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

小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

主讲老师:杨青青

活动目标:

1、感知红黄蓝色,并根据色彩标记匹配相应的瓶子。

2、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探索颜色变化的规律。

3、积极的参与活动,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2、音乐磁带、红黄蓝颜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魔术师,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我是一个魔术师,我能把这个瓶子里的水变漂亮,你们想看吗?

(2)教师跟着音乐的节奏摇晃瓶子,引导幼儿发现瓶子里水的变化。

2、出示很多瓶子,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1)教师:你想当魔术师吗?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摇动自己的瓶子吧!

(2)带领幼儿一起跟着音乐摇动瓶子,鼓励幼儿说说:你瓶子里的水变化了吗?变成了什么颜色?让幼儿可以和同伴自由交流一下。

3、观察颜色标记,开展“送瓶子回家”活动。

(1)教师(出示颜色标记箩筐):这是什么颜色?这是彩色小瓶子的家,你会送瓶子回家吗?

(2)引导幼儿根据颜色标记,将自己手中的瓶子,放在相应颜色标记的箩筐里。

4、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教师换一个瓶盖,摇晃瓶子,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变化。

(2)启发幼儿想一想,瓶子为什么会变成×颜色呢?幼儿自由讲述。

5、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跟着音乐摇晃瓶子。

(3)教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6、活动延伸

教师(出示橙色、紫色、蓝色画的作品):我把这些变出来的颜色画出了漂亮的画,小朋友让我们也一起拿着自己变出来的颜色,去画一幅美丽的画吧。

 

第二篇:大班科学活动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课后反思(第二本)

影子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将融于幼儿生活中是新观念的体现,设计活动旨在通过让幼儿探索影子,让幼儿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活动开始,我以手影游戏导入,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可以使幼儿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中来.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影子,让孩子从实践中感悟出真知,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并发出火花。第一次操作后,孩子们获得了”因为有光,物体挡住光,所以产生影子”的道理.接着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导入,观看多媒体课件”生活中的影子”,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形状、大小、变化的兴趣,从中引发第二次探索的兴趣。第二次探索的重点是引导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在这次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秘密,所以我请几名成功的孩子到前台来示范操作,我进行引导小结,然后让所有的孩子进行第三次操作,并要求孩子把操作结果记录下来,效果很好,所有的孩子都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自信心。最后,向幼儿介绍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弊端,可惜的是孩子们这方面的经验特别匮乏。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我抓住了孩子对科学现象好奇、好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充分自主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玩毛线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是如果在活动中提供的范例太多,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会局限幼儿的思路,幼儿的作品多数会以模仿为主,创新内容单一。因此,我们在指导幼儿活动过程中,注意采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自己作出结论,自己在探索中主动学习。毛线变变变活动旨在让幼儿由易到难,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但是一些技能技巧还是需要老师去合理的指导,幼儿才不会畏难而退,才能使幼儿建立起创造的自信心,体验创新的乐趣。

大班绘画活动《我在变》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内容的选择为了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了扩展幼儿人物绘画的经验和思维,我设计实施了活动《我在变》,人物绘画是幼儿绘画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人物绘画能力,但在表现人物的动作形态上还显得不够丰富和大胆,因此我把此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1、感知人的多种身体姿态,大胆运用线条表现出其中四种身体姿态并能自主想象添画。2、体验绘画的快乐,感受成功。力求通过由西画的教学组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扩展幼儿的绘画想象思维,给他们一个***、轻松的创作空间,用手中的水彩比捕捉其中的一些动作形态。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活动一开始,为了能充分的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我设计了游戏《我会变》,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念儿歌边做不同的身体动作“我爱玩、我好动,我会变、变、变”幼儿随即在轻松、自然的游戏氛围下进入到了主题。如果说成功的活动引入是一个良好的开头篇,那门教师的范例引用和生动的语言启发就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篇。范例是教师组织幼儿绘画活动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那如何让范例在此次活动中充分发

挥它的积极作用;如何使范例体现出趣味化吸引幼儿的注意呢?我在活动准备时就在考虑,我诶幼儿准备了苹果形状和蝴蝶形状的两幅范画,上面分别有八个不同身体形态的娃娃。当我将它们以一处是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发出一声又一声的感叹“哇,是这样的啊” 我在出示每个娃娃的同时,注意有语言启发幼儿进行观察和模仿,并提问“他在干什么?你能学一学吗?他在什么地方?”这样幼儿在充分感知范例的基础上,发现了不同形态娃娃的典型特征,随即抓住了绘画要点,同时此时每个幼儿都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物形态并产生了动笔绘画的欲望。于是我顺水推舟鼓励幼儿选择其中的四个人物造型进行绘画。同时教师的角色由引导者变成了支持者和鼓励者,退到了幕后开始了巡回的个别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在事先准备好的苹果和蝴蝶形状的画纸上认真、大胆的作画。只看见眼前一个个生动的不同形态的娃娃逐渐出现了。有的在月亮上跳舞;有的在花园里做早操;还有的正背坐着看星星呢。有的幼儿想把不同形态的娃娃画在同一个背景下,可惜被分割的画纸限制了。幼儿今天的画画得是如此的生动,背景的添画也极富想象力,这是出乎我意料的。为了使幼儿获得足够的成就感,我在活动的尾声让幼儿相互看一看、说一说,并可以推荐自己觉得好的作品,夸夸它好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来,幼儿在评价中获得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知道了自己以后再画人物化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回顾此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我尝到了在绘画活动中运用多个范例的甜头,同时我觉得它也是这一活动的亮点。多个范例的运用可以从视觉上刺激幼儿,从而帮助幼儿扩展创作的空间,使得画面更富想象力,更加适合幼儿个性化的表达。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各种造型生动的娃娃和富有想象力的添画与教师出示的多个范例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同时在这个关系中,教师的语言启发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教师一步一步的提问促使幼儿大胆的去想、去做。当然在此次绘画活动中,也有一点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我为幼儿准备的画纸限制了幼儿画面布局的发挥,我不该暗示幼儿分割画纸,画面的布局应是幼儿自己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创作地位,也才能满足幼儿个性得的表达。在以后的绘画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活动反思

1.本活动的组织来源于幼儿生活,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实际需要。

2.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性,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3.活动中教师不是单纯的教授,而是以启发引导为主,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思考,寻求答案,使幼儿主动而非被动地参与活动。

4.活动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思考,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达到活动目的。

《颜色变变变》这节美术活动是以魔术师变颜色为主线,是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整个活动,我让孩子通过看、听、讲、操作等多种渠道,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同时,我为幼儿设计了记录卡,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我先示范,激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动手操作,怎么把两种颜色和起来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后,并请幼儿做好记录。由

于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思维积极,大胆操作。整个活动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同时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操作能力都有了促进和提高。本节活动课的目标基本达到。通过这节活动,足以体现出在艺术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我发现的变化》活动反思

此活动是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大班综合活动,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袁老师给我的启发和感触有很多,首先是富有情趣的内容、材料、情景与培养幼儿专注习惯的方式方法等,充分肯定了晶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南、北方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别。

她从鼓励尝试、自主建构体现教学中的发展价值,袁老师让幼儿大胆的表述生活中自己所发现的各种变化;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学蕴含了学术。开始多数幼儿认为很多东西都是不会变化的,因为在幼儿的已有的经验里涉及不到所有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袁老师没有去纠正,而是选择用事实去证明,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的去探索,去创造,去体会,去获得知识。

回想起自己带班的时候,总觉得没有时间观察孩子们的能力,而今,我渐渐体会到观察的机会完全可以自己创造,只要与孩子一起相处,就有观察的机会。让教育来源生活,回归生活,有时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真的会带给自己一阵阵的惊喜。就像袁老师所说:“他们是一个个信息个体,告诉你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什么是他们需要的,他们甚至还是一个个小老师,帮助你及时捕捉一个个教育契机,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个指导策略的信息,并不止一次的将我单一的设想——提升。这一切都令我欣喜不已。”袁老师特别注重幼儿思维的变化与活跃,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袁老师让幼儿带着变化的眼睛,延伸对父母的爱。这就是在我观摩后的实践中真实的感受,从整个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具有很大的自我学习的发展潜力。

《我发现的变化》活动反思:

在设计和组织该活动时,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一个重点,培养辨证科学的态度

在科学活动中,以下几个要素彼此作用、互为关联:(1)幼儿探索的态度。(2)幼儿探索的对象。(3)幼儿探索所需要的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描述、比较等)。(4)幼儿探索的结果(所得到的经验、事实或者所形成的概念)。其中探索态度的养成是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于是,我把这个活动的重点目标定为: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虽说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在该活动中,活动一开始,当我拿起幼儿放在“不变”一栏里的生活物品时,只有一半幼儿认为“这些物品会变化”,到活动最后,每当我拿起一样物品,几乎每个幼儿都说“会变化”,并且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表明幼儿会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去观察一样物品了。而且,从讨论自然界的变化到生活中物品的变化,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幼儿对“变”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深度。

二、多重互动,呈现不同变化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幼儿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敏于发现自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幼儿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幼儿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该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了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有个幼儿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觉得别人不对的表现,说:“对于你来说,今天的最大变化就是学会了倾听。”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比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的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那么的不同。我觉得可以用线来形容。有的幼儿像一根直线,就如那位认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会变化的男孩;有的幼儿是一条曲线,或许经过谷底与波峰的反复挣扎。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如那些原先把一些物品放在“不变”一栏中,最后都主动放在“变”一栏里的孩子;有的幼儿就像一条省略号般的虚线,通过一点一点的理解,串成自己的想法……无论如何,孩子们的变化是最可贵、最令人回味的。

大班数学活动反思:自然测量

每每与孩子闲聊时,总会时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老师,你看,这棵树多高呀。”“老师,我长大了,以前好多衣服都不能穿了。”“老师,小学的操场比我们幼儿园的大。”等等。每当这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问问: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高,多大呢?孩子们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用尺子,绳子、木棍等量,还有的小朋友想出用倒影来量。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孩子对测量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介于此,我安排了数学活动:“自然测量”。以此培养幼儿对测量产生兴趣,尝试借助工具测量周围物体,进一步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按事先预定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孩子们兴致浓厚,能大胆尝试各种工具进行测量,也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测量的结果。活动结束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反思。认为有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1、提供的测量工具丰富且富有创意。如:吸管、粉笔、牙签、纸盒、帽子等。

2、提供很大的操作平台及思维空间。不只是在活动室里测量,也延伸到户外。如量滑滑梯、图书架、操场等。也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在操作中通过对比、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4、重视区域活动。活动结束后,重视活动延伸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测量各种物品,并做好记录。整个活动,尽力体现以孩子为主,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大多数孩子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然而,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儿由于个体差导,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测量工具的投入数量及种类应如何把握“度”。

3、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生活中的标志》教学反思

本次优质课活动我选择了社会《生活中的标志》,目的在于引导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在认识一些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并尝试运用。

导入环节,我首先请幼儿观看了一段录像,激发幼儿的活动的兴趣,当录像中出现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时,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出标志的名称,知道了交通标志给行人、车辆提供了指引,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展开部分共有五个环节,首先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标志;孩子们说的都很好,有的说在幼儿园的走廊上见过“当心触电” 的标志,有的说在大众广场见过“必须戴安全帽”的标志……看的出孩子们对生活都很关注。第二环节教师出示课件,和幼儿一起熟悉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后请幼儿讨论标志的用途。接着教师引导幼儿给标志进行分类,在这个环节中85%的幼儿都能说出标志可以按照颜色、形状、意义等进行分类,基本达到了活动的目标。

展开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当大屏幕上出现画面时,幼儿能迅速将场所应出现的标志找出来,通过此游戏巩固了幼儿对标志的认识,使幼儿初步学会了运用标志。 有用的工具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因此,在我本次的探索活动中体现的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对工具的定义也非常的宽泛,幼儿园的孩子们对身边的常用小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对这些小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更不知道怎么正确使用。于是,我选择了三样小工具设计了这次活动,通过让孩子们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来认识一些工具,从中获得一些正确使用小工具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开始,我将一个有悬念的开头把本次活动的内容巧妙的隐藏在里面,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这一环节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很快进入了我预设的情境中。

两次的对比尝试活动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是要让幼儿感知使用工具的方便,我除了鼓励幼儿各种工具都试一试之外,尽量减少直接指导、语言提示,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去发现。

集体的探讨交流能够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最后的环节中,我请幼儿直接演示并完成记录,能够给幼儿一个直观的理解,让幼儿得到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对于哪种工具能够既方便又牢固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帮助幼儿整理归纳提炼认知经验。

这次活动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激发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活动在前,认识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因此,活动中,幼儿很主动,很开心,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不足的是,在本次的活动中,没有给孩子们每人一张记录表,由于幼儿情绪比较高涨,在最后场面有点混乱,而我也有些急躁的加快了步骤,使活动显得有些草草收场,今后在这样的活动中,还要帮助幼儿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