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张宏勤 铁路小学

教学内容:P35例9

教学目标:

1、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2、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有没有带计算器。

2、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循环小数,知道两个数的商有些是有限小数,有些是循环小数。

比一比,看谁能很快知道下面这些除法算式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课件出示:1.59÷17= 19.89÷5.2=

学生反馈。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较麻烦的数学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 导入课题,揭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 9。

(1)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2)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3)学生反馈,校对答案。

(3)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

(4)小组交流同伴之间的发现结果。

(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5)集体交流。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注意学生语言的规范性。)

2、师: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集体交流,发现规律。那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 7÷11= 8÷11= 9÷11=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使学生说出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3、师生共同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探索规律——用规律直接填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怎么找到后两题的积?

2、出示练习五第7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结果:谁来说说你的计算结果?

(因为中间7与9中间少了一个8,估计学生会计算错误,提醒学生要看清题目后再计算。)

(3)拓展:谁还能写出其他有关的算式?是否还符合这个规律?怎么写?怎么填?为什么?

3、进一步拓展。

4、 4、算一算,找规律:

46×96 = 69×64 =

14×82 = 28×41 =

26×93 = 39×62 =

5、练习五第八题。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还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吗?

五、作业

1、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4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 2÷7= 3÷7=

4÷7= 5÷7= 6÷7=

2、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填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3、找规律填数。

1 4 9 16 ( ) ( )

2 1 4 2 8 3 ( ) ( )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铁路小学 张宏勤

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可能是他们可以乘机玩一玩他们认为非常神奇有趣的计算器吧!重点体现以下几点:

1、有效教学

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缺8数”的探索,激起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探索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学生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2、高效教学

整节课自始至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3、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含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12345679×9= 12345679×18=”这组等式中,学生会发现积里的数字都相同,感悟到数学的“数字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生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虽然这一现象使课堂看着充满激情,但在这激情的背后却让我陷入了几点思考之中。

计算器要“利用”到何种程度为宜。我们借助计算器,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在猜想、枚举验证、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计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些繁杂的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教材也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些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并使教学过程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是计算器的作用所在。但同学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器是用来帮助学生能较快较准地计算出大数目计算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规律。所以我认为计算器只是本节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本课所学规律的重点。我们不要把计算器神奇化,使得学生过分相信、依赖于计算器计算,这样只有害处且无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感的培养。

 

第二篇:《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等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09??。

1÷11=0.09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和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面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

三、作业

1、课内作业:教科书第31页的练习五的第7-9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