了许多,能懂的他们都懂了,该决定的他们都决定了。特梅走进去含泪向法官说自己的决定。其实我很不愿意看到这种选择的场面,因为觉得不论选择哪一边都会有伤害。所幸导演最后没有交代出特梅究竟是选择和西敏移民去自由开放的西

方,还是和纳德一起继续留在矛盾重重的伊朗,。影片的结尾是纳德和西敏两个人在走廊上,一人站着一人坐着等候。纳徳坐的是最近镜头的右手面,而西敏坐得远离镜头,并且在中间隔了一层玻璃,面部表情失焦。说明二人心灵已经有了隔阂。耳边传来远处男人和女人的争执声,最后一段轻柔缓慢的钢琴曲慢慢响起,一个个的音符溢满沉重的离愁。这是整部影片中唯一的音乐,故事在这里走向结局。留给观众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在电影剧情的进展下,已经牵扯出宗教信仰与人性弱点,现代与传统、婚姻与自由、谎言与真实等等相交织的矛盾,而当这一切都无比纠结之时,我们却能看得通透,看清他们每个人的挣扎与妥协,看清他们的善与恶,看清伊朗社会的某些现状,同时对于自身有着反思;这不得不说是这部伊朗电影展现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