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作者:董福慧 时间:2012-08-13 19:37:20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本内容选自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樊发稼的一篇文章——难忘的故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1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生:第三部分可分为两层。

生:第一部分(1自然段)、第二部分(2—7自然段)、第三部分(8—13自然段):第一层(8—10自然段),第二层(11—13自然段)、第四部分(1自然段)。

师:同学们对上节课学的内容掌握得非常扎实。你们觉得樊发稼的故乡美吗?

生:美。

师:最美的是哪儿?

生:芦苇。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或看着大屏幕,自由读11课的8—10自然段,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你就动笔把它画下来。

生:边读边画。

[评析]“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好的读书习惯,也是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手段。让学生们边读边画,让他们在无形中养成了习惯。

师:谁愿意把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与大家交流。

生: “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浮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这句话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让我仿佛看到了随风摇曳的芦苇。

师:作者把自己故乡芦苇描写美,你能认真地读,用心去感悟,并能将自己的感受,清楚、生动地表达出来,你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出来吗?

生:(读)“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浮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师:谁还想美美地把这句话读出来?

生:(读)“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浮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师:你读得真不错,如果声音再洪亮些,会更好。我们大家来一齐把这句话美美地读出来吧!

生:(齐读)“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浮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师:还有谁想读一读,说一说?

生: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师:这句话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芦苇的多。

师:哪几个词凸显了芦苇的多?

生:几乎、所有以及都有。

[评析]从重点词句入手,既锻炼了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好词好句。再通过读,加深学生感悟应用恰当的词句及修辞手法,能使文章酣畅淋漓。

师: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感悟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退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这句话中的一个“探”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芦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寒意犹存的初春破土而出。

师:你学习时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连老师都要向你学习了。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

师:好,你说。

生:这句话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师:哦,你说得太对了,在写作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谁能说一个拟人句?

生: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生:葵花向着太阳露出灿烂的笑容。

??

师:同学们,对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学握较好。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时,能做到恰当应用。接下来我想找名同学,将文中这段应用了拟人手法,将芦苇描写的栩栩如生的句了用自己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退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师:听着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老师也有读一读的冲动,可以吗?

生:可以。

师:(配乐读)“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退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师:那么多的芦苇、那么绿的芦苇。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采用比喻、拟人方法展示了一幅乡村芦苇图,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芦苇是故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板书:一道风景)想看看芦苇的美景吗?(课展示芦苇图与课文结合)请同学们边欣赏芦苇的美景,边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地齐读8——10这三个自然段。[评析]课堂上,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充分看出学生平时的朗读功底,真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忆童年趣事。

师:同学们,芦苇的美景令人陶醉,可让作者不能忘怀的是芦苇给作者童年带来欢乐快去课文中找出体现芦苇给作者带来快乐的事,喜欢哪件趣事就读哪件,并把最能体现快乐的句子找出来,读给你的小组成员听。

师:文中描写了哪几件趣事?

生:三件。吹芦叶哨,做芦叶船,捉纺织娘。

师:把你们最喜欢的趣事读出来吧!

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

师:故乡的芦苇不仅美丽,更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回忆。作者家乡的美景只有芦苇吗?

生:不是。

师:还有?那就把它找出来,然后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课件出示2—7自然段)。

师:说说作者的故乡还有哪些美景?

生:作者的故乡有小河、有野花、有油菜花;还有棉花等等。

师:等一下,你为什么要加个“等等”?

生:因为有个省略号,它表示还有很多美景没有写出来。

师:学习用心,做事细心,所以你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评析]小小鼓励是一剂兴奋良药,不仅体现为对成功的欢悦,更对以后的交往能力、习惯养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师:作者的故乡太美了,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再现作者故乡的美景吧!

生:齐读2—7自然段。

师:题目是故乡的芦苇,作者为什么不要不惜笔墨写这些美景呢?可否删掉?

生:不可以,因为作者主要想写故乡的芦苇,但作者更想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所以作者将这些美景略写,也是为了衬托芦苇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的回忆。

师:说得真好,写作时做到详略得当,就能更清楚地表达我们的用意。

[评析]抓住本文的写作特点,注重利用特点渗透写作方法,高年级写注重详略得当,教师在这里犹如蜻蜓点水掠过却能在学生心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四)情感升华

师:作者用巧夺天工的文笔,向我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了真挚的情感。向我们轻轻的吟唱我怀念故乡,我爱故乡。

生:(齐读配乐回家)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当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师:故乡的美,令游子魂牵梦萦,故乡的情,让天涯游子牵肠挂肚。离开家乡多年的作者,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芦苇,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读配乐回家)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评析] 入情入境地读,激起了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的心中,故乡的芦苇已成为思念的筝线,作者思念家乡的深感,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不是也和作者一样涌起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吧?想一想,你的家乡有哪些美景呢?课后请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

作者以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了儿时与芦苇有关的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文章生动感人,主题鲜明。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所以在读文方面,我设计了许多的“读”,有层次地读,有目的地读,多种形式地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互读、朗读展示等激发措施,让学生乐中读,读中学。让学生自主读课文,五年级读通过课文已不成问题,,在本文教学时,我营造了一种思乡的情绪,通过相关的配乐朗读营造情

境,让学生入境生情,进而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强化读文的情感。并能在教学中注重写作方法的积累。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细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快乐的?只是让学生凭自己感觉在读,所以理解文章内容上不够完整。再者,在学习课文时,仍然让学生按自然段学习,忽略了课文的整体性。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使其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总评]本篇课文教学,体现了董老师以情引路,以读为线的语文教学特色。本课教学具有:

注重写作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多次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注重写作方法的积累。

情感渲染深刻到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带动了学生了情感,时而激动得令人热泪盈眶,时而轻松愉悦令人心旷神怡,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都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的强烈的共鸣。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一节课下来,师生一起感受美景,一起被作者的思乡情感所感染,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了轻松愉悦,老师抑扬顿挫的声调,把学生带入作者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无形中燃起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

 

第二篇:9故乡的芦苇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关于“故乡的芦苇教...”的内容

本站搜索更多关于“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新课

板书“芦苇”。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芦苇吗?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汇报

师:归纳板书(物美,趣事)

三、美景品读

(一)故乡风景图

师:作者的故乡在哪里呢?

生:汇报。

师:由于工作原因,作者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依然对故乡非常的怀念,他曾这样感慨: 生:接读(生我养我的故乡啊……….)。

师:作者缤纷记忆中,梦幻般的故乡什么样呢?

生:汇报

师:这些缤纷绚丽的景物都打到了老师的心,那你喜欢那种呢?

生:自由发言

师:四种景物各有各的特点,四种景物都那样缤纷绚丽,你们想不想走进作者的故乡亲眼去看一看呢?(放课件,配乐读课文)

师:同学们,作者的故乡美吗?你们谁想像老师一样美美的读一读?

生:读文。(找两个学生读——齐读)

师:评价(你读得很美;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置身于作者的故乡;你读得太美了,老师也看了缤纷的色彩)

师:这几种景物在南方是很常见的,为什么到作得的笔下就变得如此生动呢?作者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哪此修辞方法?

生:比喻;排比。

(二)芦苇飘逸图

师:然而,令作者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去是那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师:老师找同学读课文,其它同学细细品读,想一想你在哪里感受到了芦苇的美。

生:读课文8、9自然段

汇报

A一片片,一簇簇(板书 多)

B“碧玉似的”芦苇很绿。师引导,“碧玉”是一种很珍贵的饰品,它不仅颜色好看,而且还有光泽。那芦苇如碧玉一般,仅仅是绿得美吗?(绿得很鲜亮)

C“修长”你们知道一般我们都用修长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吗?(人的肢体)作者说芦苇具有修长的秀枝,我们联想到什么呢?(美女)近看那摇曳的芦苇如同美女在舞蹈。远看呢?

师:是啊,无论是近看还是远看,芦苇都那么美。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恬静,飘逸

师:看到这样恬静,飘逸的美景,老师朗读的激情也由然而生。我们来读一读这部分好吗?(学生读——评价——生再读——举手的同学一起读)

师:老师这样出示句子,你能补充完整吗?(发现能背诵的同学,表扬)

师:同了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一次次的走进作者的故乡,看到那恬静飘逸的芦苇画面。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说: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者在对芦苇描写上,除了运用修辞方法外,还采用的动静结合的写法。你能找出哪部分是动态描写,那部分是静态描写吗?

师:一静一动,怎能不让我们感受到芦苇的恬静与飘逸。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一样写了几种故乡的景物,他重点写的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

师:这是一种详略对比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可以运用。

四、回忆趣事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眷,作者还用那丝一样的情结,为我们讲述了他童年的趣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至13自然段,想一起作者为我们讲叙了几件童年趣事,并给每一件事起个小标题

生:默读课文,汇报(吹芦叶哨儿;做芦叶船;抓纺织娘)

师:你喜欢哪件事呢,就读一读,然后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A吹芦叶哨儿

师:你们有吹叶子哨的经历吗?

师:如果你能出吹声音,你会是什么心情?那么吹出美妙的音乐的作者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师: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快乐。

B做芦叶船;

师:听过美妙的音乐,你还想说说哪件你感兴趣的事呢?

学生自由发言,抓住做芦叶船的过程。放芦叶船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师:放走充满幻想的芦叶船,就让我们一起去捉纺织娘。

C抓纺织娘

师:你们见过纺织娘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你有捉过昆虫吗?根据你以往捉小昆虫的经历,作者会是怎样捉纺织娘的呢?

生:汇报

师:在捉的过程,你是怎样的心情。捉到之后呢?

生:汇报

师:经历了既紧张又激动的过程。捉到纺织娘,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乐趣呀?

生;汇报。

师:听了作者这些故乡,你认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生:汇报。

师:你发现了吗?作者在每讲述完一个故乡后,教用了省略号,我们换成句号,行不行呢? 生:汇报。

师:无论是捉纺织娘,还是还是吹芦叶哨儿,或者做芦叶船,都给作者还来了欢乐,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说: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五、情感升华

师:那么令作者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童年的美好回忆。

师:因为作者的美好回忆与芦苇是分不开的,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说: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作者将这一些都源于一个“爱”,来抒发对谁的热爱呢?

生:故乡

师:同学们,你也一定热爱自己的故乡吧,请你也仿照课文先写景后叙事的写结构,讲叙几件你童

年的趣事,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然后和老师一起分享好吗?

师:“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作者用最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洋益着一缕缕真挚的情感,向我们诉说: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认识、会写11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芦苇吗?(生答)

2、师介绍芦苇。

3、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二、师感情读课文

1、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

师过渡: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 ㈠赏芦苇美景(学习2—4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引导说出:绿、,师板书)

3、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①指名读句子

②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两个比喻句呢?

③师指导朗读

④师: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感受,让我读一次,好吗?

⑤师读生观察。读后问:你观察到什么?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⑥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

⑦练说叠词

请生说一说句中运用了哪些叠词,你还能说出别的叠词吗?

师:在这三段中,你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①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

②全班齐读。

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引导说说拟人句) ㈡忆童年趣事(学习5—7自然段)。

1、生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自学要求:(出示小黑板)

①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讨论。

②朗读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读出“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

师生评价:

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

出示重点句子:

问: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师: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芦苇丛中捉纺织娘,你们想去吗?

指名读第7自然段。

你喜欢这一段吗?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课件展示纺织娘,帮助学生理解。

4、练习背诵

把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背下来。

㈢学习第1、8自然段(5分钟)

仔细品读,对比说说这两段有什么特点?(前后照应)

四、拓展

师启发:我们在课文中感受了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情感,同时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你能不能也来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和童年趣事呢?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板书: 11、故乡的芦苇

不 芦苇:绿 美

能 芦叶:吹 陶醉 甜蜜的回忆

忘 芦叶船:满载幻想

怀 芦苇丛:捉纺织娘

11、《故乡的芦苇》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在进行写作指导。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游子魂牵梦萦这地,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提到我们的故乡七台河,你会想到些什么?本文作者是樊发家,在他的记忆中,有一种植物代表着故乡,寄托着他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那就是芦苇。板书课题、齐读。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怎样把景物写好,我们要学习的第六单元将告诉你这样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5页,默读习作要求,指名读第2段。这节课我们不仅要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学习写作方法。

3 .樊发稼是著名的诗人,他笔下的这篇课文有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结。让我们捧起书,自由朗读课文,一起去感受吧!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将字词读准确,语句读通顺。

2.小组汇报词语:密如蛛网 纵横交错 灿若群星 魂牵梦绕

3.小组交流:作者围绕芦苇的哪些方面写的?(喜爱、欢乐)

三、 美文品读,理解课文。

1.哪些段落主要写了我对芦苇的喜爱之情?(8、9、10)

2.在这之前都介绍了什么呢?

(对比句子,了解作者在描写小河等景物时用词的生动和准确性;这些没有表达喜爱之情的段落可不可以删去?重点知道反衬在写作中的作用)

3.赏芦苇美景——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

①指名读句子

②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

③师: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感受,让我读一次,好吗?

④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什么,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

·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①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

②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引导说说拟人句)

③把探字换成伸、露合不合适。

过渡: 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感受那一份快乐。从哪些自然段体现出来?

4.忆童年趣事

(1)生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①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讨论。

②朗读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读出“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

①出示句子:

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