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课题反思

第一阶段课题反思

       

         本学期我们语言组共进行了两个课题研究,第一个是《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第二个是《关于英汉成语的课题研究》,我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多反思,现将这些反思总结一下:                                  

   《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针对现在初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较弱的现象。着重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和有效进行阅读教学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阅读学习习惯和科学阅读方法的现状调查,做了问卷调查,学生对英语阅读主要不良现象归纳如下:

1、阅读习惯

    怕在先;没有阅读的习惯和爱好,不喜欢阅读、不喜欢看书,嫌阅读枯燥乏味、单词多、难度大; 读过的文章或段落没有作记号的习惯,“等着”老师提醒才会动笔;阅读之后没有任何的触动,没有提问深思的习惯;碰到不理解的单词或语句,就等着老师给出答案,没有查阅资料的习惯;不愿意和同学伙伴交流自己的得失,没有向别人吸取优秀阅读做法的欲望;缺少课外阅读的习惯。

2、阅读技巧

阅读时读出声音;虽然不读出声音但心里总是一字一句在念;用手指着文字读;反复地读前面已读过的句子;阅读时找不着重点难点;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语句总是习惯停留在原处,非要把它弄个明白不可,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缺乏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区分重要、次要内容的能力。

六、研究对策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学生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阅读习惯,促进良好阅读方法的形成。

1、改变阅读习惯

教育学生有关良好阅读习惯和科学阅读技巧在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良好习惯和科学方法对于阅读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了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包括哪些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良好的习惯。阅读时一定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能边聊天边阅读,也不能边阅读边干别的事。对于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于重点的文章、精彩的段落、典型句式要精读,即逐字逐句地熟读深思,达到出口成诵的目的,对于一般的文章只需泛读,即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或故事的情节概况,以求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对于那些与自已实际英语水平相差甚远、过难或过易的文章以及没有什么意义,不能从中获取知识的文章可以略读,跳读,甚至干脆不读。这样,阅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到最大的功效。

2、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应通过课文预习提问、讲解课文或重点句型,指导学生做阅读训练等,教会学生正确、实用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美国匹兹堡大学的william e norris 认为,“不管怎么样,既然我们的学生是有文化的,那么他们就不必去学习阅读的过程,而是要练习阅读外语-----英语的技巧。” 具体地说:

(1)、是要让学生学会特别注意阅读篇章中的人物(who)、时间(when)、地点(where)、事件(what)、数字(numbers)等关键词语,以提高阅读的目标性和效能;

(2)、是要训练学生学会默读阅读材料,克服出声读的不良习惯,以提高阅读速度。学生阅读时,习惯发出每个单词的音,即出声读,有时也表现在无意识的喉头蠕动。任何一种都会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所以在阅读训练时,可以通过进行限时快速阅读来克服;

(3)、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以短语或句子等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的方法,避免以词为单位不能快速阅读或不能完整理解含义的现象。语言学家harris (1966)指出,“语言并不存在一连串的单词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中”。阅读过程能否完成完全取决于对一个意群的理解程度,有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达到正确理解单句的含义,但不能很好地抓住段落和全文的大意、中心思想,这样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孤立的语言现象,而看不到其中的联系和内涵。

(4)、引导学生学会采用构词法或根据上下文含义或利用插图猜测词义的阅读方法,避免遇到生词就查词典而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和整体理解的情况。初中生因为词汇量有限,阅读中肯定会碰到一些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处理不当,就会影响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他们识别、推断、综合、归纳、评价等各方面的能力。推断(inference)是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在对作者要说明的信息认知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达到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因此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一些推测单词和句子的方法,而且要培养他们综合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五是指导学生通过多做阅读练习题。掌握阅读材料的难点、重点,加深对阅读篇章的正确把握和理解。“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就是最好的说明。此外还有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式”阅读。通过对典型句型的“举一反三”,达到对其他阅读内容的触类旁通。

3、用现代阅读课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代阅读课教学方法:

a、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牛津英语 8年级 教材中的课文篇幅较长,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看到长文章就会头疼,因此,阅读中的导入环节就尤显重要了。chapter 5 look it up 这一课以百科全书中的知识为载体,有三个主题,是我是让学生看卡通片,引出恐龙、迪斯尼这两个主题,牛津英语 8bchapter 5 water talk  这一课通过小女孩daisy和水之间的对话,描述了水的整个循环过程,从而唤醒人们的节水意识。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内容相对枯燥,于是我采用了让学生听水滴声,猜“who is singing?”,引出了课文的主题water。同时,根据课文内容,water是一个会说话的“童话人物”,于是我引出主题water的同时,介绍了mr. water这样一位童话人物,为学生后续课文阅读打下了伏笔,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b、快速阅读,了解大意,培养阅读技能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时,我先让学生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图片等,从中获得文章的脉络、体裁、题材及主要大意和相关细节的一些信息。同时让学生关注每一段的首句和末句,力求掌握段落大意,并在阅读时,告诉学生应心存六个疑问:who(谁?)、when(何时)、what(什么?)、where(何地?)、why(为何?)、how(怎么样?)。这样就能让学生以点带面,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8a的chapter 2 a day in the life of…chapter 3dealing with… chapter 7、8 nobody win(1) (2)中我都运用了这个方法。

案例:

学生容易通过自己的阅读较快地获得篇章的主要信息。然后,在学生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按照situation(who, when, where)→problem→ actions→ conclusion或记叙文六要素(time, place ,characters, cause, process, result)的特点,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细节内容。

8a chapter 3   dealing with trouble

8a chapter 6   nobody wins (part 1)

8a chapter 7   nobody wins (part 2)

8b chapter 3   blind man and eyes in fire drama

c、快速阅读中的生词处理: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规定,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并能不借助词典读懂含有3%生词的语言材料。在平时阅读课教学中,我暗示学生根据生词左右所熟悉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测。例如,在8achapter 5《look it up》的教学中,学生在读文章时,existe(存在) 不认识,我暗示学生不要为阅读中的生词而焦虑,同时通过上下文,帮助学生猜测了词义,提升了学生阅读的信心。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

    为使培养英语阅读能力教学课题的研究卓有成效,使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努力探索,力求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相当复杂的过程,针对教学法进行课题的研究过程,师应向传统的教学思想挑战,在教学观念上勇于更新,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师生间可能因年龄、爱好、兴趣、价值观、世界观等就不同问题存在观念上的代沟,需要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学生,改变以往学生一味接受教师的传统模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会出现备课量明显增加、词汇量积累不足、新生词汇不断涌现、阅读报刊素材的有限和阅读技巧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对本人自身素养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自我完善,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注意时效性信息的获取,跟上时代,才能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才能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将不断地探索总结,努力提高,使课题研究的教学法体系更加系统,更具科学性和富有成效。

《关于英汉成语的课题研究》的反思如下:

一 汉英成语表达差异溯因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语言的精华,反映一国的文化。人类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少的重合处(cultural overlap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同样意思的成语不乏其例。但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成语表达法的不同。
  1 地域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朱耀先,1997:8)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瓜熟蒂落,瓜田李下,等等。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weather(ride out)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因此,就产生下列成语说法的差异。
  汉:挥金如土(throw money like mud)
  英: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动物的喜好有所不同。汉文化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而英语文化中的dog多带褒义。例如:
  汉:狗尾续貂(patch up a sable coat with a dog’s tail)
  英:write a deplorable sequel to a masterpiece(给名著写可悲的续集)
  英:love me, love my dog
  汉:爱屋及乌
  在汉英语言中,牛与horse几乎代表近似的文化概念,所以汉语成语喻体用牛,英语成语喻体用horse。
  汉:任劳任怨(老黄牛)(work like an old cow)英: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工作)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植物的喜好也有所不同。例如:
  汉: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英: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样生长)
  2 历史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汉语古典成语多出自像“四书”、“五经”、《红楼梦》等之类的古典名著,例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等的名著,例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这些成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翻译这类成语,必须首先考虑历史文化的转换,不能把汉语成语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原封不动地翻译到英语中去。比较下列成语的表达差异。
  汉:骑虎难下(unable to get off the back of a tiger)
  英: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抓住狼的耳朵,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
  汉:胸有成竹(visualize a bamboo to be painted)
  英: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袖中藏牌)
  3 宗教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汉英成语翻译时应该予以注意,否则就会导致文化失真。
  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
  英: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hawkes译)(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汉:五体投地(lie down, head, feet and hands touching the ground)
  英:take off one’s hat to sb.(向某人脱帽致敬)
  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因此,“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因此,翻译有关龙的成语,应该回避dragon这个词。
  汉:车水马龙(carriages run like water and horses like dragons.)
  英:an endless stream of traffic(川流不息)
  
  二 英汉成语翻译的策略
  
  所谓直译,就是把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中的翻译方法;所谓意译,就是在目的语中舍去或转换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为了描写翻译策略而创造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张美芳,2003:2)
  一般认为,直译与意译侧重语言层次的处理,而异化与归化侧重文化层次的翻译。因此,在汉英成语翻译中,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还是有区别的。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直译:three despised cobblers equal chu ko-liang (采取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
  异化:three despised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 ko-liang the mastermind(在直译基础上,加上传输文化必需的内容。)
  意译:draw on collective wisdom(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虽意思相同,但不是成语,造成文化失真。)
  归化: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套用对等的英语成语,使译文意明、流畅,可读性强。)
  1 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对于英美人能够理解的中国文化,在汉英成语翻译中,我们采用异化策略,英美人确实能够理解其意思,例如:掩耳盗铃plug up one’s ears when taking away a stolen bell。但是,这样的英语是负载着中国文化的英语,显得不伦不类。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英译汉语成语,这与其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不如说会导致文化的失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意义,负载中国文化的汉语是地道的汉语,负载英国文化的英语是地道的英语。例如:
  原文:我常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译文:how easy it is to add to somebody’s joy,i often think,and how hard to lend a helping hand in times of distress-the ratio would probably come to nine to one,too.but those who do not help you when you need it most are not true friends,much less those who hit you when you’re down. (潘绍中,2003:79)
  我们可直译“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这些汉语形象,把它们分别译为add flowers to embroidery、remember sb. with charcoal during a snowfall、throw stones on a person trapped in a well,可是,直译的汉语形象却会造成不该有的“异国情调”,误导英语读者离开对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
  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应采用归化策略,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也应如此。例如:the man is the black sheep of his family.如果采用异化手法把这句话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黑色的羊”便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是何含义。因为一般中国人并不了解,在西方文化中,喻体黑羊为魔鬼的化身。如果把它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对于中国人难以理解的英美文化应该采取归化策略,对于英美人士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如此。如果把“健壮如牛”翻译为as strong as a cow,英美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难以接受。
  英汉成语翻译采用异化策略的成功例子不能证明汉英成语翻译也应该采用异化策略。有些异化派人物提出质疑,运用反证法举出一些采用异化法从英语成语翻译成汉语的成功例子,来证明应该用异化法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确实,这样的例子不少。例如:time is money.时间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catch (或clutch, grasp) at straws捞一根救命稻草(急不暇择)、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眼泪(猫哭老鼠)、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软硬兼施)、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业非一日可成)、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双鸟(一箭双雕)。有些采用异化手法从英语成语翻译过来的成语被收入汉语成语词典。例如:pull sb’s/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来自法语:tirer lesmarrons du feu拉丰丹la fontaine寓言中的用语)give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来自《圣经》)。那是因为这些英语成语所负载的文化具有共性。例如:time is money.时间、金钱所负载的文化概念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某些异族文化被中国文化吸收的原因,但是这样从英美“进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到中国“安家落户”的词语或成语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更何况不见得所有中国人已经理解和接受像“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这样的词语。
  因此,笔者认为,汉英成语翻译有它的特殊性,应该注重跨文化翻译,一般应该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1 采用归化法——从汉语成语到英语成语。
  (1)汉英成语具有同样表达法的,不存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之区别。
  良药苦口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to the mouth.
  (2)汉英成语表达法大同小异的,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vast sea)
  英: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在干草堆找针)
  (3)汉英成语表达法完全不同的,也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掌上明珠(a pearl in the palm)英:the apple of one’s eye(眼珠)
  2 采用意译法——从汉语成语到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有些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找不到与汉语成语意思对等的英语成语,或者汉英词典提供的英语成语的意思不尽相同,我们只能采用意译法把它们译为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再以“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的英译为例,我们可在英汉词典找到类似的英语成语,但是文化意义并不对等。如果随便套用,会误导英语读者离开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例如:锦上添花:gild refined gold在纯金上镀金(有“多此一举”之意); paint the lily:在百合花上涂上色彩(有“画蛇添足”之意);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济人之急(通常指金钱上的帮助);落井下石:hit/kick/strike sb. when he is down。(吴光华,1997:2900 &1355)前两个英语成语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只有hit/kick/strike sb. when he is down与原文相符,因此,潘绍中没有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前两个成语,而是采用意译手法把“锦上添花”译为add to somebody’s joy,把“雪中送炭”译为lend a helping hand in times of distress,只是对“落井下石”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策略。
  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必须采取意译法。如翻译“自食其言”,应该采用归化策略,译为go back on one’sword。因为英语成语eat (或swallow,take back)one’s 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说错。(徐元度等,1984:1154)。再如:
  “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完全相反的文化概念,如翻译“望子成龙”,应该采用意译法,因为我们不可指望用中国的龙文化去替代英美文化。不过,“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时,就可保留dragon。例如: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的“龙盘虎踞”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dragon,因为dragon用来表示“凶险”与英美文化不冲突。例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译为:the city,a tiger crouching,a dragon curling,outshines its ancient glories;in heroic triumph heaven and earth have been overturned.(柯平,1996:47)。
  2 以直译/异化策略为补充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恰当运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能从跨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汉语成语。
  如果是翻译专门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或者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书籍,例如:汉语成语故事、双语成语词典等,我们可采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1)采用先直译后归化的方法。例如:
  覆水难收there’s no recovering spilt water. (lit.) what’s done can’t be undone. (英语成语) (韦少成,1978:201)。
  (2)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 shi imitates xi shi.-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3)采用异化手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4)也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 shi imitates xi shi.(xi shi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est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dong shi, an ugly woman living in the same period and place,was anxious to be as beautiful as xi shi by imitating her blindly,but appeared uglier.)
  就可读性而言,先直译后归化的译文最佳,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文其次,异化的译文再次,直译加注释的译文最差。就介绍中国文化而言,四者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作为翻译手段并没有优劣之分,可是把它们当作翻译标准去评判某一译本时,我们常常说这个译本过度直译/异化了,或者那个译本过度意译/归化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把握好它们的度。
  综上所述,造成英汉成语表达不同的是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时,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化,不单是文字的转换,还有文化的交流,避免受文字的诱惑而掉入文化的陷阱。其次,以归化策略为主,尽量做到文化的对等交流,即把汉语成语译为英语成语。再次,如果没有与汉语成语对等的英语成语,或是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就只得采取意译法。汉英词典提供的相应英语成语只供参考,词典有解释的责任,没有翻译的义务。采取归化策略选择词典上的英语成语时,必须注意它们的细微区别,否则会造成文化失真。还有,在以专门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翻译中,可适当采取直译/异化策略或者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必须考虑文化的可接受性,否则,不仅达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反而会影响文化的交流。最后,我们在翻译时, 必须把握好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的度。当译者想介绍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和形式;反之,当译者打算适应目的语读者时,归化应是第一选择。(熊启煦,2005:342-345)

 

第二篇:我的课题反思

  

It’s big and light.》教学反思

 20##年3月,我参加了德州市英语教学能手比赛,赛后感受颇深。在此,将本次授课的教学情况与自己的课后反思进行回顾总结,以与大家分享:

    上课之前,我首先向学生用英语打招呼,Nice to meet you .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第一步,猜谜导入。

1、我利用课件出示猜谜语游戏,同时利用表情动作让学生明白谜语的大体内容。

反思:用猜谜语游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种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我以猜谜游戏中出现的形容词为突破口,从而导出新课。

反思:这样过渡非常自然,不落窠臼。

第二步,单词教学。

1、我利用一个旧书包,通过提示导出本单元需要学习的四个单词,同时利用卡片、韵诗反复练习。

反思:利用一个书包做道具,完成四个单词的教学,直观、形象,一气呵成,易于理解单词含义,这是自己本课教学的得意之笔;同时利用韵诗朗朗上口、易于识记的特点,让学生快速掌握单词。

2、课件出示单词游戏,学生快速抢答看谁说的即准确又迅速,教师给予胜利者适当的奖励。

反思:利用抢答游戏巩固单词,符合学生好学、好动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利于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第三步,课文教学。

1、从单词过渡到课文,我利用问题的形式导入:Look,my bag is broken,and Lingling’s bag is broken,too.What’s she going to do?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这样,很自然地导出本课课文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先整体听录音分段听录音。

反思: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课文主旨,同时把文章分成三段,逐步解决问题,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再出示本课疑点,让学生讨论。

反思: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成员也能取长补短。

第四步,知识拓展,利用课件出示的图片和形容词进行迁移训练。

反思:把书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拓展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接受,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在回答时,学生出现了失误,我便让其他学生帮助矫正或补充,这样可以不打乱教学的连续性。

第五步,知识小结。复习本课单词,同时利用板书复习本课句型。

反思:通过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第六步,家庭作业。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形容词描述一种动物给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听。

反思: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本堂英语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仍然算得上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英语课。虽然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但现在品评仍感到余香扑鼻,回味无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