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体现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就从生活中入手设计了一个情境,为了给防洪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需要知道堤坝的横截面的面积。让学生产生疑问,如何去求横截面的面积呢?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好奇心去探索。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

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探索过程,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五、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注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解决问题。本课安排了几个环节。一提出问题:如何求堤坝的横截面面积?(求梯形的面积)。二复习: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并让学生操作。三尝试:试着将两个一样的的梯形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尝试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四探索: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拼移、割补、旋转等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五小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六解决问题: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堤坝横截面面积。

在这节课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运用割补,平移和旋转等的数学思想,掌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因此养成自觉观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因此学生是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

 

第二篇: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后我的内心还是沉甸甸的,虽有成功之处但也存有一些不足。这节课我是这样设想的:

一、重视知识的迁移。

    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学习过程中,先前学习的内容对以后学习的知识产生各种影响。古人说过:“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这些话都很好地说明了迁移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讲授《梯形的面积》,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经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所以,在一开始,我带领学生通过课件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从而为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奠定了基础。

    二、重视动手操作,持续扩大自主探索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两种学习方式,“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所以,在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遵循“猜测——动手操作——转化——公式总结——尝试应用”的基本模式,实行操作。在操作前,我先让让学生根据合作要求,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等腰梯、一般梯形通过自己的操作,拼成一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在学生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后,再通过填写报告单的形式,找到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的关系。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探索的空间。这样的探索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结构过程,提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在本节课教案的前设计时,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书中展示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采用多种办法,如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还有使用割补的办法将梯形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使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当然好,但在推导公式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推导水平有限,只有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计算过程,学生比较好懂。其他方法推导过程计算就不好懂了,毕竟学生所学知识有限,加之一节课的四十分钟也是有限的。我当时想是讲好懂的一种方法,还是讲好多种推导方法。只讲好懂的一种,学生容易理解。但又有点违背书上的设计意图,多种方法都讲吧,课堂时间有限,加之学生在计算公式的推导上又不好懂。困惑了许久,最后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情,还是选择了前者为重点。教学中,学生都受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定势,选择了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这种方法学生好懂,并能在合作要求和操作记录单的指引下自己推导公式。其他的分割、拼补的方法,我仅仅引导学生想了,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因为这几种推导方法要涉及乘除法运算定律、性质和等式变形,学生的推导会有困难,所以我并没让学生一步一步去计算去推导。我认为这样设计很好,既让学生掌握了简便易理解的推导过程,有了解了其他的更多的推导方法,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

就在我准备好了《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课件等待进度上汇报课时,正好又与徐红英参加的教学技能大赛所抽的授课内容不约而同,当时我们年级组的六个班的教学进度都还没有上到,经过我们几位任课老师的商量,决定让徐红英老师在五(2)班先试讲,因而就牵动了陈梅老师赶进度。我和徐红英老师就在两个何老师和温老师的建议、指导下改进着自己的教学设计。

但是,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存有着一些不足。

1、因为技能大赛的突然出现,且与我的汇报课内容相同,加之听了几节技能竞赛课,使我的预先设计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干扰,总在持续修改教案,导致上课时进程不太顺利。

2、课前对学生的预设还不够。课堂上组织学生实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不太理想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但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

3、应变水平欠佳。当实行到最后的课内拓展题时,听到了下课铃声就忘

记出示那道题的算式,就匆匆小结下课。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敬请各位老师开诚布公,发表意见,提出中肯建议,我一定虚心接受,更便于我今后在教学工作中健康成长。为贺兰回小辉煌的明天增砖添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