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源于反思 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 让反思成为习惯

【内容摘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引导反思,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问题 交流 纠正 评价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对于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程度,《数学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也分别作了相应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目标是“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这是“准”反思阶段,仅仅是对事件或情景的描述,重在准备、渗透与积累;第二学段的目标是“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这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作一些合情推理,其重点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反思能力已成为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基石。小学生从小学会反思,拥有自我识别、自我调整的能力,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就会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性强、善于计划人生、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生动活 1

泼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乍看上去,在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部分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在数学学习中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对基础训练不感兴趣,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不愿意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验,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维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但它却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环节。尤其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当我们以创造性意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优劣的主要标准时,更应该重视引导和激励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行反思性学习。因而培养他们反思的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是当务之急。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思

这里所说的“问题”不同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无需较强思维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苏教版教材区别于传统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再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而是把“解决问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 2

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承载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合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时,我们不能仅关注解题类型与解题技巧,将视角放在解题结果上,而要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解决问题”的质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不断调整解题策略才能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反思,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数学活动的能力。

案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1页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蓝红盆花一一间隔排列,第15盆盆花是什么颜色?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1)、猜测:刚才我们看到了8盆花,想一想: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猜猜看。

(2)、验证:你有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先独立验证,然后小组交流你想到的办法。

教师巡视,注意每一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交流:谁愿意把自己的办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生1:列举

左起,第1、3、5、7盆都是蓝花,第2、4、6、8盆都是红花。位置是奇数的都是蓝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3

你能用这个方法快速判断出第20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第23盆?第200盆?第999盆呢?

生2:画图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生3:计算

每两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所以第15盆是蓝花。

师:解释一下好吗?“2”从哪里来?“7”表示什么?余数是1表示什么?

生4:除数“2”表示每组2盆花,商“7”表示有7组,余数“1”说明第15盆花是第8组的第一盆,它的颜色和每一组的第1盆相同。

(4)、应用:想一想,照图上那样排下去,左起第1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左起第15面彩旗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追问,明确:

a、用列举奇数偶数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有局限性的,它只适合两个一组的排列。

b、计算时没有余数,该怎样确定第15盏灯的颜色?

c、余数是3,说明第15面旗和每组中的第几面相同?

4

现在老师想知道:第401面旗是什么颜色?谁能快速帮老师找到答案?

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进一步明确:画图的方法对于数目较小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方便,如果数目大了,就很麻烦了。

(4)、优化策略:

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用到了列举、画图、计算三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像盆花那样两个为一组用奇数偶数的方法很快;数目小的时候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用计算比较简便,应用范围最广。

那么计算时怎样确定除数是几呢?又根据什么去判断这个物体和每组中的哪一个相同呢?

几个物体为一组,除数就是几;算出来后重点看余数,余几就和每组的第几个相同,没有余数就和每组的最后一个相同。

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的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各种可能的方法,可以是列举、画图、计算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对每一种方法都予以肯定,不强行规定用某一种方法去解题,然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从而不断实现解题策略的优化。这样教师没有过多 5

讲解,学生在思考、再思考,即反思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思维能力。

二、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反思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与他人交流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在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道问题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层次的理解,新教材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二: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许多数学问题的解答,都可以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如:用3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一面靠墙的长方形养鸡场,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时,面积最大?因为长方形周长一定时,正方形的面积最大。所以很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长和宽一样时,面积最大,因此长和宽分别是10米。我没有马上表明态度,而是问学生:这30米是长方形的周长吗?你的答案正确吗?怎样证明你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学生马上想到“一一列举”的策略,于是把各种可能一一列出,并计算出面积。

成功源于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

学生通过列举发现了原解的错误,同时又发现了新的规律。他们 6

进一步研究发现,当长为15米,宽为7.5米(7.5×2=15)时,面积最大为112.5平方米。

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再学习,我们又一次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用3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一面靠墙的养鸡场,怎样围面积最大?此时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1:围成正方形来解决,因为周长相等的图形中,正方形面积最大。

生2:不对,围成一个长方形来解决,和上面的问题一样。

师:围成的图形一定是长方形吗?

生3:因为周长相等的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能不能是一个半圆呢?

师:不妨自己动笔算一算。

生4:我算到啦。当围成的图形是半圆时,面积最大。

引导学生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让学生体会到了反思的“魅力”,在学生详细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后,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解题思路进行反思: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想到?自己只需再深入想一想就能想到这种解法。这些创新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最优等。通过反思,既使学生学到了新的解法,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训练。

三、在对错误纠正过程中反思

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还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学生做错题目,其原因是多种 7

多样的,有粗心大意看错题目的,有笔误写错数字或符号的,有受思维定势影响而出错的,有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而我们和学生往往就用粗心二字进行归因。或者我们三下五去二把学生的错误原因一下子就全抖出来,让他们改正就算了。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进行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

案例三:在教学“除法”时,学生的作业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36÷7=4??8 29÷6=5 43÷8=5 50÷6=8??8 4 5 5 8

7)36 6)29 8)43 6)50 28 30 40 48

8 9 3 8

我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查纠错,然后指定学生汇报。

师:小朋友可真能干!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别人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通过这次的检查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1:做题时,要细心,不要粗心。

生2:不要忘记写余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生3:数位要对齐,特别是商和被除数的数位要对齐。

生4:要看清楚被除数的大小,如果没看清,就会把题目算错。 生5:横式不要忘了写上得数。

??

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让学生在遭遇挫折的过程中获得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法,引导他们比较、思辨对错误的反思 8

中提高自己的判别能力,不是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有价值吗。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反思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四、在对自我评价过程中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之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缺失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引导学生适时总结,欣赏自己,找出不足。学生往往把问题解答中出现的错误笼统的归结为“粗心” “不认真”,而实际上,学生的屡次犯错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有学习负迁移的影响,有材料本身“强信息”的误导,有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作祟。经常让学生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能有效遏止同类错误一犯再犯。

案例四:(只列式不计算)一条水渠长10千米甲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20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修要几天完成?

多数学生是这样做的:10÷(1/12+1/20)我让他们讲讲自己的算理。在讨论反思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这道题有两种分析方法,将水渠的全长看作单位“1”,就要忽略全长10千米这个条件,列式为1÷(1/12+1/20);若不将10千米看作单位“1”,列式为10÷(10/12+10/20)。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历经“众里 9

寻它千百度”的徘徊,才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思考的轨迹:从哪方面入手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它的解答关键是什么。

案例五:解答“买3个篮球和5个足球共用去480元,买同样的6个篮球和3个足球共用去514元。篮球和足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学生一时想不到解决的方法,过了几分钟,一些学生突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汇报后,教师启发这部分学生总结自己的思路,学生说:我一开始没有做过这种题,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但我会做“已知3个篮球、5个足球共480元,3个篮球、3个足球共420元。求篮球和足球单价”的应用题,我就想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呢?发现只要把“买3个篮球和5个足球共用去480元”全部乘以2,变成“买6个篮球和10个足球共用去960元”就会做了。教师这时适时指出:你是用转化的方法,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总结,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五、 在学习结束时反思

一节课结束,一个单元结束,一个学期结束,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己这一过程的学习结果。让学生逐步学会及时整理数学知识,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内在的逻辑结构,使之系统化。在一节课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是怎样学会的,我本节课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今后应该注意什么。”一个单元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本单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在知识链中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贯穿起来。”这样,在教学中经常性地引 10

导学生进行反思,主动去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把自己的收获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在成长记录本中。比如有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还感到困难,哪些内容需要存入“问题银行”等。在我们组织学生整理时,要注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辅导,帮助他们树立知识梳理意识和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引导反思,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1

 

第二篇:《习惯造就成功》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习惯造就成功》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甘肃省酒泉第五中学  刘锡邦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思想品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不良习惯的危害;懂得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理解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力目标:理解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认识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认识不良习惯带来的危害;正确区分不良学习习惯与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不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时刻约束不良行为,自觉培养良好的习惯,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树立成功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认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及不良习惯的危害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体验与反思

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温故知新、复习导入(通过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温习揭示与本节课学习的相关内容)

教师: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心理学家也提出“智力正常,个性成才”,而态度、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态度决定未来》一节的有关内容,请问态度怎么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怎么能起到如此决定性的作用呢,积极思考并迅速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动力来自态度,态度是成才的关键,态度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未来,态度决定一切。

教师归纳: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正确,回答的都很实在,在这儿我再加以补充说明,这也是因为,学习态度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态度影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是因为态度决定出路,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环节二、学教新授

教师进一步引领: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初中阶段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今后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且对整个人生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那么,在平时的学习当中都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活动一 :几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多媒体展示)《三字经》中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刚生下来本性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是后天的习惯的养成,使人与人之间性格品质产生了差别。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往往是平时自觉学习、善于思考的同学,好多同学学习成绩优异,并不是靠 “头悬梁,锥刺股”,而是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了大忙,可见习惯养成的重要。

师:(1)在平时你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呢?

学生回答 :认真听讲,勤于思考,专心预习,做好课前准备等。

师:(2)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对我们的学习非常有利,可以提高学业成绩,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等。

师生互动后教师总结:一心向学的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培养浓厚的学学习兴趣,有利于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现在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供同学们借鉴并希望能有所帮助。

几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媒体展示):

1、科学管理时间的习惯;

2、勤于思考、善于自学的习惯;

3、一心向学、专心听讲的习惯;

4、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认真预习、积极学习的习惯;

6、善于合作、反思小结的习惯;

7、关注细节、勇于探究的习惯;

8、热爱学习、持之以恒的习惯。

活动二:给不良习惯者开处方(突出不良习惯的危害)

活动方式: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学生讨论后填写

教师引导:在学习中,有不少同学有磨蹭、拖拉等不良习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参考教材P41页表格,检查自己学习习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思考这些习惯会有什么后果,该如何纠正这些不良学习习惯。

(多媒体展示) :

(教师引领)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回答即可,例如:上课认真听讲,记课堂笔记;遇到困难请教同学或老师;自习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做好复习和预习等可以破解“上课不专心,爱开小差”等不良习惯。

(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归纳)通过上述的分析探讨,充分说明学习习惯有良好与不良之分,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助长生活中的消极因素,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效果,不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人终身受益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极其有用的。

活动三:习惯造就成功(习惯的力量)

多媒体展示:一则关于习惯的哲理故事 《大象与细链》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了。

     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在一次摔了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就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将驯虎人吃了。

师:(1)这则故事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力量;习惯决定成败

师:(2)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回答:习惯造就成功;坚持就是胜利。

师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延伸: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老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时间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只有计划,没有行动,计划不执行,目标、理想就只能成为幻想、就是空想。

活动四:引领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多媒体展示):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计划就很难执行,计划不执行,就只能成为“墙上的风景”。因此,我们需要勤奋学习、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只有坚持不懈地重复这些正确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其实就是好习惯延续的必然结果,坏习惯是人生的绊脚石;习惯的培养需要坚持,成功也需要坚持,习惯造就成功,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成功的人生,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活动五、课外活动探究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坚持执行正确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通过帮小黄找“症结”,提劝告,自己做计划,使学生越发感觉到,“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培根语)。习惯的力量在于坚持的深刻道理,引起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借此升华主题,指导学生践行 。

多媒体展示:每逢假期和学期开始,小黄都要劲头十足地的制定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开始还能按计划执行,但是不久,计划就落空了,只好半途而废。

(1)你认为小黄计划落空的“症结”在哪里?

(2)请你给小黄一些劝告,使其计划得到落实。

(3)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出现在至初中毕业阶段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全班内交流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好将制定好的计划写在或贴在有助于提醒自己的地方,用以激励自己学习)。

六、教后感悟

1、整合教学目标

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突出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感受,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学会反思、评判,促进学生个性的经验、方式和信念的内化和提升。在设计教案时,要力求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高度的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构建、自我成长。

2、构建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力求体现学生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的学教特点;要突出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3、注重过程探究

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恰当、正确运用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突出学科特色,展现教学风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拘泥于教材,有很大的自由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设置一些子问题,这样也可以达到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解决重点问题之目的。

 4、重视评价促发展功能

评价以人为本,区别对待,以即性评价为主,以发展性评价为重,互动性评价为辅;评价要从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关怀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在的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走向深入,获得成功的体验。

5、精心组织教学环节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习惯造就成功。课堂教学要精心做好每个细节,精心选择每个案例,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实效,做到学以致用,积极发挥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的育人功能,真正把教书育人的工作落在实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