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席莹莹

今天的数学课堂仿佛成了超市,有大米、牛奶、绿茶、苹果、??可谓琳琅满目。我把这节课的重点锁在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1千克物品的重量上。

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感知一千克物品时想一想:一千克的鸡蛋有几个?将抽象的重量数量化。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认识一千克。接着,我又拿了桌子上的5个苹果往台秤上一放,哈,又是正好1千克,孩子们有些激动地喊起来。我听到学生嘴里嘀咕了一句:“原来1千克就是5个苹果的重量。”我转头,故意问大家:“是不是5个苹果就一定是1千克呢?”有些孩子不假思考地在点头,有些孩子在摇头,我正巧看见另一个孩子手中也有几个苹果,不过比刚才的要大许多,我连忙示意将苹果拿上来称,同样放了5个,一看指针,超过了“1”一大截,刚才点头的孩子现在有点意外。孩子们要求我拿掉一个再称,我照做,结果还真的接近1千克了。这下,孩子们明白了1千克可以是5个苹果,也可以是4个苹果,甚至更多更少。

就这样,换着不同的物品,我们称了许多次。我和孩子们也收获了许多的1千克:一双运动鞋连盒称约重1千克,两瓶绿茶约重1千克,三盒蒙牛酸酸乳约重1千克,四个石榴约重1千克,5个苹果约重1千克??

只有感受和体验了,孩子们才能收获不一样的1千克。我想,经过了这节课,在他们的心里,1千克一定是丰富的,是多彩的。

 

第二篇: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志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教学经验又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摆正学生的位置,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我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我决不替代,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3、回归生活,巩固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丰富多彩的。教授完新课,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到商店或菜场或超市,去看看,拎拎哪些物品重1千克,从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复习课的反馈中,我看到显然学生在寻找1千克的物体时就能更多地联系实际:“我去超市看到过有的味精、食盐大约也是1千克”、“昨天妈妈拆开的洗衣粉大概也是1千克”。真正做到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逐步增强数学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