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后感,已经是尘封在记忆中多年的东西。对于很少读课外书的自己来说,真的被难住了。写什么好呢。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浅谈一下大一的时候看过的一本龙应台老师的《亲爱的安德烈》吧。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形式本身就是特别的。龙应台老师作为一位与孩子分开多年而与他们产生隔阂的母亲,出于想挽回孩子的目的,互相给对方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书信交流。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要了。”现实中何尝不是呢?分开了,联系少了,记忆中那份真挚的感情还在,但是是不是岁月确实把孩子和父母的距离拉开了呢?我也是会想拿起电话和父母侃侃而谈,但是电话接通之后,交谈总是平淡。简单话话日常,接下来呢???心里总觉得有股力量,闷在心里难以找到释放的出口。那些和父母打闹开玩笑的时刻,不知道怎么找回来了。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背上背包就浪迹天涯的欧美青年们,似乎他们的心比世界还大,所以在他们眼里看不见害怕,只有数不尽的好奇心与玩乐。但是也会疑问,难道他们不怕如此一来就耽误了学业,耽误前程吗?在这个读书才是王道的传统社会里,如此的放荡不羁是被谴责的吧。安德烈告诉了我答案:“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啊,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游戏,设定自己的对和错的标准。一切都是小小的、个人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再有“伟大”的任何特征了。”生活需要责任和规划,但是也需要我们有如此的清狂,才能享受生活,不是么?

 

第二篇: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第一次看到《亲爱的安德烈》时还没有书,只是顺手翻阅第8期《读者》,读到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节选,感动的涟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荡漾开来,经久不能平静。如同一个好看且有意义的连续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也会经历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安德烈无私地把与母亲沟通的经历和我们分享。

当我由懵懂无知,凡事依赖父母的孩提,成为了叛逆,急于追求自我与独立却因不够成熟而不时令人头的疼青少年,或轰轰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过,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书。我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如鸿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尝试著逃跑。想跑离父母经验的网,跑离父母呵护的关怀。我坚持要往父母认知的远路甚至是错路走去,我强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设起的是非对错。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实在是过于冲动过于自负。

后来,我买下了这本书。第一次阅读时,那感动却在不经意间被一个问题所取代。为什么?为什么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隔着两个不同文化的安德烈与他母亲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畅谈?再往下读下去,我对这本书有了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对于母子关系的描写让我觉得无比新奇,却又见解独到。安德烈的天真烂漫却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让我印象深刻。母亲龙应台对安德烈的尊重与鼓舞令我感动。渐渐的,我仿佛看到安德烈与龙应台面对面的谈话,有时是互相寒暄,有时是互相鼓励,有时在激烈的争论着什么,但这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淡淡的爱。对,是了,正是这其中的爱,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这温馨美好的画面。

再看看我呢,骄傲自负让我几乎完全听不进爸妈的劝告,有时和他们谈话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现在想来,多半是我的不对。

或许,我需要好好想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