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反思

教学反思与总结

曹范镇中心小学 赵中兰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分析对比中进行知识的迁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有效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一、计算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在现实情境中提问,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课改理念。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景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法中往往就包含了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明确,要通过追问的形式,作进一步的引导。这样一来,就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计算教学,只有算理理解了,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也才能运用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在分析对比中提问,落实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竖式算法,会正确找到试商的一般方法。学生前面的知识基础是“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利用对比的方

法,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中的重、难点内容嵌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1、当被除数是两位数时的笔算,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与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对比。

教学用竖式计算“92÷30 =?”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将口算过程与笔算竖式相对照,当学生出现商写在十位上时,学生发生了争议,老师及时的引导学生与口算相对比,从对比中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商“3”是一个一位数,所以用竖式计算时,商“3”必须写在个位上,与被除数92中的“2”对齐。通过这一比较,使学生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知识轻松的过渡到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中。

2、当被除数是三位数时的笔算,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将其与被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竖式对比。

教学“140÷30=?”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将其与“92÷30=”这个笔算竖式进行对比,把关注点放在被除数的前两位“14”与“92”上,使学生从对比中理解,当被除数的前两位“14”不能被“30”整除时,应看前三位,用“140”去除以30,所以商仍然是一个一位数,所以商“4”也应该写在个位上。

3、问题引导学生将书写的正确竖式与错误竖式对比。

教学竖式计算时,教师都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独立尝试其竖式写法,然后根据学生尝试的情况,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如,

3 3

30 )9 2 30 )9 2 8 0 9 0 2 2

让学生对比上述两个竖式,从而发现,前面一个竖式的写法是错误的,即商“3”写在十位上是错误的。因为题目要求的是“92”里最多有几个的“30”,应该是“3”个“30”而不是“30”个“30”,商要表示的是“3”个,所以商“3”要写在个位上。这样,正确书写商的位置这一教学难点,就在对比中突破了。

三、珍惜错误,善待错误。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程资源是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学生更来自师生的交流。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又特别关注学生的错例,并把这些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评议。课堂中真实暴露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把错误的过程出现在黑板上,分析错因,用这些错误来纠正学生的错误 。同时,学生错误的回答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辨别和理解。

四、积极养成及时小结的习惯。

课的每一个环节我进行适当点拨,做小结,课的最后,问学生:“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以后,我进行一个全课的小结。对本节课有一个总结,对后面的课有一个延伸。

五、在练习巩固中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一些环节处理上,如在进行“分组比一比,哪两组笔算得又快又对”后,学生思维只停在如何进行试商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师马上

加以引导,进行相同点的比较,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的前两位比整十数的除数大时,此时够商。这个问题,故设置在这里,既为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渗透了辨证的数学思维,体现了提问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

六、在欣赏鼓励中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适时的通过欣赏鼓励的提问,让学生在学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获得成功体验,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篇:课题反思

课题研究反思

这学期开学至今,针对学期初的课题研究计划,我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感触颇多。 小学低年级教师面对的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弱、注意力不够持久,要想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堂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颇见效。

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是从操作开始的。根据小学生好动这一心理特征,要使他们在玩中学习,在动中求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演示探索求知。如,“认识物体”这一课完全可以上成一堂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之间的区别,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随意拼搭,活跃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2、参与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的形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我的教学中,经常恰当的开展一些有意的比赛活动,尽可能的使全班同学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项竞争活动当中来,用竞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设置多样化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练习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所以,在设计练习题时,我总是设计各种情节有趣、形式新颖的练习形式。例如:在口算练习时,主要形式有:听算、打手势算、抢答、举卡片、猜算式等形式,大受学生喜欢,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同时还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摘苹果、拔萝卜、出手指、点灯笼等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4、成功体验,巩固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形式多样、难度不一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无止境的、不断探究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新的教学问题会不断出现。因此,我们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局限于某一时间段的实验活动,应该具备长久的、坚持不懈的探究理念,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数学教学需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本课题研究而言,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教训,并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加强理论学习,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争取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