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这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的一个故事,也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讲读课文。

教学时,我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课堂上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放结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种读法相结合,以“读”促“学”。

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文是一则故事,因此全文要用讲故事的口吻进行朗读,特别是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中的停顿.我采用一种朗读的方法,一是结合词句指导朗读如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就掉进大水缸里。”要求学生仔细听,注意老师读时哪个词音读得比较重,哪个地方虽没有标点也应略做停顿,再让学生反复练习,他们很快就体会了小朋友掉进水缸是因为“一不小心”。所以在读这个长句时,要读出对小朋友的担心及小朋友的顽皮。二是通过表演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描写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的表现,在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不但理解的快了、准子,而且读起来也更形象了。

二、激活表演欲,突破重点难点

为了能更生动形象演示课文内容,突破重点难点的学习,我们让学生们观看课件,在创设情境,让他们当堂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表演,复述的能力,以加深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在表演过后,学生们还沉浸在砸缸救人的一刹那,去讨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小朋友救出。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得出结论,司马光的办法最简单易行,明确了学生学习课文就是学习司马光遇事冷静沉着应对这一主题,由衷地对司马光起了敬意,情感得到了升华。这也是本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用“协作探究式”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

课文的分析理解都是在学生主动积极中自主探索完成的,教师只是领路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接受知识过程出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即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己阅读的习惯。

总之,我觉得这样上课,学生爱学,人人动起来,人人参与,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司马光砸缸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缸》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司马光砸缸》1自然段的9个生字并理解第一自然段。这篇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以课文为载体,学习生字,还有就是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

二、识字教学 生字教学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首先是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读好生字,组好词词,用词语串起来说一句话。(既是检查预习情况,也是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同桌之间组词,造句,每个人都会参与到组词和造句中)。然后再指名个别读,及时纠正错误的音,其次是请小组汇报说话情况。

三、阅读教学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一次让他们完成几项内容他们会顾此失彼,所以我分步骤让学生完成几项内容,标自然段,圈生字,数句子等。另外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内容,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的去领略课文内容。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然后再采取填空的形式,把课文需要主要讲解的地方,重点理解,比如从前表示时间,司马光表示人物,花园代表地点。一座假山,一口水缸,理解不小心的含义并说话,初步了解记叙文几个要素,假山水缸的量词,训练用不小心造句,懂得水缸和

大水缸的区别,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写作说话时,用合适的词语的重要性等等,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课教学上,我还是存在一些毛病,让学生预习的不够,怕有做课的嫌疑,这是不可取的,不够放手,抛出问题思维含量要加强,考虑到提问对象能否表达清楚。以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