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灵动、流畅的语言。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和严密性。 过程与方法:

1.以研读讨论为基本学法。

2.主要采取讨论法和问答法分析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生苦与乐的关系,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八年级(上)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这篇文章虽然说的是深刻的人生道理,但作者娓娓道来,以灵动和机智的说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人既深受启发又如沐春风。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议论文语言的揣摩品味和哲理语言的积累上。

教学重点:

明确作者苦乐观,品味本文灵动、流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味语言

研读第4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的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了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味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揣摩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难句,补充部分内容帮助学生认识。

例: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2.揣摩仿写精妙句子。

体会下边句子的妙处,尝试仿写:

(1)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

(2)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3)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五)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文章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

(六)拓展延伸与作业

1.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2.课外查阅梁启超的文章(比如《敬业与乐业》)。

3.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最 苦 与 最 乐

梁启超

最苦 最乐

贫?失意?老、死? 现象 欠钱没还如释重负

心安理得 恩惠未报 尽责任得罪人没赔礼吃苦真乐本质 该做没做(苦乐循环)

勇于负责,不避责任,能享受真乐!

语言:灵动 流畅

 

第二篇:九 巢谷传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九 巢谷传

浦东外国语学校 邱凤娟

教学目标

1.积累“举、习、友”等文言实词,理解、概括文章大意。

2.能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析,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体会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作特点。

3. 明确作者写此传的用意。

说明:

这篇人物传记写一位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巢谷。首写巢谷弃文习武,

九巢谷传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已使人觉谷与众不同;次写谷与照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韩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以后事,谷“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后写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当他们青云直上时,“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而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全文语言质朴,选材典型,详略得宜,只以三件事就将义士巢谷的风节和形象写得很逼真。文章写得情深意挚、结构缜密、文笔简洁、风格质朴,是一篇比较出色的传记。但对初三学生而言,是一篇难度相当大的文章,篇幅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作为一篇新增教材,应该遵循文言文教学的规律,要先扫清字词的障碍,落实字词,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有层次的阅读,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深入的品析。

建议二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落实重点字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

2. 难点:对于巢谷性格品质的准确理解和概括。

说明: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思维与心理的发展都趋于成熟,从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展的角度考量,教学中重点不应只是简单的串讲分析、感性认知,而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重点的字词,理解文意;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本文人物传记类的文章选材典型、有详有略的特点。但是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概括,要学生用恰如其分的词语概括会比较困难。这一方面囿于他们的积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理解上是存在障碍的,所以要求把这作为难点。

教学过程

九巢谷传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万里步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徒步访友) 有人能送去。 解读: 2.通过故事内容概括,

学生会对巢谷有了初步

巢谷是个怎样的人? (1)说明巢谷作为朋友值得信赖。的评价。初步接触人物,2.了解了巢谷的故事,你觉得“怀银步行往授其子。”说明巢谷不付学生的概括可能会是比所托。 较浅层次,或者不是很准确,但是会产生对人物的(2)说明事情危急,这件事有危险亲切感。 性,需要勇气、胆略。“将就逮,自料必死”“即变姓名……人无知者”“谷 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其忠于友情。 3.真正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了解在苏辙心中巢苏辙“知其志节,缓急可托也。”“此非谷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

今世人,古之人也。”知道他志向高品质。

洁,是大事小事都可以托付的人。这

不是今世的人,是古代的人。

3.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回答

下面的两个问题:

巢谷的朋友韩存宝是如何评价

巢谷的? 解读: (1)前者的评价正与前一事暗相应和。而后一句怎么理解?

(2)“今世人”怎样作为?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

引导学生抓住三句关键句:“非

君莫使遗之者。”“知其志节,缓无复相闻者” 2.初步了解巢 谷的品质。 巢谷的朋友苏辙是如何评价巢

3.深入了解巢

谷的品质。 谷的? 急可托也。”“此非今世人,古之(3)当时苏辙状况如何?

人也。”结合文本细细品析。

学生结合文本,结合所查苏辙资料交

流明确:

苏家兄弟连遭贬谪,处“乏困”之状,

已无翻身之记。

(4)“古之人”怎样作为?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

而当苏家兄弟处在这样的困境中,

“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

兄弟”,巢谷一个人情绪激昂从眉山

公开说,要徒步行走来拜访我们兄

弟。不顾“闻者”“笑”,不顾“七十有三”

九巢谷传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九巢谷传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思路点拨

本设计是抓住关键语句去把握人物想象,还可以抓住文中的三件事,采取小品演示法策略。将文本按情节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命名;将原文准确译成白话,改写成适合演出的课本剧;分组演小品,编制适用的品评标准品评。通过将文本内容转换为小品式的课本剧,通过小品演示来激活学生研究文本的积极性,真正去把握、感知巢谷的形象与品质。

练习举隅

1. 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归类整理。(①……者,……也②……也③直接表示)

2.苏辙在文末说“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 “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这句话如何理解?

3.阅读体现苏辙文章特色的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进一步了解苏辙。

4.找一篇名家写名人的传记,比较写作角度的不同。

(第3、4题可二选一做)

答题要点:

1. 判断句三种类型:

①……也

例:父中世,眉山农家也。

②直接表示

例:我泾原武夫

2.意思说巢谷是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与高恭可媲美。但可惜没有遇到襄子,他的美好品质没有得到肯定宣扬,不为世人所知,点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