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反思

动物的《社会性行为》教学反思

天宝乡中心学校 涂海深

社会性行为这一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学习型行为之后所学习的关于动物的又一行为特征。

对于本节内容,我主要从课前反思,授课时的反思,以及课后反思三部分构成。

一、课前反思

?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并积极倡导学生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社会行为。

? 重点 社会行为概念及特征

? 难点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二、课中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层层设疑,使知识不断深入,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如:讲蚂蚁群体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群体力量大于个体,要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课程导入环节,主要采取故事导入的方式,以蚂蚁为线索,导入本节新课,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先学后教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设疑自探部分,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内容,独立思考完成出示的题目,把握住本节课的主线。解疑合探环节,通过视频和图片,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教学过程显得更有生机与活力。质疑再探环节,出示了一个书上没有

讲解的知识,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团队合作的能力,自己归纳,自己进行总结。

三、课后反思

1、讲得太多,教师课业负担较重

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为主,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于新教学模式提出的要求,不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导致教师放不开,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不够

我们学校推行的新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一课堂环节的重要步骤,在上课过程中,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往往具有较深的层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合作不仅要有形式,更应注重内在过程,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最大程度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往往取决于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以及在时间上的把握。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比较抽象

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是具体的,学生能够通过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抽象性问题往往起不到合作的效果。在本节课中,在质疑再探环节,设置的问题就有些抽象,学生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

4、课程安排不甚合理,还需对知识点进一步强调

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围绕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难点。同时对于概念性教学还需进一步进行巩固训练,化抽象为具体。在本次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设计不合理,导致整节课的重难点有所偏移,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二篇: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思路6

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临沂沂州实验学校    彭香   

http://cz2010.qlteacher.com/submission/shengwu/6058251

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出相关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本部分教材通过 “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以及“狒狒的群体生活”的彩色图片,概述了白蚁和狒狒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阐明了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要求学生认同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2、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3、认同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引入新课

欣赏动画片《狮子王》片段,以语言引导:你能看到那些群居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了解这些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2讨论交流  学习新知

    (1)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

    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如单纯讲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直观的录像和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教师提出问题:

1、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群居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特征?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搜索到的资源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第一小组:介绍猴子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二小组:介绍蚂蚁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三小组:介绍狼的生活习性。

第四小组:简单介绍几种其他生物也具有的群体生活特点。 

    学生的介绍是否准确,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教师不做评论,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根据几位学生的介绍以及视频内容,学生经过简单分析,很容易说出这些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点。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了社会行为的特点,达成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牧羊人是怎样利用"领头羊"放牧的?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设计意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采用或是绘声绘色,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教学手段。但是这些方法都难免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本环节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主,课前利用网络,以多媒体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选择信息资源,课上交流讨论,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也亲近了实际生活。

   (2)结群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很多动物都有结群生活的习性。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后目标变大容易得捕食着发现,因此对动物的生存不利;也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好集体防御低害能够有效地避开捕食者,因此对动物的生存是有利。你是怎样看代这个问题的?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甲方:结群生活好

    乙方:单独生活好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单独捕食有单独捕食的优点,群居生活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点,都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来的。通过激烈的辩论,突破了教学难点-----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设计意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记忆是机械的,暂时性的,而学生自己通过讨论、交流,其知识的接受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将学生知识储备展示的淋漓尽致,配以教师讲解,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主动性,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生活探秘,渗透科学

    以问题:当发生危险时,你知道蚂蚁是怎样逃生的吗?使学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知识拓展

    生物是与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让生物从课堂走进生活,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提出问题:人类是高级动物,也是社会的一员,是不是也具有社会行为的特征呢?那么他与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点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开拓视野,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5、课外延伸

    伴着美妙的音乐,请学生在欣赏群居动物的纯美瞬间的同时,静静思考。

设计意图: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感悟: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五、教学反思

对动物的群体生活的观察及社会行为的特征,这些问题如果只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合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把所讲的对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对于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专家点评:彭老师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教学设计思路明确,设计的导入具有启发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值得借鉴学习!

袁林:教学设计中注重情境创设,注重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的手段丰富,策略得当,程序设计思路清晰,由浅入深,若教学目标的设计再细化一些就更好了。

相关推荐