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书评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书评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写作完成的,是马克思针对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尔撰写的一部评述法国政局的著作。

法国大革命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一世发动政变,改行帝制,实行军事独裁。1851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废除共和,复辟帝制,号称拿破仑三世。马克思此篇著作即借用了“雾月十八日”这个日子,表达了对在历史条件阴差阳错的驱使下称帝的路易·波拿巴的强烈的讽刺。

本书按大块分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总述的叙,第二部分对具体历史的详细论述,以及第三部分马克思对此历史事件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结合当时法国的经济社会环境与历史因素,进行的独到的分析,尖锐深刻。

在书中,马克思灵活运用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将当时错综复杂的事件一一剖析、理清,解释了这些看似离奇、不可思议的、毫无头绪的历史事件中的必然性与互相的联系。

整本书叙述的历史事件可简单概括如下。

1848年2月,法国巴黎人命武装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挫败了资产阶级企图保留君主制的阴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窃夺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但是暗中调集反动力量,实施敌视无产阶级的政策,迫使巴黎无产阶级发动了六月起义,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起义被镇压下去。资产阶级共和派在打击无产阶级的同时,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在1848年12月选举中败北,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他联合大资产阶级的“秩序党”打击资产阶级共和派,成立“秩序党”内阁。“秩序党”控制的“立法会议”代替了共和派的制宪会议。“秩序党”执政以后,内部各派争权夺利,自身力量遭到削弱,路易·波拿巴靠着自己的“十二月十日会”,用各种手段同“秩序党”斗争,最后把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里,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文章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过往的历史对人们创造新的历史的影响。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已有的历史条件对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制约性表现于,人们在解决当代历史任务时,不得不召唤亡灵给予帮助。”这句话的意义即在于人们在试图

创造历史时并不是凭空创造的。世界是连续的,历史是连续的,历史前后的互相影响无法被消除,无法被忽略。人们创造历史,是在原有的条件的基础上,在其帮助、限定下创造历史。把这个抽象的理论移到马克思生动的比喻言论和此次事件中拿破仑的历史被反复利用的事实中,就成了马克思最终表述的这句话:“在这些革命中,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勉强模仿旧的斗争;是为了提高想象中的某一任务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回避在现实中解决这个任务;是为了再度找到革命的精神,而不是为了让革命的幽灵重行游荡起来。”过去的历史正在不断地影响着新的历史诞生,马克思发现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讲述的是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使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常常出现革命动机和革命结果之间的矛盾。这一部分马克思细致地分析了此段历史,对各个阶级的代表性、利益、动机分别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指出了各个利益集团在这些动机驱使下“原本”想要达到的目的。然而这部分的精髓就在于最终发生的事实与各个利益集团的期望出现了戏剧性的偏差,以至于最后,路易·波拿巴这个痞子般的人物不但当上了总统,而且得以政变成功,复辟帝制。 看似戏剧,实非戏剧,这才是马克思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马克思为了展现这一团毫无联系的看似巧合的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分析时着重抓住了各个阶级特定的思维、阶级特征,当时的法国社会背景等等,利用唯物主义历史观,从本质上庖丁解牛般将这一事件的真相还原。从而得出虽然此次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帝制复辟,看似是社会的倒退,但是其本质与第一次的拿破仑称帝完全不同。这是一次隐藏在相同复辟之下的完全不同的事件,所以马克思在书中写道:“看起来仿佛社会现在忽然落到它的出发点后面去了,实际上社会还只是在为自己创造革命所必需的出发点,创造为保证现代革命能具有严重性质所绝对必需的形势、关系和条件。”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马克思对当时法国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的详细分析,指出了他们与这段历史之间的必然联系。马克思透过浮在表面的历史事件看到了其下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客观条件,抓住事件的本质,并且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概念,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国家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认为这一部分正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总的来说,马克思在此书中在不断验证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本书意义十分重大,它丰富了唯物王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用生动历史事实证明,社会的经济

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关系和阶级结构;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进行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阐明了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无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这部著作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述了革命的物质经济根源,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不断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和工农联盟问题。这部著作也是科学的史学著作,它用翔实的材料,分析了路易?波拿巴政变成功的客观因素和个人作用,把历史过程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我想着重分析讨论的是马克思在本书中无处不透露出来的对理论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灵活运用。

在第一部分的总叙中,马克思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历史是前后互相影响的,现在创造历史的人是在已有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这个条件可以是给予创造者以正向的推动,也可能是给予反向的限定。但是从宏观上来讲,推动和限定是统一的,对于一种可能性的限定可以表现为对另一可能性的推动,反之亦然。第一次拿破仑复辟帝制是法国历史上无法忽略的一页,况且离当时还不算太久远,书的主要对象路易·波拿巴又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这么一来在这一串历史问题的研究中,过往的历史影响便不能被忽略了。所以,那些所谓的“拿破仑个人的魅力”影响此次事件的论调就被否定了。对创造历史造成影响的不是拿破仑个人,而是当时那段既定的历史。如果说非要说是个人影响,那也只是个幌子而已。马克思为此列举了一系列例子,指出了这些个人的幌子在达到目的后当即被利用者抛弃的事实,进一步说明是历史本身的客观存在在影响着新历史的创造。这一部分的对英雄创造历史的否认,以及对历史决定英雄的证明正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运用。

马克思研究历史,始终没有离开过研究在历史舞台上的各个阶级。各个阶级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构成了马克思研究历史方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克思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讲述了各个阶级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动机、表现、结果以及其与它本阶级利益的关系。通过马克思的对各阶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各个阶级都围绕着它们各自的利益,在不断地联合、反目、暗算、攻讦。作为保皇党的秩序党,以及其下分属的代表七月王朝的大金融贵族和大工业家奥尔良派和复辟时期的正统派,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山岳党,被利用、革命果实被窃取的无产阶级,他们之间的互相的斗争、牵制、利用,使当时的法国社会乱成一团。我

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面对这一切复杂、难以理清的历史时,抓住不放的是各个阶级的利益所在,只要了解了他们的利益动机,就可以顺利地解释各阶级看似难以解释的行动,就可以看清各阶级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反应造成的互相的影响。这么一来,历史便清晰了。在这里,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抓住阶级这一构成历史的要素不放,分析便畅通无阻。

第三部分,马克思指出了路易·波拿巴得以称帝的原因。马克思指出了小农在此次历史事件中的力量。路易·波拿巴正是借着各个阶级斗争的客观条件,其个人独特的痞气与下流手段,还有小农心目中对拿破仑的幻想,爬上了皇帝的宝座。所以,马克思根据现实条件,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提出了建立以工人为领导的工农联盟即无产阶级国家观,这不能不说又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又一次灵活运用与发展。

究竟是人物成就历史还是历史造就人物,一直是世人思考、争论的话题。而马克思在此书中运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说明了是历史在给予条件,推动着人物去创造历史。

这个世界像历史与人物之间的这种相互的辩证的关系普遍存在,不管是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方面,处处可见其踪迹。所以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应该时刻注意这种主动被动间的转换的精妙,放开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问题。

马克思这种辩证的、从客观事实出发的、严谨的研究方式值得我们在今后学习并加以运用。

此书深奥,通读之后有很多地方我仍感觉难以理解。理解上若有偏差,希读者见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