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和变阻器的教学反思

电阻和变阻器教学反思 1、在一班上“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中电流及两端电压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我一改以前做法,拿出一根导线在手中提问“这根导线现在在我手中未接入电路,它是否有电阻?”没想到问题一出就在教室内引起轩然大波,讨论异常激烈。结果举手表决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认为此时无电阻,郑同学还作为代表振振有词的发言“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回到电阻的定义上看,定义是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老师手中的导线未接入电路当然无电流通过了,也就无电流可阻碍了,所以没有电阻。”很多学生也一边听一边点头,我说“小郑同学能回到电阻的定义上去分析这一问题,而不是凭感觉判断单凭这一点我们就要向他学习,学物理就要学会理性的分析问题,他认为定义中的‘电流’二字是判断时的关键词,有没有不同看法”这时候教室内学生没有什么反应,接着我让学生把定义齐读三遍边读边思考,读过后有人有不同意见了,他认为关键字应该是“阻碍作用”几个字,这时我因势利导“如果关键字是这几个字我们又该如何判断了呢?没有电流是否意味着就没有阻碍作用了?”学生们开始议论了,最后很顺利的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电阻依然存在,这时我说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知识有点相似?学生马上想到机械能的判断加深了印象。这一过程大约用了五六分钟,但我认为这很值得,首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让他们自己在思考中否定自己,可能效果要比老师直接说好多了。下节课我准备找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说说这个问题看看效果究竟如何。

2、在学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假如现在让同学们来一次钻管子的比赛,在你面前有一堆管子,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管子?”学生立即想到选择粗一点、短一点、光滑一点、管内无阻挡的管子,这样作为该知识点的引入我认为比较形象、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接着我又问学生这么多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导体的电阻,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预习书中的实验探究内容(现在上课时我开始注意尽可能多的给时间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用袁局的话说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一厢情愿的说效果其实不一定好。)接着学生关上课本,提出两个问题:如何选择导线?如何比较电阻的大小?学生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之后的实验结论学生都是自己总结的,其实这样上课老师还听轻松的,少讲了好多话。

 

第二篇:电阻教学反思

《电阻》教学反思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在一节物理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电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直接用教材知识下定义学生很难明白,不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因为在引入电阻概念上,本人引用生活中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导致速度不同来作类比,并通过实拍的视频来说明。

三、利用生活情景来作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