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化简》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教学内容:

比的化简,北师版课本第52页教学内容及第53~54页的“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事物间普通联系的思想。

4、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解决新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化简分数与分数的比及小数与小数的比。

2、会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通过具体的典型的实例,希望学生理解并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谁能说说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6:7 9:12)

2)、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用字母表示)

3)、你能用商不变性质把0.8÷0.6的被除数和除数变成整数吗?

4)、把12/16约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2、引入

师:我们学过了上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还学会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分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的化简。

板书课题:比的化简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

淘气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的水。笑笑也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同学们想一想哪杯水更甜?

(1)师:根据这副情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 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提出“哪杯水更甜”?这个问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你有办法解决“哪杯水更甜”这个问题吗?请你试一试。

(2)合作交流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理解以下算法。

40:360=40/360=1/9=1:9

2:18=2/18=1/9=1:9

所以两杯水一样甜。

教师让学生说明以上算法的依据。(即比和分数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3、小结。

师:刚才,我们依据比和分数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化简比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4、即时练习。

在遇到分数时要将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比化简的最终的结果我们称为最简比。

还记得什么叫做最简分数吗?

那你能根据最简分数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出什么叫最简比吗?

(1)老师这里有一组比,请你判断哪些是最简整数比?

6:10 12:21 0.3:0.4 0.25:1

3:5 4:7 3:4 1/4:1/5

下面老师出几道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它化简。

(2)化简比: 24 :42; 0.7. :0.8; 2/5 :1/4。

让学生先思考一下三道题是不同类的比,如何化简,怎样化简?与同桌讲一讲你的方法,最后前后4人组交流你们的方法。

师:你有什么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好吗?(如果学生有困难就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小题的区别并进行小结得出: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基本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将各种比化简。方法是:整数比可以利用商不变的基本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化成最简整数比;小数比就先把小数化成整数,再约分;分数比的话就变除为乘,再约分。并强调:只要你的化简过程正确,方法不限,最后结果要用比的形式表示,而不是一个数,这就是与比值的区别.

(三) 试一试(我能行)

1、化简下面各比。

0.12 :0.4 1 :2/3 0.25:15/14 39:13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并说说化简过程。

2、质疑。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应怎样化简比?

(五)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3~54页“练一练”。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调制蜂蜜水”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哪杯水更甜”的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第二篇: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需要成为课程的创造者。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3章数据信息加工的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条件,我将该部分安排为表格数据的统计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两个课时的内容,本节属第2课时的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表格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并已经体验到了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在反映事物本质特性方面的作用和魅力,所以对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充满着较强的兴趣和欲望。另外,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已有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情趣方面都具备学习本课的基础和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表格数据中图形化的基本特征和操作方法;

(2)能根据数据的需要和统计图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图表来表述数据;

 (3)能根据统计图来分析数据信息,并能做出准确决策。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互助演示、思考讨论,小组合作交流以及课堂评价等任务,学会探究实践、学会分析思考、学会同伴互助、学会表情达意,学会科学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用图形化方式表示表格数据信息的优势和魅力;

 (2)体验“恰当选择和制作图表、合理分析和决策问题”的喜悦,增强学习幸福感,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体会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图表的制作

     (2)三种典型统计图表的特点

难点:(1)图表类型的合理选择

(2)图表数据的分析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取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能力和提高素养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采取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方式,切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2)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以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自主尝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主动探究。

(3)采取小组协作的教学策略。教学中采取学生互助演示、组内思考讨论、组间交流分享等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同伴协助、学会表情达意。

(4)采取分层发展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特点,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注重每一个任务的创设,每一个环节的科学衔接和自然过渡,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记忆规律。

(4)采取多元评价的教学策略。采取自评、他评和师评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的方式;另外采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包含了对完成信息作品的评价、对学习态度的评价、对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评价等,让学生学会自省、懂得与人交流,真正获得学习幸福感。

教学资源及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相关数据表、课堂评价表

教学过程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课堂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评价表】

【课中教师的口头随堂点评】

课后评价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明确,三维目标定位合理。

2.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3.整个教学规范、结构完整、紧凑有序、衔接自然,教学过程层次分明、任务递进、体现了学生不断探索进取的过程

4.(亮点一)大胆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研究和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整合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通过对相关研究问题的思考讨论、小组合作分析解决,形成结论报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研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明显渗透“统计是为决策服务”的思想。

5.(亮点二)在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紧密贴近现实生活,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利用合作探究课题任务环节,让学生对不同课题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老师就在课题内容上做文章,从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思想和人文内涵,抓住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调查课题,其中包括中学生上网目的、零花钱的使用情况,班级量化考核情况等,让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研学方式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唤起内心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阳光的行为,以及良好的班级团队荣誉感等,并进一步体会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6.学生有充分展现和表达的机会,关注了从细节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采取多元评价策略,让学生懂得欣赏、学会交往和自省,真正获得学习幸福感。

不足与提高——

1.分层教学思想有体现,但任务本身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上分层性不够突出,可以尝试将任务细化分解,深入提高来解决。

2.教师引用了学生身边的数据进行分组研究,虽避免了课堂成为数据录入课,主题也能贴近学生生活,但提供的调查数据略显单薄,可考虑为学生真实调查的结果。

再教改进设计——

1.课前在各班安排分组任务,分别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初步统计,获取一些真实可靠的数据,作为本节课数据分析的数据源。

2.为解决层次差异带来的问题,真正地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都有收获。首先,采取在组内进行再分工的办法,如数据调查、统计、分析、汇报、评价等工作都分工到位,让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其次,操作任务的布置上同样进行分层处理,基本探究任务、提高探究任务、合作探究任务,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完成,尽力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