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李艳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大部分,加之本节课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战争篇、鼎立篇、人物篇三部分。在战争篇中首先让学生结合探究自主学习,然后通过两次战争表格来检测学生预学效果,通过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谈论、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并谈出自己的感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鼎立篇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各小组三名同学合作完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图,并让一、

三、五组同学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本国经济。在人物篇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对比诸葛亮和周瑜得出文艺创作和历史实际的区别。关于曹操,我通过真假曹操的辩论,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人物的评价,教会学生评价人物要全面。总体上说,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和教材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获取资料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把学习历史知识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2.12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后反思

杏坪中学 魏长宝

《三国鼎立》是华东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以少胜多的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我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曹操官渡之战胜利而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带有一定的难度,为本课的难点。东汉末年,各地官僚、军阀为扩张实力、争夺地盘而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部分学生可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听过这一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本学期语文中又学了《赤壁》,对赤壁之战及周瑜等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然而学生们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比如,学生在文艺作品中认识的曹操、诸葛亮和周瑜等人与历史上的是否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把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讨论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个性,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优点如下:

1、用学生熟悉<<三国演义>>的片头导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将学生 1

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课堂上来。

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历史教材留给师生更多的发挥余地,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

4.重点突出,从导入到新知识的巩固,时刻抓住三个重点。

但是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备时间有限,因此对古代地名如官渡,邺等没有做具的介绍,只是一带而过;而一些具体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也没有大胆引导学生讲述,害怕时间不够 。

2、与学生配合的不够密切,师生双边活动搞得不够好。

3、过分的强调了课本知识的讲解,没有真正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由于对学生不熟悉,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讨论,部分学生流与形式,后来就干脆没有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了,一人唱独角戏,我问,再指定学生答,从而失去了课堂的活跃气氛;

4、幻灯片过多,导致时间仓促,直接减少了学生自己学和阅读的时间。 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自信,但也让我看到自己更多的不足,找到了进步的方向,上完本课,使我懂得,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