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家乡的桥》是一篇文情兼美、意境悠远的怀乡之作,本篇课文结构清晰,无论是全文还是每个小节的结构特点都很清晰明了,所以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江南水乡那份意境,体会作者对故乡的那份情怀的同时,进而在阅读、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经历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授课后,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思考:

一、利用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学生对于江南水乡的特点可能有过接触,但还不够熟悉,因此,合理地利用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直观形象的感知平台是很有必要的,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媒体课件展示江南水乡特色风光,教师伴着柔美的音乐做动情的旁白,让学生从形象感受开始,产生“阅读期待”。这一场景的引入,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文本叙述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如,课文的第四节主要写桥不但美在多姿多彩,更是美在桥名的有趣和桥名字体的各具特色上,这些各不相同又充满情趣的桥名字体也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感受桥名字体的特色时,出示在网上找到的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的写法,边读句子边欣赏字体,学生自然而然理解“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等词。在品读句子中仿佛亲身经历般,边读边赞叹,既掌握了文本的内容,理解了桥名字体的美,又欣赏了书法艺术的美。

二、通过反复品读感悟真情

本篇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应该不难。可要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要表达的家乡情和思乡情,那就离不开品读课文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桥”的文化,我就采用多形式的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引读??同时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的情境培养。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朗读环节,如在授课开始我就出示了“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一句让学生先读,然后体会句子的含义。当孩子们读了这句话、理解了这句话后,就对整篇文章中作者的基调有了了解,那就为之后的感悟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就以这句话贯穿始终,反复组织多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的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自己读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强烈的爱乡、怀乡之情。通过用心读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情感,使学生真正领会作者“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这份恋乡情怀。另一方面在学生体验情感的同时也让学生体悟文章的结构特点,贯穿单元学习目标,始终在品味语言、领悟情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特点,进而为复述全文做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思,在学中悟。

三、回归传统,重说写技能的教学

认真而又扎实地教学说话和写作,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它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本篇课文的重点:利用小标题复述课文,我专门对其中的难点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设计了练本领的练习。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旨: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我还设计了迁移练习,借用学过的古诗来替作者表达思乡之情,从而达到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整合不同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尽管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着重训练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了按照小标题复述课文,也领略到了课文所传递的感情。但是我觉得最大的缺憾是缺乏对朗读的指导。孩子们的朗读确实没有达到我预先想到的效果,那种江南水乡的悠悠文化的韵味还没有读出来。

 

第二篇: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学校的语文学科专家每次在听课后都会反复强调,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敢于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前两周,听了杨伯红老师的公开课《家乡的桥》,课堂中杨老师对质疑的重视和运用也让我受益匪浅。于是,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教学中,我开始尝试着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在教学《悉尼歌剧院》一课时,我在新课导入时便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们的问题很多,我将这些问题大致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比较浅显的,能直接从语句中找到答案的:“悉尼歌剧院在什么地方?”“悉尼歌剧院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什么时候建成的?”??另一类是需要通过文本理解体悟的,如“悉尼歌剧院有什么特点?”“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悉尼歌剧院的?”“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悉尼歌剧院的?”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的同学,我都予以肯定,而且特别表扬了几个提出问题比较深刻的学生。希望能让学生明白,提问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要尽量提出更有意义,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对于第一类较为浅显的问题,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便很轻松地解决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我都花在了解决第二类问题上。“悉尼歌剧院有什么特点?”“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悉尼歌剧院的?”我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了一个关键句:“悉尼歌剧院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内部结构科学、设备讲究。”得出结论,课文从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内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大部分同学同意这一观点,有一位学生举手要发表不同看法,我先让他保留意见,预留一个伏笔)。学生也能从这句话中了解歌剧院的特点是“外观漂亮”“内部结构科学讲究”。整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比较顺利,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中对歌剧院外观的描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我反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体会语句的优美,比喻的修辞方法的准确运用。当我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问题:“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固定的建筑物,为什么作者用白莲、扇贝、白帆三种不同的事物来比喻它?”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白莲、扇贝、白帆都是白色的”,有的说“这三种事物的形状都是一瓣一瓣的,有类似的地方”。但这些答案都不能令全体同学满意,最后,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注意到了文中的“再

仔细一看”,认为作者不是站在一个地方欣赏悉尼歌剧院的,而是越走越近,所看的角度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因此用的比喻也不一样。她的回答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我趁机总结,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进行描写,才能把事物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有研读课文的最后阶段,我让同学读了课文的最后一段,预留的伏笔发挥了作用——当我问到“你对这一段有什么想法?”时,原先那位想要举手发表意见的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杨老师,你刚才说课文是从外观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来介绍悉尼歌剧院的,我认为不对,第五节也是介绍歌剧院的,它介绍了悉尼歌剧院的历史。”听了他的话,不少同学都若有所悟,我让大家再读这一段,思考它介绍了歌剧院哪些方面的知识,结果越来越多的同学举手支持他的看法,我非常“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板书上作出了补充,并特别表扬了他勇于质疑的态度,让他课后找我领一份小奖品。

整堂课下来,由于在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和预设,教学流程比较顺畅,“质疑教学法”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注意到了一些缺漏的方面:如有的时候还是犯了“为了质疑而质疑”的错误,在引导过渡时显得比较生硬;由于把大量时间用在了针对文本进行质疑的过程中,单元重点“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便被忽略了,只是在课堂中简单地讨论了几个词语的意思,没有真正落实。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然而,正如潘老师所说的,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坚持,而且不仅要让学生对积极地对课文提出质疑,还要鼓励他们对老师提出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习得知识,掌握知识。

2012、1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