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第二篇:现代诗歌教学初探

现代诗歌教学初探

刘家隔中学 陈艳红

现代诗歌是“五.四”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是相对于五.四以前的旧体诗歌而言,当然也包括外国诗歌及用旧体写现代内容的诗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其中外国诗歌3首,中国现代诗歌9首),这是新教材与以前教材的一个明显不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改”形势下,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

我认为:现代诗歌教学要充分引导学生分析诗义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诗歌教学和其他文体一样,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模式。一般说来要扣住诗歌特点,引导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现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和指导。

朗诵包括朗读与诵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如《在山的那边》中“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想》课后的朗诵比赛。《秋天》中“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化石吟》中“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郭沫若的两首诗中“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金色花》与《纸船》诗后的“熟读这两首诗,直到能背诵下来,然后进行朗诵比赛。”《黄河颂》中“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等。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者更应明白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 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如教学《秋天》一诗时学生通过“饱食”、“稻香”、“肥硕”等词读出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通过“栖息”、“梦寐”等词读出秋天的娴静与安适;通过“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读出渔民清晨打鱼归来时轻松与愉快的心情。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

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引导学生获取独特的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生活,教学中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写得很清楚,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现代诗歌的教学也应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如在《秋天》一诗的学习中,我提问:你能说出哪些诗句描写的情景与你所观察到的秋景一样呢?学生纷纷发言:“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都是生活的真实所见。“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实际生活虽未见过,但在电视里却多次见过这样的草原生活。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三、“言有尽而意无穷”,鼓励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情画意。

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现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有些同学一读到《化石吟》时,就不禁想象到恐龙这个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如何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生动画面。有些学生所描述的《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带着孩子夜游天街”的情景简直就是另一个神话世界,此人遐想。

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窥一斑而见全豹”,深入品位语言,感悟诗歌。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上《秋天》一课时,我把诗歌的第一节进行了一个“小手术”,把其中的

每一句话均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学生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五、“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学以致用,进行模仿写作。

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现代诗歌教学同样也符合这个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如学习了《秋天》一诗时,我注重对诗歌语言进行品味锤炼。因此在“读诗”、“品诗”的环节之后,我又设置了一个“写诗”的环节。我给学生展示了一首不完整的诗歌《春之韵》。请大家在结合上下文营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细细推敲之后,把诗句填写完整。学生们通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又如学习《金色花》和《纸船》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对父母的爱。有的写到:“母亲,您对儿子的爱,就象一本没有页码的大书,永远也读不完。”有的写到:“母亲,香喷喷的饭菜吃在我口,剩菜剩饭被你吃下;美丽的新衣穿在我身,多年的旧衣你独自‘享受’。”有的学生是边读边流泪。也许学生此时的创作还很稚嫩,但就是这一次次真情的释放,也许就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也许他们当中今后会出现几个诗人。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很好地体现。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