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钢琴师观后感

影视音乐鉴赏与分析结课(论文)

题目:

《战地钢琴师》观后感

《战地钢琴师》观后感

从影视作品中,我看到的中国被侵略的历史总是充满着暴力与血腥,激情与勇气,那些不堪的过往常让我觉得热血和愤慨。然而,近几年的抗日剧愈显浮夸,令人失望。当我看到《战地钢琴师》这部片子的时候,如同枯树遇甘霖,身心都得到了洗礼。同样是遭到灭顶之灾的犹太人,他们的屈辱与苦难,没有太多战争场面的渲染,但我仍感受了无法言说的压抑与悲伤,不禁为那个存活下来的人伤心流泪。

《战地钢琴师》讲述了由艾德林恩·布洛迪饰演的主人公斯皮曼,一个很有才华的钢琴家在战争中幸存的故事。19xx年,德国入侵波兰。斯皮曼和他的家人难逃厄运,相继被抓走。纵然受尽屈辱,但斯皮曼仍庆幸至少还与家人在一处。然而,丧心病狂的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却使得斯皮曼亲眼看着家人被送上死亡的列车,他自己也开始了东躲西藏,战战兢兢的日子。最终,他用音乐感动了一位德国上校,在他的帮助下,活了下来,也等到了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影片的开始,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一双修长、优雅的艺术家的手,在琴键上潇洒地跳跃着,肖邦那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随著电波,穿过凝重的波兰上空,抚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战争而绷紧的心。纳粹德国的飞机、大炮声越来越近,艺术家的手在倔强地飞舞著,音乐在试图压倒隆隆的炮火声??直到炮弹袭击了他所在的波兰电台,他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挚爱的刚琴。在逃离电台的时候,斯皮曼遇上了美丽善良的多萝塔。多萝塔是慕名来听他的演奏的。当然这次相遇,也为以后斯皮曼逃离纳粹的魔爪埋下伏笔。斯皮曼回到家中,本来逃走或许是条很好的路,但最终错误的决定,导致了他们一家人最后的悲剧。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或许悲剧是注定的。当他们围着电台欢呼庆祝英法对德宣战的时候,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悲剧已经慢慢开始。若干天之后,多萝塔拜访斯皮曼先生,两人浪漫的散着步,聊着各自的理想。那天的蓝天白云,在后来战争的映衬下,显得美丽纯真,却再也寻不到了。

整部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斯皮曼的钢琴演奏了。第一次,就是电影开头的那一段。第二次,是斯皮曼从犹太人聚集区逃出来之后,在他躲避的住处,恰好有一台钢琴,但斯皮曼不敢弹,因为声音可能会把纳粹分子吸引来。于是,他只能靠自己的想像来安慰自己是在弹钢琴。因为连日的躲避,斯皮曼面黄肌瘦,衣服肮脏不堪。修长的、肮脏的、瘦骨嶙峋的手放在键盘上方,那么近,却不能触到。不得不说,这对于一个钢琴师来说,无疑是最残酷的折磨。优美的音乐在幻觉中响起,一切都是破旧的狼狈的,只有对艺术的热爱依旧。

第三次演奏,是他再次逃到犹太集中营的废墟的时候,给一位德国军官弹奏的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这次的弹奏,也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电影中席皮尔曼的落魄和钢琴的高贵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位昔日风度翩翩的钢琴天才,如今却因为饥饿而追赶着一个不知过期没有的罐头不放。他更瘦了,手指也更加纤细了。但是,当他触到琴键的时候,虽然一开始有着点小心翼翼,但那双手依旧充满力量,他整个人也是意气风发,让人动容。一束皎洁的月光从单扇窗中射进来,那光芒是如此的神圣,而斯皮曼的身姿也显得如此的圣洁,仿佛是落在人间的天使。他倾心的弹奏着,忘记了自己的落魄,饥饿,俗世间的一切好像都与他无关,他整个心都在曲子里,这是一曲发自灵魂的歌唱,是一种能让灵魂颤抖的声音。对面的纳粹军官在这一刻,似乎也听到了灵魂的呐喊,沐浴着音乐的圣浴,污秽的灵魂也得到了浊清。这次的弹奏是斯皮曼生命的转折点。如果没有德国军官的帮

助,很难想象,仅仅一罐罐头,我们伟大的钢琴师能坚持多久。在为德国军官惊心动魄的演奏之后,斯皮曼坐在阁楼上的低泣,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秒。我想,或许这场演奏勾起了他太多的回忆了,那些一直积压在心底的沉痛也在那一刻得到了片刻的释放,但是因战争而形成的创伤是没有办法痊愈的。

第四次就是战争结束后,钢琴师斯皮曼重新回到了波兰电台,生活再次归于平静,如同暴风雨过后的水面,静如平镜,波澜不惊。第五次就是结尾时的演奏,实际这也是一次最正规上的演奏,为钢琴师的形象画上了完美句号。

看着斯皮曼一路如此艰辛的走来,我会幻想如果我是他,肯定无法忍受与家人的分离,与死神一次次的擦肩而过。人应该有尊严的活着或者死去。但是,我却更加敬佩这个狼狈的躲避追捕,备受饥寒的煎熬,像水沟里的老鼠一般,“苟延残喘”着的男人。看着他在和家人分开后的哽咽哭泣,看着他手指轻弹幻想自己在演奏,看着他呆在封闭的屋子里饿的只能吃面包屑,看着他蜷缩在小暗格里睡觉,看着他一路走过断垣颓壁,看着他战战兢兢的度过每一天,我想,哪怕是出于本能得对死亡的恐惧让他如此艰难的活着,我们也没有理由去苛责他,他能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并且,我更相信,他想活下去,不仅仅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对于生活的热爱。他渴望活着,渴望再次弹起钢琴,渴望看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渴望能将家人没有来得及享受过的人生过的精彩,渴望再次与多萝塔漫步在蓝天白云下,渴望和平惬意的生活。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怎么会厌弃生活喃?

电影里,令人唏嘘的还有那帮助过斯皮曼的德国军官,他热爱音乐,却因为国家的号召无奈奔赴战场,他的良知并没有完全泯灭,但他最后却也成为战争的祭品,于19xx年死于苏军的战俘营。他的妻子和孩子或许还在家中苦苦等待。不难设想,二战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家庭,历史的苍白,让我们无能为力。还记得,最后有一个情节:当斯皮曼的一个朋友经过农场的铁丝网边那些被俘的德国士兵身旁时,他大声咒骂他们;当其中有一个人说他救过“那个钢琴家”时,他停下了脚步;当他和斯皮尔曼几年后返回农场已经找不到那个当年的德国军官时,他说:“我曾经咒骂过他,但是我已经原谅了他。”希望这种宽容,能够让德国军官的灵魂在天堂得到安息。

电影生动形象的为我们重现了二战时期中一段不光彩的黑暗历史。从中我看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伤痛,这种痛和苦我是无法描述出来的,也是如今中国的影视作品中一直未能表现出来的。斯皮曼那双被砖头磨出老茧的手,那双扒开冒烟残墙的手,那双被严寒冻僵的手,那双从德国军官手里接过面包果酱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轻柔、美丽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弹,文明战胜邪恶的宣言。电影直面抨击了战争的残酷,给我们启迪。它让我们了解到和平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见人性中的美好。这样的一部电影值得我们观看。我们必须认识到,苦难是人生必须要经历过的,经历了,才会知道什么是难能可贵。但是,由于人性的贪婪引发的战争,不仅仅是苦难,更是灾难,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流过血,结过痂,伤痕依旧隐隐作痛。泰戈尔说过,“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我们要用一颗宽容,坚韧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腥风血雨,同时,也不应忘记,在危难之际,给他人以帮助,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第二篇:战地钢琴师

《战地钢琴师》观后感

《战地钢琴师》是一部是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天才犹太人钢琴家瓦列迪克-席皮尔曼在二战期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在朋友的帮助下而四处躲避、逃跑的经历。面临着一次次的纳粹分子的猎杀,他总能幸运的逃脱,最终从战争中存活下来。我总觉他有种莫名的智慧,或许叫生存的智慧,也许是这样,只要活着,一切都会好起来。

电影以六七十年代黑白背景开始,一段优美的钢琴曲把我们的视觉带到主角瓦列迪克-席皮尔曼的现实生活中。席皮尔曼在华沙的一家电台工作。他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之间滑动,弹奏出悠扬动听的音乐,直到德国纳粹的飞机轰炸他所在的电台,他还是那样不舍离开他所钟爱的钢琴,他要弹完这一曲。故事的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席皮尔曼对钢琴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给我们展现一个伟大钢琴家的形象。当然电影中的他确实是以为伟大的钢琴家,一位赫赫有名的华沙钢琴家,为整个波兰甚至是整个欧洲所敬仰。

或许是多萝塔拜访席皮尔曼先生,两人浪漫的散着步。但生活总是残忍的,尤其是处在二战时期的犹太民族包括席皮尔曼先生。他什么都不能做,或许只有在马路上散步聊天的份。故事到这里的时候,我以为他们俩个会擦出点爱情的火花,或许也应该有点罗曼蒂克的味道。但最终都没有,这点令我感到有点小小的遗憾。

电影名为《战地钢琴师》,但在钢琴的演奏上却寥寥无几,印象中只有五处,第一次是在电影开始;第二次是从犹太聚集区逃出来之后,在他躲避的住处,恰好有一台钢琴,但席皮尔曼也只能靠自己的想想来安慰自己是在弹钢琴,我感觉这恰是对一个钢琴师最残酷的折磨。对于我们来说,从欣赏电影的角度来看,导演给我们配上了动听的音乐,给我们以感觉那就是钢琴家席皮尔曼的演奏。

第三次演奏,是他再次逃到犹太集中营的废墟的时候,给一位德国军官弹奏的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我总感觉席皮尔曼这位伟大的钢琴家不够伟大,人应该有尊严的活着或死去,或许他只是出于求生的本能,整天面对着纳粹的杀戮,出于对死亡的畏惧,这也是人之常情,情理之中。但这次的弹奏,也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倾心的弹奏着,忘记了自己的落魄,饥饿,俗世间的一切好像都与他无关,他整个心都在曲子里,这是一曲发自灵魂的歌唱,是一种能让灵魂颤抖的声音。

第四次就是战争结束后,钢琴师细皮尔曼重新回到了波兰电台,生活再次归于平静,如同暴风雨过后的水面,静如平镜,波澜不惊。

第五次就是结尾时的演奏,实际这也是一次最正规上的演奏,为钢琴师的形象画上了完美句号。同时电影也对钢琴师席皮尔曼对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的赞扬,表现了善良人性的另一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