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eninunvn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勿木云扬

《an en in un ün》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教授an en yun的发音、四声调及an en的拼读。按照出示图片引出韵母及韵母的四声,韵母与声母相拼的大致步骤,主要让学生认识后鼻韵母an en 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 。练习两拼dan tan nan zhen ,三拼guan kuan huan,复习j q x与ü相拼的规则。

整个课堂以魔术师变戏法为激趣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授课时采用自己观察、同桌互助、小老师带读、小组比赛、男女比赛等形式进行后鼻韵母的认识及拼读训练。

教学内容基本完成,但有几个巩固音节没有时间练习。反观整个课堂有以下几点值得教师思考:

一、一年级课堂的组织教学一直是新老师的难点和重点突破对象。比起以前的课堂,教师有所进步,能适时控制课堂,运用课间操“请你跟我这样做”来缓解孩子的精神压力,适当采取小游戏“比一比”“小老师”“开火车”变魔法或是用学生喜欢的事物比如喜洋洋等动画人物来组织教学。

但在遇到新鲜图片的时候,他们总是不能听从老师的安排,使得课堂秩序混乱而无序,教师此时花费时间控制课堂使得内容无法按时保质完成。以后课堂组织教学还得运用各种策略,吸引注意的同时达到有效。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是保证一堂课基本进行的前提,提出要求,学生必须按要

求办事。这样的课堂才能有序进行。

二、拼读规则还须加强巩固。有部分学生还是不怎么会拼读,所以得复习巩固,两拼规则: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规则:声轻介短韵母响。在拼读之前多次提醒学生以培养良好的拼读习惯。本课依然有学生对整体认读音节yuan yin yun 把握不好,坚强练习与小老师的帮扶很重要。Jqxy与ü相拼省去两点的知识在平时得不断温习。

三、课堂内容应适当安排。an en 声母相拼的练习可适当减少。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巩固,将课件与课本相结合,教师必须认识到课件只是辅助工具,为避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课本的展示运用很重要。比如本课的教学就应该将适当的拼读练习调整为生与生的相互读,或者自己用手指着读。

四、学会用各种激励方式。除了老师表扬同学,小组竞争以外,还可以教学生在相互比赛读之后给对方一个大拇指,夸夸同桌,让学生有成就感进而喜欢读书。

五、对于在课堂一直表现很差的学生到底该怎么处理他的缺点,这值得新老师思考。一贯惩罚没有丝毫改变时就该激励或是聆听学生,给他以包容的心。就像孙蒲远所说的“对调皮的学生用‘整’的方法不是教育”,要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注甚至惩罚都是因为关心他。对调皮的学生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改变,希望每天有进步。

一堂课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种种斑点,找出解决的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二篇:《蚕姑娘》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蚕姑娘》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中山路小学高牟烨

今天上的语文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

生1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生2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生3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生4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语文课上对两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随机性的和生成性的说话指导训练,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其实,这样的案例在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而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这是语文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重要也最实在的目标之一。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学生口头言语的表达角度看,不仅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充分而丰富(这样就是体现了人文性),而且要引导他们把表达出来的口头言语说得更加规范甚至精妙(这样就是体现了工具性)。

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充分而有序呢?“言为心声”,学生只有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头脑中先想周全想清楚了,说话的时候才能表达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讲到底,这里还涉及到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条理性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上面的案例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姑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中山路小学高牟烨

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自然段的内容差不多。

生: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除了几个词语不同外,其它都一样。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用“——”画出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师:谁来给大家汇报,你画了哪些词?

(老师根据学生的随意汇报板书于黑板:又黄又瘦又白又胖又黑又小又白又嫩脱下旧衣脱下黄衣脱下黑衣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一天天发亮一天天发胖)

师:请你给它排个顺序,并说说你的理由。

(老师根据学生的叙述,重新板书如下:

又黑又小脱下黑衣变成黄姑娘

又黄又瘦脱下黄衣变成白姑娘

又白又嫩脱下旧衣一天天发胖

又白又胖脱下旧衣一天天发亮)

生:我是按课文的顺序来排的。

生:蚕姑娘是按这个顺序慢慢长大的。

师:蚕姑娘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发生了四次变化,这四次变化叫做蜕皮。

生:我知道了,蚕每蜕皮一次就长大一点。

师:对!请你根据老师的板书,试着把这四次蜕皮的过程背一背。

反思:

《蚕姑娘》这篇课文行文较长,若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等于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案例正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探索的舞台。学生们在自读、勾画、感悟之后,每一个人对蚕姑娘的四次蜕皮都有了自己的独特印象。因此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辨析、背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